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9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读者的眼睛

人们说有的记者有一种特长:善于发现新闻。许多平常的事情,街谈巷议,被他听到了,立刻就变成一条新闻,登出去还挺引人注目。于是这种记者被誉为有“新闻眼”。

怎样才能有“新闻眼”?这也许需要具有很多条件。不过,我以为,最根本的是要有读者的眼睛。

我在这里说的“读者的眼睛”,并不完全等于到读者那里去征求一下意见,问他报上应该登些什么东西。读者的意见是应该征求的,我们现在在这方面还做得太少。但是,对于报上应该登些什么东西,不但新闻工作者有许多框框,而且这些框框对读者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看惯了报上登的东西,也习惯了有些东西长期“不见报传”,往往在这个框框底下来给你提建议。这时,你虽然征求的是读者的意见,读者却是以“拟报人”的身份在替你打主意,说的并不是他的真实的全部的需要。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上登的东西应该是读者需要看的东西。看报和上课、听报告不同,和两个人对面谈话也不同。上课、听报告有纪律管着,爱听也得听,不爱听也得听,实在听不进去,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也得多少留下一点印象。个别谈话,只要不是吵架、骂人,说得虽然枯燥无味,对方出于礼貌起见,也只好耐心一点听你说下去。看报却不同,看与不看全由读者自己做主,愿看哪一条,就看哪一条,通统不愿看,就把这张报纸一丢了之,还可以不订你的报。你以为最主要的新闻,登一版,登头条,目的是希望得到读者的重视,但是,你却没有办法勉强读者一定从一版、头条看起。

读者为什么需要看报纸?因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全市、全国以至全世界的事都联成了一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形态。发达的商品经济使人们产生了知道“天下事”的需要。在一个大城市里生活、工作和学习,互相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这种需要也就更加迫切。然而,人们又不可能每天到处去看,去问。这就需要有记者代他们去看,去了解;就需要有报纸把各种消息集中起来,及时提供给他们。越是现代化的社会,新闻事业越发展,就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这种需要。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成为一个好记者。

本来,记者也是读者中的一分子,他的眼睛自然也是读者的眼睛,何以这个问题还有提出来加以强调的必要呢?因为,第一,有各种各样的读者,也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果记者不熟悉广大的读者,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他的眼睛就亮不起来,看见了广大读者关心的、需要了解的事,也引不起他的注意。第二,现在许多记者都有专业分工,跑惯了一条战线,和那里的领导同志搞熟了,这都是对采访工作很有利的条件。但是,也带来一个弱点,就是往往习惯于从领导机关的角度看问题:开了什么会,有什么人参加,总结了哪几条经验,做了什么布置等等。这里面有些是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有些却和广大读者关系不大,在内部简报上登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把这些当成新闻的主要内容,报纸是不可能受到读者欢迎的。

我们强调报纸的指导性,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告诉广大群众,并且通过报纸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这一切又一定要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来进行,才能宣传得有成效。就是说,要把这些东西通过广大读者希望看的新闻宣传出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研究读者的心理,读者的需要,善于用读者的眼睛去发现和选取新闻的事实。否则,你主观上虽然也想把新闻工作做好,费了很大的力气,写出长长的一篇,人家不看,效果就等于零,等于你没有写;或者比没有写还不如,因为造成了读者的反感,还会影响其他宣传的效果。

稿子写成了,要修改,这时候也要用读者的眼睛来看一看:哪些情况是读者希望了解得更细一点的,这就要加以补充;哪些材料是读者已经知道的,或者是没有兴趣、不需要了解的,这就是需要删去的废话。

读者需要记者做他们的眼睛,记者也需要学会用读者的眼睛去找新闻。

(《北京日报通讯》198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