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语序的颠倒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
2.1 “就”和“才”
“就”和“才”前后的词语调换位置,主观量的大小会发生颠倒。
(4) a. 结婚就三十岁了。(“三十岁”为主观大量)
b. 结婚才三十岁。(“三十岁”为主观小量)
(5) a. 三十岁就结婚了。(“三十岁”为主观小量)
b. 三十岁才结婚。(“三十岁”为主观小量)
“就”和“才”是主观量标记词,“就”是肯定性副词,是无标记项,表示主观大量;“才”是否定性副词,是有标记项,表示主观小量。(参看白梅丽1987)[2]表示参照量的数量词语“三十岁”位于标记词的后面是无标记的语序,或者说数量词语受标记词管辖的正常语序是位于标记词的后面;“三十岁”位于标记词的前面是有标记的语序,或者说数量词语受标记词管辖的特殊语序是位于标记词的前面。“就”表主观大量和“才”表主观小量,这是就上述无标记的语序而言的。如果变为有标记的语序,“就”就变为表主观小量,“才”就变为表主观大量。按照标记理论,这种颠倒叫作“标记颠倒”。可以建立如下的无标记配对(参看沈家煊,1999:26):
2.2 “都”
就肯定句和否定句而言,前者是无标记项,后者是有标记项。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否定句总是预先假设肯定句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参看Givón,1979)
众所周知,语气副词“都”有“已经”的意思,如“都五点了”,这是主观大量。这是就数量词语位于标记词“都”的后面而言的,如果把数量词语移到标记词的前面,主观大量就变为主观小量,例如:
(6) a. 看完那本小说都两天了。(“两天”为主观大量)
b. 那本小说两天都看完了。(“两天”为主观小量)
上面两句是肯定句,如果把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主观量的大小也发生颠倒:
(7) a. 看完那本小说都没两天。(“两天”为主观小量)
b. 那本小说两天都没看完。(“两天”为主观大量)
可见,肯定变为否定,正常语序变为特殊语序,这两者的功用是一样的,都能改变期待的方向,从而使主观量的大小发生颠倒。现在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无标记配对:
“都”的情形还比较复杂:
(8) a. 他都跑过了500米。(“500米”为主观大量)
b. 他都跑不了500米。(“500米”为主观小量)
在肯定句里“500米”是主观大量,而在否定句里“500米”是主观小量。这符合肯定句表示主观大量,否定句表示主观小量的一般规律。这是数量词在“都”后出现的无标记语序。如果数量词出现在“都”前面,主观量大小保持不变,即原来是大量的还是大量,原来是小量还是小量。
(9) a. 他500米都跑过了。(“500米”为主观大量)
b. 他500米都跑不了。(“500米”为主观小量)
不过从我们的语感来看,后面这种表达的主观性更强一些,因为数量词语位于标记词之前是有标记的语序。这种改变主观性程度的情形将在后面再讨论。
陈小荷(1994:23)曾用“比例关系”说明前指“都”既可以表主观大量(6a),也可表主观小量(6b)。[3]
“都”前边的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表示某种数量,“都”后边的谓词表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事件。如果数量越大,事件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则数量与事件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数量越大,事件实现的可能性越小,则数量与事件成反比例关系。如果存在正比例关系,则“都”前数量为主观小量;如果存在反比例关系,“都”前数量为主观大量。拿上例来说,(6a)距离越长,“他跑过”的可能性就越小,二者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500米”是主观大量;(6b)则相反,距离越长,“他跑不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500米”为主观小量。
其实,“比例关系”的背后还是一个量级和期待量的问题。就上例而言,存在一个长跑距离的量级,比如〈……300米,400米,500米,600米……〉。然而(6a)“他500米都跑过了”说话人的期待量小于500米,“500米”为主观大量。如果在量级中超过这一期待量则为主观大量,而且越靠右首,主观大量的语气越强。同理,(6b)“他500米都跑不了”中说话人的期待量大于500米,“500米”为主观小量。如果在量级上低于这一期待量则为主观小量,而且越靠左首,主观小量的意味更突出。实际量与期待量的反差(不一致性)越大,主观性越高。总之,采用“期待量”和“量级”的概念可以对“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做出统一的说明。
2.3 “够”
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够”的语序颠倒上。在无标记语序,即数量词语出现在“够”的后面时,“够”表示主观大量,“不够”表示主观小量,这分别是“达到”和“不到”起作用的结果。例如:
(10) 这些大米够你们吃一个月。
这些大米不够你们吃一个月。
这里的“够”表示对“量”的判断,句中可以加“在我看来”等表示判断的语句,即判断某量对做某种动作而言是个充足的量。
就肯定项“够”而言,语序的颠倒会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看下例:
(11) a. 我……一个人背十字架就够了,何必拉你陪绑……(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b. 去吃饭,然后逛逛夜市,买点东西——六块就够。(王朔《我是你爸爸》)
