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
一民族侵入另一民族,而有其土地人民,同族的人都成为天之骄子,享有许多权利,土地的分封,便是最大的权利。
一来同是族人,看在祖宗的关系上,自当如此,才不负同族的情分。二来以流血得来的领土人民,交与异族人去负责治理,实在不放心。惟有同一祖先的族人才能甘苦相共,不至于有意外的激变。
武王克殷以后所封同姓诸侯极多,到管、蔡谋叛后,同姓受国者较前尤多。[16]苟子说周兼并天下以后,立七十一国。[17]其中兄弟有国的,据成说共十五人,[18]同姓族人受封的,成云四十人,[19]苟子云五十三人,[20]太史公云五十五国。[21]所说无大出入,姬姓诸侯大约在四五十人左右。
各家都不曾将国名说出来,只有富辰说得最详细。他说文王子受封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十六国,武王子有邘、晋、应、韩四国;周公子孙有凡、蒋、邢、茅、胙、祭六国。[22]与成所说的武王兄弟之国者十五人,相差只一人。两说足证可靠,而富辰能将十六国国名列举出来,据我想比较更可靠。但所谓姬姓四五十国却谁也不能一一列举出来。
异姓诸侯并不全是异族人,我们不要忘记了异族人相遇,总含有仇视心理。除非少数不得已情形之下,怎能封以土地,或仍许有其土地,使为诸侯?当时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叔父”或“兄弟”,称异姓诸侯曰“伯舅”、“叔舅”,(详后)足证多系同族亲戚。
我们试将被称为伯叔及舅的诸侯加以分析,也许可以看出一些道理来。
称伯父的[23]有
晋侯
吴子
称叔父的[24]有
鲁侯
晋侯
称兄弟的[25]有
晋郑等同姓国
称伯舅的[26]有
齐
称叔舅的不见于史料
晋侯系成王弟唐叔虞之后,吴子系文王伯父太伯之后。鲁侯系武王弟周公旦之后。郑系宣王弟之后。这些不但是同姓,而且确有家属关系。齐系姜尚之后,系异姓,但与王室互为婚姻(详第六章),确为王舅。[27]那么称同姓为伯叔兄弟,称异姓为伯舅叔舅,无复可疑。
但有一般人因此引《仪礼·觐礼》,“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却是错误的。大约伯父伯舅是指年长于天子的诸侯,叔父叔舅是指年幼于天子的诸侯,和我们亲属的称谓一样。
从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伯叔的形容词是不甚严格的。吴子系小国,曾被称“伯父”,晋系大国,曾被称为“叔父”,可见与国的大小毫不相干。
我以为伯父叔父兄弟和舅都是泛称,一以表示同姓相亲,一以表示异姓相关,不必斤斤于此。这种称谓是很客气的,不称伯父,便称叔父,除了王子朝一例外,不曾见有称诸侯为兄弟的,小一辈的称谓,更不必说了。同样的道理,便只有伯舅或叔舅的称谓,而不会称诸侯为甥的。
这些异姓诸侯不外三类:
(一)前代帝王之后 武王时封神农、黄帝、帝尧、帝舜、大禹之后,成王时又封成汤之后。[28]
(二)功臣 王室初创的时节,必赖许多人来出力拥护,为奖励起见,既定天下,必依次封之。这种奖赏,完全是汗马功劳换来的,周初姜尚父最著勋劳封于齐。[29]
(三)本来存在的部落 周代所有的异姓诸侯,是不是俱为王室所封?也有自成为国,而不为王室所灭,仍容其存在者否?这问题不可不加以注意。据《史记》的记载,可以将各国建国的经过,条列于下。本来存在或非王室直接所封者,下加黑点,以清眉目。
齐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30]
殷 “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31]
“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32]
陈 “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舜祀。”[33]
杞 “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34]
宋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35]
楚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勾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王室不听,楚熊通怒,自立为王〕……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于中国’,于是楚地千里。”[36]
越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37]
焦、祝、蓟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38]
秦 “非子居犬邱,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邱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觝、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分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39]
从上引各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异姓诸侯中,除了王戚,前代帝王之后,功臣幸臣外,有数国是本来存在,并不是受周之封始为诸侯的。不可忽略。
宋微子持祭器请罪,武王复其位。越在少康时,已居会稽,是久已有其国,非周室所封。不过宋经过王室的备案,准予继续存在。越则置王室于不顾,而王室亦不暇多事。秦本不成为国,因周平王之命,夺西戎所侵地而有之。
楚的情形是比较繁杂的。据《史记》,楚在周成王时,已封为子男,后来更自强大,自立为王,在这里我对于楚开国的记载,不免有些怀疑。楚是当时所谓蛮夷之族。周室怎会加以封号而予其地?“祝融八姓,于周未有侯伯。”[40]是极明确的证据。周昭王南征不复[41]岂非侵楚未成?楚果为周室诸侯,也不劳昭王南征了。即据《史记》,熊绎果已受封,熊渠——熊绎五世孙,怎会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自立其诸子为王?
