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住宅
屋[oʔ5]
江山传统民居以带阁楼的居多,上堆杂物;屋瓦或灰或红,铺在望板或木椽之上;外墙多为厚实的夯土墙或石墙,少数富裕人家用砖墙,室内多用板壁分隔;大门上方大多题有四字吉祥语,有些还盖有门楼;正房居中一间为堂屋,两边的卧室称为“大间”[do22kaŋ44],天井两侧的厢房称为“小厅间”[ɕiɐɯ44tʰĩ44kaŋ44]。
1-1◆毛坞
合面三架[ɒʔ2miɛ̃22saŋ24kɒ51]
即小型的四合院,也称“合面三架两小厅”[ɒʔ2miɛ̃22saŋ24kɒ51nɛ̃22ɕiɐɯ44tʰĩ44],是江山的标准住宅样式。由五根或七根立柱加穿枋构成的一个屋架称为一榀,两榀屋架的柱顶架上檩子后搭成一间屋的框架称为一架,四榀屋架架上檩子后搭成三间屋的框架即为三架,前后两个三架,加上中间的天井及两侧的厢房,就成了“合面三架”。与之同类的还有“合面五架”,比较少见。
1-2◆赵宅门
三间两小厅[saŋ44kaŋ44nɛ̃24ɕiɐɯ51thĩ44]
三间正房加两间厢房构成的小院落,即三合院。“合面三架”规模大,造价高,一般家庭难以承担,多省去其中前一个三架屋,将它变为一堵开有大门的院墙,但保留了天井和厢房。跟“三间两小厅”同类的还有“五间两小厅”。
1-3◆早田坂
一字屋[iᴇʔ5zə22oʔ5]
20世纪50年代后期流行起来的民宅样式,因形如一字而得名。“一字屋”多为两面坡瓦屋顶,五路至九路横梁,以泥墙或石头墙为主,一般为三开间,正房顶上平铺木板,阁楼上堆放农具杂物,正房侧旁多搭建“翼屋”[iᴇʔ2oʔ5](见图1-74),用作厨房或畜栏。“一字屋”没有厢房及天井,不成院落,虽节省了用地用材,但居住空间略显逼仄而缺乏私密性。
1-4◆毛家
三间六[saŋ44kaŋ44laʔ2]
“一字屋”的一种,又称“破腹弄堂三间六”[pʰa44poʔ5loŋ22daŋ213saŋ44kaŋ44laʔ2]。“一字屋”的横条增加到八路或九路,纵向得到加深,居中位置便可横向开设一条走廊,整幢房子便由三间分隔成六间,故名。“三间六”居住空间跟“三间两小厅”不相上下,同“一字屋”相比宽裕不少,但由于缺少天井,通风、采光及舒适度不如“三间两小厅”。跟“三间六”同类的还有“五间十”,比较少见。
1-5◆乌龙
厢下[ɕiaŋ44o22]
即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用于吃饭、会客、祭祀。正面墙壁上设有观音、财神、文昌帝君等神位和本门历代祖先之位,供祭祀之用;两边挂有至亲所送的祝贺新婚、乔迁及寿诞的大红对联。靠墙的香案上面摆有香炉、蜡扦,祭祀时还摆上果品。香案前摆放八仙桌及条凳。“合面三架”里面一进的堂屋称为“上堂厢下”[dʑiaŋ22daŋ22ɕiaŋ44o22],挂对联、摆香案;外面一进的堂屋称为“下堂厢下”[o22daŋ22ɕiaŋ44o22],连通天井与大门,摆放谷仓、打稻机等物。
1-6◆洪福
贴=里=公[thiᴇʔ5liᴇʔ2koŋ44]
