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1
今天这个论坛的题目太大了。可能我做的哲学比较具体,也比较低调,所以一时不知从何讲起。即便限于核心价值之一的“自由”,也是宽泛得很。于是我就想具体点,来讲讲我的微信号上的签名吧。我的这个签名是用德语写的,一位住在香港的朋友看到了,来问啥意思呀。我说,译成中文就是:人与猪的本质差别在于,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这位朋友回复说:你是开玩笑的吧?我说不是,是真的,这正是我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因为人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只好这样下定义。这位朋友在远方想了好一阵子,回复我:那你把这句德文发给我吧,我也用这个签名。——现在他还用着呢。
我这个“定义”不是要对猪有什么不敬,不是要表达人类中心论。猪都被我们吃掉了,我们可不能再欺侮它们了。我只是想说,人与别的动物的差别不是太大,多数时候我们就跟猪一样活着;一定要说有差别,也就那么一点点,就是: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所谓“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往高处说差不多就是“不断革命论”,就好比当年古巴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好端端地已经当上了古巴第二号大佬,又重新开始,去别的国家打游击战了,最后把自己整没了;中国当下也有一例,就是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前几年出监狱时已经是75岁的病人了,重新开始在荒山上创业,又成了。这大概都是“重新开始”的好例子。但若局限于此,我的这个命题也就意思不大,没有哲学意义。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是说人具有直接的现场发动性,有当下直接发动的能力。如果愿意,如果时机合成,我们在此时此地就可以直接地启动一场关于“自由”或者关于“世界杯”或者关于别的什么话题的讨论;如果愿意,如果我下定决心,我现在就可以沉默,让全场崩溃,让自己泪奔。我相信,激发我们的直接感受力和发动力,激发我们生活世界的意义丰富性,这正是20世纪最有持久影响力的现象学哲学的根本诉求。观念世界或者本质世界固然是形式的、抽象的,但它的基础却在我们当下的直观中,是可以直接把握和直接呈现的。好比“自由”是一个普遍概念,有着复杂多样甚至相当混乱的界定和解释,但当我说出“自由”一词时,在座各位都当下直接地理解了,并不需要以什么作“中介”。恢复这种直接性,是20世纪哲学的愿望之一。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意思是说人首先是自由的个体,自由是人的本质规定性。这尤其是20世纪存在主义或实存哲学的基本诉求,成为20世纪人生哲学的基调。个体此在是可能性的存在(实存),是向将来开放的存在(实存),所以个体才是自由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存在主义者说的是:“存在(实存)先于本质。”现实性是单一的、现成的,而可能性则是丰富的、未来的。当可能性趋于无限多样而使个体无法把握时,个体存在/实存就有了命运感,有时候甚至走向了宿命论。人向可能性开放的自由,也表明了个体存在的动态的实行(行动)特征。
如果允许做一种简单化,哲学也许只有两种想法、两种语式:一是说“我是人,所以我是男人”,意思是说“我满足了人的普遍本质,所以才能当好一个男人”;二是说“我是男人,所以我是人”,意思是说“我当好了一个男人,才能成为人”。这是两种起点不同的哲学。前一种被叫作“本质主义”,后一种被叫作“实存主义/存在主义”。前一种哲学一直是西方的主流;但在过去不久的20世纪里,后一种想法和语式渐渐占了上风,它以逆转的甚至革命的方式确立和维护了个体自由。我们知道,这种强调个体自由的哲学甚至演变成反抗制度的革命行动,比如欧洲的学生运动,还有更激进的,甚至走向了暴力恐怖活动,比如德国红色旅。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一种哲学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就否定这种哲学的意义。作为哲学思潮,“存在主义”仿佛早已经被当成老派的和过时的东西抛弃掉了。如今大家忙着“后现代”什么的。但如果从较大尺度的思想文化史视野来看,我们看到,所谓“存在主义”仍然是西方主流形而上学批判的最强音,其思想成果已经深入人心。它让人感动,它直指人心,因此它有未来性。
不止于此。我还相信,个体性是哲学的起点和终点,个体自由是今天的和未来的哲学的根本关切。我们时代的人的处境,也许真的体现了卢梭讲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今天个人的自由度大大扩大了,而同时,人却处于普遍的被监控状态中。今天的人类大概已经到了马克思所谓的“普遍交往”的状态,已经成了“世界历史性的”人,而同时,个体自我认同变得越来越艰难。就此而言,未来哲学的开展依然要继承和发扬在“存在主义”名下进行的对个体自由的理论论证和主张。未来哲学的意义和使命之一,仍旧在于对个体自由的辩护和维护。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尼采。尼采的问题是,与永恒上帝相比,人都是“短命鬼”;而且人一出生就一脸苦相,无聊和痛苦居多,欢乐时光短暂,总之是苦多乐少,那么,人何以承受这种有限而悲苦的人生?——这是尼采哲学的“思眼”。对尼采来说,上帝死了,人缺失了神性的衡量尺度,使得有限而悲苦的人生问题变得愈加紧迫、愈加致命,这时候,个体就像沙滩上的裸奔者,变成生而自由的但又不知所终的人。经过艰难困苦的思想努力,尼采最后仍旧回到个体的在瞬间启动的创造性,他的意思很复杂,但根本上也就是一句话: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好了,让我们回到今天论坛的主题上来。我说“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借此我无非是想表明三点:其一,人具有当下直接发动的能力。其二,人是自由的,个体自由是哲学的核心关切。其三,自由是创造之本,自由意味着不断重启的创造可能性。只有当个体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得到真正切实的维护时,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民族共同体的复兴才是可期待的。
1 本文系作者2014年6月21日下午在上海市社联、文汇报社主办的“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核心价值与民族复兴暨‘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演讲季开放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