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题】
■中国的等级与权威
一、 中国社会的等级与权威
中国在两千多年中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这是极为漫长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封建社会表现在政体上是以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为主要特征的,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非常重视社会中的等级秩序。
儒家特别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处于不同社会关系、家族关系中的人,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等级身份,并按照由这种身份所确定的角色行事。除此以外,儒家思想还规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等级秩序,这实际上也就是基本的人间等级秩序:“君为臣纲”是社会关系的秩序,“夫为妻纲”是男女家庭关系的秩序,“父为子纲”是父子血缘关系的秩序,“君”“夫”“父”为主,“臣”“妻”“子”为从,这里面包含着君权、男权和长者本位的思想。
权威和等级秩序相伴而生,两者联系十分紧密。社会等级秩序的安排和运转是需要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来保证的。内部力量是道德,个人靠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自我修养来获得社会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观念,自觉服从社会等级秩序的安排;外部力量就是权威和法律,它们作为外在的威慑力量使每个人接受、服从社会等级秩序。
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下,人们很难产生平等和独立的意识,只会被动地接受权威的安排。长此以往,个人会养成唯权威的马首是瞻的性格,社会也会因此变得僵化和缺乏活力。
二、 中国社会等级与权威的表现
1. 尊老敬老
自古至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都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中国人非常重视孝道。老人为社会养育了下一代,把自己的经验、知识传给了年青一代,把他们培养成了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年纪大了理应受到社会的敬重和优待。2013年,中国正式把农历九月初九确立为敬老节(老年节);许多公共交通工具上设有老年人专座;根据年龄的不同,乘坐公共汽车可以享受半价或免费;政府修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等设施……在家庭中,儿女大都以孝敬老人为己任,逢年过节、老人生日时,一般会去老人家里一起欢度;平时也常常与老人联系,对他们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
2. 脑体差别
封建社会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孟子》中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北宋学者汪洙的《神童诗》中有一句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诗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意思是:其他的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当官才是正途。在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官吏)的时代,各地聪明好学、读书优异者都去应考,以求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穷苦人家的孩子大多没有机会读书,多是当农民,风吹日晒,求得温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已经不像古代那么分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和待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脑轻体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城市里的很多人宁愿在家闲着,也不肯从事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3. 门当户对
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双方家庭条件基本相当,所以,朝廷命官的公子、小姐与乡下农户的丫头、小子的结合是不可想象的。现代中国社会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建立在爱情和事业基础上的现代婚恋观已经开始在中国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的心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门当户对的观念远未绝迹,它依旧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对婚姻对象的选择。
4. 男尊女卑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性关系方面男尊女卑,对女性一直持歧视态度,像“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是祸水”等就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汉字中相当一部分以“女”字为形旁的形声字都带有贬义,如“奸、嫉、妒、奴、婊、妓、嫖、娼、婢、婪、嫌、妖、姘”等,对女性的不尊重一目了然。进入现代社会,妇女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男女平等在家庭、就业、升学等许多方面都变成了现实。然而也应该看到,虽然法律上规定了男女地位平等,但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离真正的男女平等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5. 权力敬畏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主的呈网络状的社会政治等级制,行政权力与其他权力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甚至可以代替其他权力,如古代各级行政长官就可以同时行使司法、检察权。这造就了人们对权力(主要是行政权力)的崇拜。现在,中国虽然已进入现代社会,但封建思想对人们依然还有一定的影响,不少人仍然崇拜权力,具体有如下较为突出的表现:第一,对官员的称呼。在中国,对官员称呼一般是其所担任的官职。而在西方许多国家,对男性成年人称先生,对女性成年人称女士,即便他们是官员。第二,官位高低成了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三,升官成了一些人追求的目标。做公务员是走仕途的最直接的渠道。中国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异常火爆,竞争激烈,有的职位考录比达到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据媒体报道,2012年中国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当公务员的比例为76.4%,而法国、美国、新加坡分别只有5.3%、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