堂屋正面墙壁上居中悬挂或张贴的字幅,是佛、神、人的综合牌位,“贴=里=公”疑为“天地公”的讹音。字幅居中直书“天地君亲师”,现多书“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灵应观世音大士莲座”,两侧对称直书赵大元帅、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等神位和本门堂上历代宗亲之位。有的上头还横书“万年香火”“金玉满堂”等吉祥字眼。过去多为墨笔手书的红纸,现在多为烫金印制的卷轴或牌匾。
1-7◆洪福
灶木=底=[tɕioʔ5moʔ2tiə241]
即厨房,也称“厨署”[dʑyə22ɕyə51]或“灶头间”[tsuə44du22kaŋ44]。一般利用正屋一侧的“翼屋”(见图1-74),里面摆有水缸、碗橱等器具,靠墙支灶,面对灶台做炊事的地方叫“灶头前”,面对灶膛口烧火的位置叫“灶穿门头”[tsuə44tɕhyĩ44moŋ22du213]。
1-8◆乌龙
屋瓦头顶[oʔ5ŋuɒ22du22tĩ241]
瓦盖的屋顶。盖屋面的瓦有大小头,铺盖时小头在上,大头在下;凸面朝上的为阳瓦,凹面朝上的称阴瓦或仰瓦。有些老屋的屋面上会嵌几片“明瓦”[mĩ22ŋuɒ22]玻璃瓦,用以改善屋内采光。
1-9◆后龙头
四面出沝[ɕi44miɛ̃22tɕʰyᴇʔ5y241]
四面坡的屋顶。下雨时,水从四面往下流。
1-10◆早田畈
茅铺屋[mɐɯ22phuə51oʔ5]
屋顶用稻草或芒草盖成的屋。稻草或芒草预先编扎成“稿苫”[kɐɯ44ɕiɛ̃51],一片片“稿苫”渐次层叠,上面再盖上茅草并用草绳绑住,就成了茅铺屋顶。据《江山市志》介绍,1949年江山全县农村有住宅34 387座,其中茅草屋9170座,占四分之一还多。茅铺屋是贫困家庭的住房,屋顶的茅草三五年不换就会腐烂漏雨,现已基本绝迹。图1-11是不住人的小屋。
1-11◆毛家
屋栋[oʔ5tioŋ51]
坡屋顶中间最高的部分,即屋脊。盖屋脊的瓦两头一样大,称“屋栋瓦”[oʔ5tioŋ51ŋuɒ22]。两个坡面交接处的缝隙一般用“屋栋瓦”叠连盖封,上面再用一层条砖或整排竖立的“屋栋瓦”压住。“屋栋”的中央有些有式样简朴的吉祥造型装饰。
1-12◆早田坂
角沟[kɒʔ5kɯ44]
两个坡屋面垂直交接处形成的凹槽称为“角沟”,通常用凹面向上的仰瓦叠连铺盖成一条瓦沟,便于雨天快速排水。
1-13◆早田坂
开砖墙[kʰᴇ44tɕyɛ̃24ʑiaŋ51]
“开砖”[kʰᴇ44tɕyɛ̃44]是两片薄薄的连体青砖,制作时用瓦弓将一块砖坯开割成叠在一起的两片,烧制出窑时两片粘连在一起,使用时只要用砖刀对准缝隙轻轻一劈,连体砖就会一分为二成两片薄砖。“开砖墙”的墙基多用大石块垒砌,上铺一层长条石板,再实砌三层砖,往上才用“开砖”通过交错侧立的方式砌成空斗墙,称为“墙仓”[ʑiaŋ22ʦʰɒŋ44],墙内加填泥土碎石并以水浇实,空斗墙每隔五层砌一排横砖,起牵拉作用,并防止填土掉落。开砖墙坚固美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音效果,过去只有富裕家庭才盖得起。
1-14◆大陈
泥墙[ȵiə22ʑiaŋ213]
