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消费和生活必需品

1980年,我国每人年平均的国民收入大约只有200美元左右,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是达到800美元以上。这叫作小康水平。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美国、日本这些国家,更高达1万美元以上。即使到了2000年,我们的水平也远远不如他们现在的水平。当然,统计的口径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十分厉害,我们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归劳动人民所有,普通人的生活会比同等生产力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好些。所以,观察一下他们那里目前的消费情况,对我们正确地预见未来,是有好处的。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个名词,叫作“高消费”,常常被我们有些同志骂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理由呢?一条叫作高消费就是高浪费。电视机坏了也不修理,扔掉买新的,这不是浪费别人的劳动果实吗?还有一条叫作懒。什么都想自动化,人还劳动不劳动?其实这两条理由基本上站不住。

有没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当然有的。那是和损人利己,剥削和压迫别人,甚至把人作为买卖、玩弄的对象,奢侈糜烂等等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当然要谴责它,唾弃它,因为它对发展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没有任何好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劳动人民就永远不应该有高消费,只能有低消费。我们进行革命斗争,进行生产劳动,都不是为了吃苦,更不是为了永远保持低水平的生活,而是要求生活得更好。我们和资产阶级的不同点,只在于我们不允许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要求整个社会的全体人民或先或后的都能共同富裕起来。

所谓的“高消费”,其中确有许多项目是和节约人在家务或者业余生活中的时间相关的。这些究竟是不是有必要,看看我们近几年的实践,就可以明白了。

这几年,我国人民消费的观念和实践都在变化之中。家用电器的普及十分引人注目。其中最突出的,是洗衣机和电冰箱的畅销。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一台洗衣机一二百元,还要花电费,自己动手洗衣服,这些钱都可以省下来。这当然是事实。但是代价是花去了时间。过去时间不值钱,才会有那样的观念。生产力愈是提高,劳动者每一分钟可以创造的价值愈多,“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才愈能深入人心。请看,那些生产发达的国家,人们在马路上也多半是快步走,很少有慢吞吞地踱方步的。

也许有人要问,业余的时间,何以也会值钱呢?是的,这个时间的活动,一般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如果利用这个时间来学习,增长知识,搞出某种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改进了工作,这些成果也是有价值的。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也就是提高了自己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素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有利的。包括休息得好,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体力,增进健康,提高文化素养等等,也是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懂得花钱买时间的合算了。

例如电冰箱,它的好处首先不在能够储存多少高级食品,更不在于夏天可以在家里制造冰棍、冰激凌,而是也在能节省时间。本来要分五次、七次买的菜,一次买回来;本来无论排多长的队也得硬着头皮站下去,改成什么时候碰到排队人少、方便,什么时候就买。一个星期省下4小时,一年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作日,能派多大用处!

在美国的城市里,菜店要比我们这里一般城市少,离许多人的居住点比较远(其原因和他们那里劳务费用贵有关,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讨论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但电冰箱,而且连私人汽车也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许多工人虽然欠债累累,靠分期付款得把冰箱、汽车买到手。因为,没有这些东西,日子就会十分难过。

可见,什么叫生活必需品?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茶叶是西藏人生活的必需,没有它,牛油之类的食物就不好消化;皮毛是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必需,没有它,无从抵御北极的风雪。光纤电话、数字通讯、家用电子计算机等等,就是未来人生活的必需。没有这些东西,不可能适应未来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的生活。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甚至是我们爷爷时代生活的观点去看未来,把这些生活上的进步都看成奢侈、浪费,或者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应该欢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进步。

这里有许多观念需要改变。例如,火柴已经被人们用了很多年,大家都很习惯了,过去烧柴火灶,点油灯,离开它也不行。现在,城里推广煤气,农村推广沼气,就不如用电打火器合算。一盒火柴2分钱,一个电打火器1.5元左右,但是可以用5万次。请你们算算账看,究竟哪个便宜。又例如,穿衣服,过去都主张买结实的布,“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棉布生产不足,布票有限制,不这样做也不行。现在没有这些限制,又多是独生子女,个子也长得快,旧衣服给谁穿呀?就不如买便宜的布,不要太结实,穿一年或者一季就坏,正好换新衣服,既好看,合体,舒适,算起经济账来还可能便宜些呢!

总之,生产是为了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又被消费所决定。生产不发展,没有更多可以消费的东西;消费不发展,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生产也没法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人为地硬性压低生活水平。但是,也不能使生活消费水平一步登天,而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改善。我们看到消费水平必将不断提高的前景,看到今天被认为“高消费”的东西将要逐渐地转化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当然应当高兴,应当欢迎,同时就应当为加速这种转变贡献我们的力量。这里包括宣传社会不断进步的科学知识,更包括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为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做更多的事。


(《中学生》1985年第3期)

劳务行业必将有一个大发展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青年自学技术》丛书,让我写一篇序言,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务。虽然我对这套丛书所涉及的技艺,大多数一窍不通,但是我认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确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有益于青年,有益于人民生活,有益于国家。他们的远见是值得称道的。

这一套丛书的出版,当然首先会受到城镇待业青年的欢迎。但是它的意义决不只是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它所提倡的,是一个大有前途的事业。而正是后面这一点,今天还没有被许多人认识。

