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凡例

(一)记音依据

本书记录的是杭州市区新派语音。发音人曹晓波,男,1951年4月出生。世居杭州,没有长期离开杭州读书或工作的经历。其夫人也是三代以上的杭州人,语言环境单纯,其发音明显表现出老派音向新派音过渡的特点。

(二)图片来源

本书收录杭州方言文化图片共计600余幅。

图片主要是近几年在杭州老城区拍摄的,也有一部分是在余杭区拍摄的。

图片拍摄者主要为作者本人。部分图片由田凯提供。个别图片由他人提供,注明拍摄者姓名,例如“5-2◆山地(王晨欣摄)”。

(三)内容分类

本书所收杭州方言文化条目按内容分为9大类34小类:

(1)房屋建筑:住宅、其他建筑、建筑活动

(2)日常用具:炊具、卧具、桌椅板凳、其他用具

(3)服饰:衣裤、鞋帽、首饰等

(4)饮食:主食、副食、菜肴

(5)农工百艺:农事农具、药事茶事、手工艺、商业、其他行业

(6)日常活动:起居、娱乐、信奉

(7)婚育丧葬:婚育、丧葬

(8)节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其他节日

(9)说唱表演: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歌谣、曲艺戏剧、故事

如果某个条目可归多个大类,先放在特殊的类。例如“年糕”可归饮食、节日,本书归节日。为了阅读方便,把一些关系特别密切的条目和图片放在一起,例如把“山门”放在房屋建筑类“门楼”的后面,而未放入日常活动类“杭州佛学院”的后面。

(四)体例

(1)每个大类开头先用一段短文对本类方言文化现象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2)除“说唱表演”外,每个条目均包括图片、方言词、正文三部分。“说唱表演”不收图片,体例上也与其他部分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参看“玖 说唱表演”。

(3)各图单独、连续编号,例如“1-25”,短横前面的数字表示大类,短横后面的数字是该大类内部图片的顺序号。图号后面注拍摄地点(一般为街道名)。图号和地名之间用“◆”隔开,例如“1-35◆葛岭路”。

(4)在图下写该图的方言词及其国际音标。如是一图多词,各词之间用“︱”隔开,例如:花卷馒头[hua33tɕyo35muo33dei0] |花卷儿[hua33tɕyo35əl31]。

(5)正文中出现的方言词用引号标出,并在一节里首次出现时注国际音标,对方言词的注释用小字随文夹注;在一节里除首次出现时外,其他场合只加引号,不再注音释义。为便于阅读,一些跟普通话相同或相近的方言词,在同一节里除首次出现时外,不再加引号。

(6)同音字在字的右上角加等号“=”表示,例如:土大=[tʰu53da0]一种用竹篾编制的农具。无同音字可写的音节用方框“□”表示,例如:□[biaʔ2]形容物体落地时发出的声音

(7)方言词记实际读音,如有变音、变调等现象,一律按变音、变调音记。例如:山核桃儿[sa33əʔ231əl0] (“山”单字音[sɛ33])︱脚盆[tɕieʔ5bəŋ0](连读变调为[tɕiaʔ5bəŋ33])。主要变调规律可参看本书“引言 二 杭州方言”。


南宋建都杭州后,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外城叫“罗城”,设有十三座旱门。元末改筑城垣。明依元末杭州城垣之旧,唯城门有所变动,共设十座城门。清代城垣承明之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