c. 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汪曾祺《安乐居》)
d. 电视机有十八英寸就够了,可一定得买彩色的……(陆文夫《清高》)
“一个人”“六块”“五分钟”“十八英寸”都出现在“够”的前面。它们表主观小量似乎是因为其后出现了“就”,不过这里的“就”都可以省略,省略后这些数量为主观小量没有变,可见这里的“就”是强调主观小量的而并非是决定表示主观小量的。但是,就否定项“不够”而言,语序的颠倒并不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例如:
(12) a. 一个小时不够看电影。
b. 三个人干活不够。
c. 买一双鞋五十块钱不够。
这里的“一个小时”“三个人”“五十块钱”仍然是主观小量。
表1
这就是说,语序颠倒引起主观量颠倒的变化本身是一种无标记的变化,它只在无标记的肯定句(“够”句)中发生,不在有标记的否定句(“不够”句)中发生。我们因此可以进一步建立如下的无标记配对:
2.4 “还”
“还”表示主观量时也会发生主观量大小的颠倒。胡树鲜(1985)举出如下两组 “还”前后的两个数量成分颠倒的例子,认为意思正好相反,例(13)这组表示“用得省”,而例(14)这组表示“用得费”:
(13) a. 一个月还烧不了两吨煤。
b. 三天还吃不了两斤米。
(14) a. 两吨煤还烧不了一个月。
b. 两斤米还吃不了三天。
“还”还可以由“也”或“都”来代替,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这里的“用得省”和“用得费”其实就是主观量在这些句子中的具体语用意义。以“一个月还烧不了两吨煤”为例,“用得省”是说时间长而烧得少,这说明“一个月”为主观大量,“两吨煤”为主观小量。相反,表示“用得费”的“两吨煤还烧不了一个月”是说煤多而烧的时间却很短,“两吨煤”成为主观大量,“一个月”成为主观小量。同样的“一个月”在例(13)中是主观大量,在例(14)中是主观小量。这种主观量大小的颠倒也是语序颠倒造成的。两组一样,“还”前面的数量都是主观大量,而后面的数量都是主观小量。但是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如果句子改用相应的肯定句,情况会相反,先看下例:
(15) a. 一个月还烧了两吨煤呢。
b. 三天还吃了两斤米呢。
(16) a. 两吨煤还烧了一个月呢。
b. 两斤米还吃了三天呢。
肯定句中“还”经常和“呢”一起出现,构成“还……呢”格式。这时,主观量的大小正好与否定句相反,“还”前的数量为主观小量,而其后的数量为主观大量。如果考虑到肯定句是无标记项,否定句是有标记项,再考虑到“还”的无标记语序是位于数量词语之前,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还有一种情况,两个数量还可以都出现在“还”前:
(17) a. 两吨煤一个月还烧完了呢。
b. 两吨煤一个月还烧不了呢。
顺序还可以颠倒,如:
(18) a. 一个月两吨煤还烧完了呢。
b. 一个月两吨煤还烧不了呢。
这只是“话题化”或“次话题化”的语序变化,“两吨煤”临时移到句首或谓语动词前变为话题或次话题,但是这样的用法还没有语法化,因此不会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最多只是改变主观性的程度而已。
以上是“还”前后出现了两个数量的情况。其实,句中只出现主语或宾语一个数量,或在“还”前或在其后,情况也是相同。也就是,在无标记的肯定句中,无标记位置的数量为主观大量,如“她还抬得动五十斤”的“五十斤”;有标记位置的数量为主观小量,如“三个人还抬得动呢”中的“三个人”。在有标记的否定句中,情况正相反,这与“都”的标记颠倒是一致的。比如,“她还抬不动五十斤”和“三个人还抬不动”。“还”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表示意料不到或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结果的出现。这一点,从“还”经常与“竟然”“居然”“没想到”等表示出乎预料的词语同现这一事实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19) 一个月竟然/居然还烧不了两吨煤。
(20) 没想到一个月还烧不了两吨煤。
正因为有了这种主观估计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反差,我们往往就此产生某种主观评价。而且,这一评价不仅表示“省”或“费”,在不同语境中,还可以表示“称赞”“惊讶”“怀疑”“谴责”等多种语气。
2.5 数量与否定词的语序颠倒
陆俭明(1991)曾敏锐地观察到,时段时间词做状语有否定式和肯定式两种,否定式表示从上次行为动作结束后到说话时为止已间隔了多长时间,含有言其经历的时间太长的夸张语气。如:
(21) a. 三天没有去。
a'. (这个戏)三年没有演了。
b. 两天没来电话了。
b'. 两个小时没有通话了。
肯定式正好相反,表示事情经历的时间有多长,含有言其经历的时间短的意思,如:
(22) a. (这本书)三天就看完了。
a'. (整个手术)两个小时就完成了。
b. 半个小时就烤熟了。
b'. 四十五分钟就完成了答卷。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句子表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只是因为句中分别有“了”和“就”。其实不是,即使去掉“了”和“就”,句中的时段仍然是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只是主观性的程度低一些而已。例如否定句:
(23) a. 三天没有去。
b. (这个戏)三年没有演。
再如肯定句:
(24) a. (这本书)三天看完了。
b. (整个手术)两个小时完成了。
这些例子都是用来表示已然事件的,所以肯定句不能省略“了”,否则句子就不成立或不表已然。上述现象可以概括为:时段时间词出现在谓语前,肯定句表示主观小量,否定句表示主观大量。陆先生的这一观察是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这样?