人们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新的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激光、新型材料、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等,这是完全应当的。这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我们如果不迎头赶上,就会被远远地抛到后面去。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这就是劳务性的消费,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吸收的劳动力愈来愈多。西方的经济学家把这种趋势称之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我们可以断言的是,在我国,商业和其他服务性的行业,也就是以劳务为主的行业,必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认识这个趋势,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所准备,有所行动,也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

长期以来,商品生产在我国一直很不发达,服务性行业的地位就更低一些。广大的农村,自给或半自给的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生产力的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个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人们的头脑在许多问题上还框在旧的套套里。无论是办事业、企业,都是尽可能的“大而全”“小而全”,最好“万物皆备于我”,可以做到“万事不求人”。在家日常生活当中,样样自己动手的人也往往更能被人称道为“勤劳”“能干”“节俭”。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完全不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的。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要依靠劳动的创造。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产品,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根本的条件,这就是分工。分工使劳动趋向专业化,才便于发展和使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在人类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劳动分工,例如,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都曾经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分工的发展,同时就要求商业的发展。没有畅通的商品交换,专业化的生产就无法进行。

今天,在中国的农村,几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正在改变。专业户像雨后春笋一样地涌现出来,一大批原来的农民“离土不离乡”,转到工商业的岗位上。北京郊区380万人口中,转到乡镇企业劳动的就已经有50万人。这个趋势还在方兴未艾地向前发展。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当然不是算命先生。但是,有一些事情是可以预测的。

第一,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劳务服务的要求也必然会迅猛增加。家用电器的普及,需要多少安装和维修的劳动!农民盖了新房子,竟有花几百元买中堂画的!塑料墙纸和塑料地板在几年之内也将迅速在城乡普及起来。10亿人如果每人用一枚图章,这又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第二,人们的劳动时间值钱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必将日益深入人心。许多事情虽然自己也可以动手做,过去时间不算钱,许多人就尽可能自己干了。现在一算账,觉得还是请别人来干,双方都上算。某一件事,自己做可能要用5个小时,请别人来做,由于技术熟练和借助于专业工具,可能只要2小时,干得比自己还要好,付给他相当于3小时的工资,不是很值得吗?

第三,人们对业余时间更珍惜了。有的业余时间可以从事业余的劳动,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收入。有的感到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业的深造或者知识更新,而这种智力投资,最终也能给国家和自己都带来经济效益。有的则需要把业余时间更多地用于教育子女和满足自身的文化生活。

凡此种种,都会带来一个必然的结果:劳务性的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愈来愈大,服务性行业的发展速度必将远远超过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行业。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有着青年人可以大有作为的无数劳动岗位,前程是不可限量的。

顺应这个历史的必然趋势,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思想方面。主要是要克服那种鄙视服务性行业的陈腐观念。人们曾经瞧不起做工的、务农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曾经把知识分子贬为“臭老九”,这些错误观念都被我们社会实践一个一个打破了,并且继续在打破中。鄙视服务性行业的观念,也必将被历史抛到垃圾箱里去。社会实践的权威比任何偏见都更有力量,必将使落后于时代的错误观念在普遍的范围内改变(但是也会有少数人始终变不过来)。为劳务性消费服务的人们,在我们的社会里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尊重。问题是谁如果能更早地看到这样一个历史的必然,他在自己的活动中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就更有可能走在历史潮流的前面。

在振兴中华的历史过程中,人民群众必将逐步富裕起来,一部分人走在前面,走得快一些,首先成为万元户,这样一种情况,在农村已经很明显地被人们看见了。在城市中,是不是也会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劳动,通过正当的手段,首先富裕起来,成为城市的万元户呢?我看,这样的形势也是一定会出现的。一大批从事劳务服务为主的劳动者,由于他们的技艺,也由于他们劳动形式的灵活,首先冒出尖来,这不是合乎逻辑的结果吗?

许多劳务服务性的行业,所包含的个人创造性往往比机械化的大工业生产更多些。无论是烹饪,还是服装裁剪,其中都既包含着物质文明,又包含着精神文明,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能给人们以某种艺术享受。所以人们把这方面的劳动技能称之为技艺。他们理当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人们越过了每天为起码的生存需要而苦恼的阶段,对自身的发展和文化享受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些掌握着独特技艺的人的社会地位肯定会提到今天的许多人想不到的高度。

第二是技术准备。这本来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可是我们的普通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这个需要。中小学校的课程,几乎都是为升学设置的。职业学校近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还远远不够。许多真正为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学到。无论是师资、教材还是办学者的指导思想,都有不少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套丛书的出版就更显得可贵。

就我所看到的书目,目前这套丛书的内容,多数属于传统的技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我希望下一步还可以考虑一下现代化提出的许多新内容。例如,近一两年北京的街头就出现了许多复印社,大多是一些待业青年,买了一台或两台复印机,代客复印,生意颇为兴隆,收入也相当可观,估计很快会发展成一门新的独立的行业。如何选择、掌握、运用、维修复印机的知识,就是相当一部分人所需要的学问。微型电子计算机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家的日子,估计也不会很远了。到那时,以设计软件来代客服务的行业的兴起,又将使人耳目一新。对于这些事情,出版部门和社会的其他有关部门,早一点有所准备,肯定是有益的。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套丛书能够提供的,大体只是一些入门的知识。但是,既然可以入门,深造也不是办不到的事。希望我们的读者能不满足于这些初步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前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为《青年自学技术》丛书写的序言,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