我们可以相信,除了宋系前代帝王殷族之后,又可怜微子的贤明知罪,而加以承认之外,若越若秦若楚的为诸侯,都是多少有些出手无可奈何的情势。越与周的交涉,无记载可寻。大约是因僻处南越,为周室势力所不达,因而未被侵及。昭王之伐楚,楚之不与中国号谥,及后来请王室加以尊封,未得许可,自立为王。王室无可如何。只求楚镇于南夷,无侵及中国的妥协局面。周平王因秦襄公的力量,得返王室,自己也晓得被戎侵略之地,无力收复。而说“秦能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的情势。都可充分看出来,秦楚的建国,不但非周室所封,且并非周室所愿。我已经提到异姓诸侯并不全是同族人。也有少数异族人,在不得不封,及无可奈何情势之下,立国或存在的。上述宋、越、秦、楚的故事,只是我们所知之实例而已。当时所谓夷狄的许多异族部落,都是如此的。史伯与郑桓公的谈话告诉我们,成周之南的荆蛮、申、吕、邓、陈,北方的狄、潞、洛泉、徐、蒲,东方的宋、薛、邹、莒。除了异姓甥舅,即“蛮荆戎狄”。祝融八姓: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觟夷、豢龙,为夏所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为商所灭。秃姓,舟人,为周所灭。妘姓,邬、鄫、路、偪阳。曹姓,邹、莒,未灭,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芈姓惟荆芈最为强大,不可侵偪。[42]异姓及异族部落或次第被强大的夏、商、周所吞灭,或依然存在的情形,最为明显。能存在的,都是势力比较强大的。楚虽先后为昭王所伐,(见前)为郑桓公所窥伺。[43]而不失国,便是势力强大的原故。强弱两种势力本来是积不相容的,周室强盛的时候,四邻的异族,都有被侵略的危险,久而久之,周室日衰,便不但无侵灭他们的能力,反而有被侵偪的可虞了。所谓:“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44]“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45]的是实情。
总结起来,异姓中非受王室直接受封的诸侯,可分为三类。
1.本来存在,因而封之。——以宋为例。
2.本来存在,因鞭长不及,或势力悬殊,无法干涉——以越、楚为例。
3.命其自行开辟土地,而予以承认的。——以秦为例。
讲到因而封之及自行开辟土地二点,不但对于异族的部落如此。就是对于同族亲属的就封,恐怕也有不少如此的,不见得俱是王室占下土地后,由天子直接分配与众人。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这时,仲雍曾孙周章已为吴君,因而封之。[46]宣王庶弟友郑桓公,初封于郑,后来桓公开辟虢鄫十邑,请于王,徙其民,居以为国。[47]是显明的例证。
朱子与门人对于封国的谈话,很有独到的见解。录于下以补充以上的讨论。
“先儒说孟子所论〔五等之地〕乃夏、商以前之制,《周礼》是成王之制,此说是了。但又说是周斥大封域而封之。其说又不是。若是恁地,每一国添了许多地,便著移了许多人家社稷,恐无此理。这只是夏商以来渐渐相吞并,至周自恁地大了。周公也是不奈他何,就见在封他。且如当初许多国,也不是先王要恁地封,便如柳子厚说样。他是各人占得这些子地,先王从而命之以爵。不意到后来相吞并得恁大了。且如孟子说周公之封于鲁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这也不是当时封许多功臣亲戚,也是要他因而藩卫王室。他那旧时国都恁大了,却封得恁地小,教他与那大国杂居,也于理不顺。据《左传》所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齐是恁地阔。《诗》‘复周公之宇’,鲁是恁地阔。这个也是势着恁地。……”[48]
让我们分别将周朝同姓异姓诸侯之可知者列一表以清眉目。
同姓诸侯据富辰语,[49]共下列二十八国:
鲁——叔旦
管——叔鲜
蔡——叔度
燕——召君奭
卫——康叔
曹——叔振铎
滕
郕——(《史记》作成)——叔武
霍——叔处
毛
聃——(《史记》作冉)——季载
郜
雍
毕
原
酆
郇——(或作荀)[50]
以上俱文王子,见富辰[51]、侯獳[52]、子鱼[53]、僖负羁[54]、语,及《史记》[55]。
邘
晋——唐叔虞
应
韩
以上俱武王子。见富辰[56]、侯獳[57]、子鱼[58]、僖负羁[59]、等语,及《史记》。[60]