用墙夹板将黏土一层层捣实筑成的墙称为“泥墙”。筑泥墙称为“ 墙”[toʔ5ʑiaŋ213](见图1-78),泥土一般选用黏性强的沙质黄泥。泥墙中间多嵌有松木做筋骨,以增强墙体拉力。泥墙最怕斜风雨,墙脚一旦被雨水淋透,整面墙都极易倒塌,因此泥墙的墙基多用石头砌成。20世纪50—70年代,江山普通百姓的民居以泥墙和石头墙最为常见。
1-15◆洪福
泥砖墙[ȵiə22tɕyɛ̃24ʑiaŋ51]
将黏性泥土做成一块块长方体的泥块,晾干后不经烧制直接垒砌成的墙。“泥砖墙”过去多用作室内隔墙或牛栏猪圈等辅房,较为少见。
1-16◆水晶山底
石头墙[ʑiᴇʔ2du22ʑiaŋ213]
指用石块砌成的墙,也包括用鹅卵石砌成的“碚石墙”[bᴇ22dʑiaʔ2ʑiaŋ213]。石头墙的门窗及墙体交接处仍需使用砖块来砌,以求规整牢固。石头墙多出现于1949年后,因为之前很少开山取石。
1-17◆上余
碚石墙[bᴇ22dʑiaʔ2ʑiaŋ213]
用溪滩上捡来的鹅卵石所砌的墙。“碚石墙”上开设门窗或两面墙体交接时仍需使用砖块来砌,以求规整牢固。多见于溪滩两岸。
1-18◆下溪淤
沙灰墙[sa44xuᴇ24ʑiaŋ51]
用黄泥、沙子、石灰拌匀捣实的墙,建筑方法与泥墙同。沙灰,又称“三合土”,比泥墙牢固。沙灰墙多见于集体化以后的民居及公共建筑。
1-19◆大夫第
竹篱笆墙[taʔ5liᴇʔ2pᴇ24ʑiaŋ51]
用粗竹片打成一块块竹板,固定在柱子与穿枋中间,两面糊上烂泥和石灰做成的墙。
1-20◆大陈
鳌头[ŋɐɯ22du213]
即马头墙,高于屋面的阶梯状山墙,墙顶盖瓦,两端微翘。鳌头既有装饰功能,也有防火
功能,普通乡间民宅较少使用,但在经济条件较好、房屋相对密集的集镇及街巷中较为常见。
1-21◆大陈
照墙[tɕiɐɯ44ʑiaŋ213]
屋前正对大门的屏风墙。传统民居的大门朝向极为重要,一般须由“地理先生”[di22 li22ɕiɛ̃44saŋ44]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定,一旦其朝向因不得已而正对山头或正对流水去向等,就必须在大门正前方立一道“照墙”,对着大门书一“福”字以保风水,因此也有人称其为“纳福墙”。有些人家还特意将“福”字描画成“鹤”“鹿”之形,以取“鹤寿延年”“福禄双全”之吉祥寓意。
1-22◆瓦窑
1-23◆瓦窑
大门[do22moŋ213]
房屋正面的出入主门,门柱、门墩及门槛多用青砖和石材,如果是泥墙就使用木材,门扇多为对开双扇木门。有的人家因场地或风水的原因,也可以把大门开设在侧面。殷实人家的大门上方,常有繁简不一的砖雕或木雕的门楼,门楣上方多手书吉祥字眼。
1-24◆瓦窑
八字门[paʔ5zə22moŋ213]
两侧墙体呈“八”字形的大门,门前场地比较开阔,多见于富裕人家。
1-25◆三卿口
细门[ɕiə44moŋ213]
开在房屋两边的侧门。“三间六”[saŋ44kaŋ44laʔ2]的弄堂两头一般都开有“细门”。细门的门扇有双扇的,也有单扇的。
1-26◆老蓬基
腰门[iɐɯ24moŋ51]
大门外层栅栏式的矮门,因门高及腰得名。多用木条或竹片钉制而成,主要用以拦阻鸡狗等禽畜进出屋内。