在一般情况下,句子为肯定形式时,句中数量为主观大量,句子为否定形式时,句中数量为主观小量。但这是就无标记的语序而言的。当数量在意念上受谓语管辖时,汉语无标记的语序是数量词语位于谓语的后面。我们把上面例子中的时段时间词移到谓语后边的无标记位置,结果就符合一般规律,肯定句还是表主观大量,否定句表主观小量。例如否定句:
(25) a. 没去三天。
b. (这个戏)没演三年。
再如肯定句:
(26) a. (这本书)看完三天了。
b. (整个手术)完成两个小时了。
否定词后面出现的时段时间词的意思,正如沈家煊(1999:107—108)指出的,是“接近这个数量而没达到”,如“没学三个小时”是说学了接近三个小时而不到三个小时的意思。段志平(2002:12)也曾说,约量时间词前面加否定成分,表示说话人把时间往少里说的意味,如“没过多久、没去多久、没去一会儿”;确量时间词前面加否定成分表示时间量的不及,如“没去三天”是指只去了两天或一天。他们说的“不到”“不及”都是本文里跟表示主观小量有关的重要概念。换句话说,正因为数量前的否定词含有“不到”的意思,所以数量有主观小量的意味。这是对量的部分否定。数量移到否定词前是正常语序的颠倒,主观小量也就变成主观大量。这时,否定的量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否定变为完全否定,如“三个小时没学”是否定全部三个小时的意思。对一定量的完全否定容易产生主观大量的意味,如当我们听到“三个小时没有睡觉”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三个小时”为大量;相反,对一定量的部分否定容易让我们产生主观小量的意味,如,当我们听到“睡了没三个小时”时会觉得“三个小时”为小量。因此可以建立如下的无标记配对:
数量词在否定词后面是无标记语序,但却表示主观小量,这是因为包含否定词的句子本身是有标记的否定句。因此这一现象不但没有违背我们前面提出的一般规律,而且是跟提出的规律完全吻合的。但当数量为表极小的“一”时,情况有所变化。李宇明(2000:200)认为,“一量+否定”和“否定+一量”有变换关系,例如:
(27) 他今天几乎一句话都没说。
(28) 傅金香暗叫惭愧,坐在摊后半晌没说一句话。
上例中“一句话都没说”和“没说一句话”语义相当,可以变换。他认为“否定+一量”和“一量+否定”都是强调格式,但后者的强调程度高于前者。至于其原因是什么,文中没有做出解释。我们知道,量级上否定最小量等于否定全量,肯定最大量等于肯定全量。这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否定规律。(参看石毓智,1992) 这里所说的“一量+否定”和“否定+一量”涉及的是前一种,比如“她不肯吃一点东西”同“她一点东西不肯吃”一样,都意味着她不肯吃所有的东西。“一点”在否定词前和否定词后都表示全量否定。其实,“一”在否定词后可以是全量否定也可以是部分量否定,存在扭曲关系。例如“她这次去香港没有买一件衣服”,全量否定的意思是连一件衣服也没买,部分量否定的意思只是她没有买一件衣服。
然而,数量词在否定词后的无标记否定是部分否定;表示全量否定是特殊的有标记否定。这就解释了前面说的“否定+一量”与“一量+否定”的强调程度的差别。这是因为“否定+一量”还有否定部分量的意思并且这是无标记否定,相对只表示全量否定的“一量+否定”而言,强调否定的程度自然要弱一些。(参看沈家煊,19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