凡
蒋
邢
茅
胙
祭
以上俱周公子孙。[61]
吴——太伯
以上太王长子,季历兄,文王伯。[62]
以上二十八国,都是富辰说的。各国来源极清楚,是最可靠的原料,据马端临从《春秋左传》上所集姬姓国还有以下二十六国:[63]
郑——桓公,厉王少子,宣王庶弟。[64]
东虢——虢仲,王季子,文王弟。
西虢——虢叔,同上。[65]
随
芮
贾
单
息
滑
虞——太王子虞仲之后[66]
周
甘
顿
巴
唐
召
尹
北燕
胡
刘
耿
魏
温
焦
邘注1
扬
如此同姓诸侯便有五十四国了,据《世本·氏姓篇》亦云芮、息、魏、随、贾等国系姬姓,与《通考》相合。但以胡为归姓,不知孰是。
异姓诸侯据马氏[67]
宋 子姓,微子启后[68]
箕 同上
齐 姜姓,姜尚后[69]
许 同上,太岳之后[70]
纪 同上
州 同上[71]
申 同上
秦 嬴姓,颛顼之后[72]
谷 同上
葛 同上
徐 同上[73]
梁 同上
麋 同上
郯 同上
同上
黄 同上[74]
陈 妫姓,舜之后[75]
杞 姒姓,禹之后[76]
越 同上
鄫 同上
沈 同上
楚 芈姓,熊绎之后[77]
荆 同上
夔 同上
薛 任姓[78]
邾 曹姓[79]
小邾 同上[80]
郳 同上
宿 周姓
须句 同上
任 同上
颛顼 同上
莒 己姓,出自少皞[81]
南燕 始姓[82]
邓 曼姓[83]
舒 偃姓[84]
舒鸠 同上[85]
蓼 同上[86]
六 同上
偪阳 嬗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87]
鄅 同上[88]
夷 同上[89]
罗 熊姓[90]
鄀 文姓
共四十四国,据《世本·氏姓篇》见于《左传》的异姓国还有姜姓向国,是则共四十五国。此外据马氏[91]还有
具爵而不具姓的国八:
谭
弦
宗
莱
杜
赖
钟吾
苏
及爵姓俱失的二十六:
戴
郧
贰
轸
绞
牟
遂
权
阳
共
冀
道
栢
厉
项
英氏
江
巢
庸
崇
舒庸
邿
铸
亳
房
桐
是则同姓诸侯共五十四,异姓诸侯共四十五,姓不详者三十四。所有诸侯无论同姓异姓,春秋时代依然存在的共有一百三十二国。
荀子说同姓族人受封的共五十三人,[92]太史公说共五十五人,[93]和以上所说同姓诸侯共五十四国相差只一二人。
荀子说:“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94]可以看出同姓诸侯数目远超过于异姓诸侯。从理想上推度,这种情形是合乎情理的,但据上述同异姓诸侯之数,一为五十四,一为四十五,相差只九人,看不出这种趋势来。大约其姓不详的诸侯中,还有许多是同姓的。荀子太史公所说的数目只是周初所封,或只举其所知者而已。
异姓诸侯数目虽看不出远逊于同姓诸侯,但以封地的重要性来说却大有歧异,周初所封异姓诸侯不得而详,试以春秋时各国所处的地理形势来看,[95]便可以看出这种歧异来了。展开地图来看,同姓诸侯中,郑初在陕西西南部(华州),后徙河南中部(新郑、荥阳等地)。晋在山西中部(太原、平阳等地)。卫在河南北部(卫辉等地)。蔡在河南南部(汝南等地)。鲁在山东中部(泰山、曲阜等地)。滕在山东西北部(济南等地)。曹在山东西南部(曹州、定陶等地)。除了吴在江苏南部(姑苏)长江流域外,其余诸国都在王室附近,黄河上下游之区。土地肥美,河流所经,便于灌溉,宜于耕种,是最好的地方了。
反观异姓诸侯,在河南中部的有许(许昌),东部有宋(商丘、夏邑等地),东北部有陈(宛丘等地)。在山东东部的有杞(高密),南部有小邾(滕县),西部有邾(兖州、邹县),东南有莒(沂州等地),北部有最著名的大国之一——齐国(临淄等地),陕西的中部有大国秦(汧渭之间)。湖北北部有大国楚(襄阳、荆山、荆门等地)。江苏西北有薛(徐州)。浙江北部有越(会稽)等地。
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是处于内地的外,大国之在黄河流域的只有齐、秦二国。齐国是姜太公之后,在当时以殊功首封。其余各国,秦近戎狄,是最危险的地方,时常有被侵略的可能。楚、越远处南边,在那时是未开化的野蛮地方。若对待同姓决不能使他们跋涉边地,备尝艰苦,或时常有兵事的危险。这些歧异完全基于维护族人的观念。
此外在地位上也有许多地方显示种种歧异。楚子与鲁、卫、晋,并事周康王。鲁、卫因为是王的母弟,齐因为是王舅,都分得一鼎。熊绎因为是异姓,又无亲戚的关系,所以独没有得着,隔了许多时候,灵王还引为不平,将索于王。[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