王维诗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送崔兴宗1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2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方同菊花节3,相待洛阳扉。


1 此诗写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王维送内弟赴东京洛阳游宦。崔兴宗:生卒年不详,博陵人,乃驸马都尉崔恭礼之子,曾任右补阙,官终饶州长史。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卢象、裴迪等游览赋诗,琴酒自娱。《全唐诗》录存《酬王维卢象见过林亭》《留别王维》等诗五首。

2 “君王”二句意谓:在东都洛阳的唐玄宗尚未朝长安望上一眼,求官的人皆自长安东赴洛阳。游宦:泛指外出求官或做官。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菊花节:即重阳节。


这一首诗是王维写给他的内弟的。王维与他的这位内弟的关系很密切,他在好几首诗中提及此内弟。可能他的内弟很喜欢出游,王维还有一首《送崔九兴宗游蜀》,其中有“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的关切,其中还有“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归”的盼归。

此诗写于长安,送崔赴洛阳。崔兴宗去洛阳的原因,也许就是颔联所说的,因为玄宗在东京洛阳,游宦者大多奔洛阳而去。“君王”联可与史实互证。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正月己巳(日),(玄宗)幸东都。己丑(二十六日),至东都。”又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戊申(日),车驾发东都,还西京。”《新唐书》同。

诗的前四句是议论。首联二句的内容与送有关,属于破题;颔联揭示的是内弟出游的原因,似乎有点轻蔑的意味;最后一联仍然是议论,再次点题,从“方同”一联则可推测,王维也拟在秋天至洛阳,与崔兴宗在洛阳共度重阳节。王维疑是夏秋间至东都,而有求谒诗《上张令公》。

如果孤立地看,这几联诗写得真是平平。然而,颈联的出现,则满盘皆活,其笔下之景,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二句,物象与物象之间巧于配搭,原先的“塞、天、山河、云树”等自然名物,形成了情意独特而张力饱满的意象。因为“塞迥”,而映入眼中的“山河”便分外明净;因为“天长”而进入视野的“云树”则尤其“细微”。这是实景,更是虚构之景,为情设景,立象尽意,诗以这种迥长阔远的意境来承载与传达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体验,这是一种空间远隔的隔膜感,这是一种时间长离的惆怅感,这也凸显出诗人翘首企盼的一种神态,以及为了早日相聚而付出的积极努力,故而,自然便有了下联,有了诗人主动去洛阳相聚于菊花节的东奔。心随物往,意兴闲远,神味在字句之外,自然风光即按照诗人的意志来强化表现送人的主题。毕竟这段分别的日子不容易度过,诗意又自然呼应到开篇的二句,“已恨”与“谁怜”的感伤,叹息深重,情何以堪!

总之,颈联二句写景,照亮了全诗,渲染了离情,也收到了景致与情意之间互补互动的效果。可见,王维诗中的景致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也不会是为写景而写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