1-27◆大陈
门披[moŋ22pʰi44]
大门上方用以遮阳挡雨的建筑构件,也称“门罩”[moŋ22tsɐɯ51],一般为覆瓦单面坡木结构,多见于普通民居,有些人家干脆没有。
1-28◆傅竹街
门楼[moŋ22lɯ213]
大门上方用以显示门面兼具遮阳挡雨功能的建筑构件。富裕人家视“门楼”为一家之门面,构件的装饰功能多于实用功能,有雕刻精美的牛腿、垂莲柱以及气势非凡的重檐翘角等。图1-29中的门楼内收成八字形,是为了不占用街面上的公共空间。
1-29◆廿八都
门枕[moŋ22dʑiɞ̃22]
即门槛,门框下端的横石条或木条,两头的门墩用于支撑门柱。架在门柱顶部承载墙体的石条或木条称为“门客=”[moŋ22kʰaʔ5],门前的台阶称为“坎=道”[ɡaŋ22dɐɯ22]。
1-30◆大陈
推窗[thuᴇ44tɕʰiɒŋ44]
左右滑动开合的窗户。推窗有内框与外框,外框通常有木条栅栏作为防护,内框的顶部和底部装有上下两根带槽的横档,供两扇窗板滑动开合。
1-31◆洪福
开窗[kʰᴇ44tɕʰiɒŋ44]
通过转轴开合窗扇的窗户称为“开窗”。多见于阁楼的外立面砖墙上,外框用单体墙砖切割成圆形,内框用木头做成正方形。
1-32◆大陈
喇叭窗[lɒ44pɒ44tɕʰiɒŋ44]
内口大、外口小的竖条型简易窗户。没有窗框与窗扇,外口与砖等宽,内口一尺见方,外小内大,形似喇叭,多用于储物间的采光通风。
1-33◆毛家
天井[thiɛ̃44tɕĩ241]
宅院中由堂屋、厢房所围成的一方露天空地,具有通风、采光、盛接雨水等功能。天井地面有的铺青石板,有的铺鹅卵石,均有排水暗道;天井内多放置有水缸,以盛接雨水、防备火患;有些人家喜欢栽植花草,点缀其间,有些人家则放养鸡鸭,人畜怡然。
1-34◆买柴埂
1-35◆下溪淤
牛腿[ŋɯ22thuᴇ241]
指立柱与挑梁之间起一定支撑作用的装饰性木构件,因近似三角形的牛腿而得名。木雕构件多以香樟木为材,题材有和合二仙、善财童子、福禄寿、龙凤、花草等。牛腿木雕的繁简精粗通常代表主人的财富、地位与品位。
1-36◆大陈
1-37◆早田坂
佝背梁[kɞ44pᴇ44liaŋ213]
即月梁,选材粗壮,因中间拱起、形如驼背而得名。梁上多有简洁流畅的雕刻花纹。“佝背梁”多见于祠堂、殿宇等大型建筑,普通民居少用。
1-38◆茅坂
墙圈[ʑiaŋ22khyɛ̃44]
围绕房屋或场院所砌的墙。较为少见,一般是大户人家才有,江山民居一般不另砌院墙,而是将院墙与正房连为一个方正的整体,如“合面三架”(见图1-2)、“三间两小厅”(见图1-3)等。这是由于江山地形以山地为主,土地珍贵之故。
1-39◆大陈
门头埂[moŋ22du22kaŋ51]
宅院门前用于晾晒谷物、堆放柴草的空旷平地。江山话里的“埂”[kaŋ51]是指不种庄稼的平地,专门用于晒谷的场地称为“晒谷埂”[sa44koʔ5kaŋ51],也称“簟埂”[diɛ̃22kaŋ51],簟埂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摆放十几领簟。现在农家的“门头埂”大都铺成了水泥地。
1-40◆大陈
弄堂[loŋ22daŋ213]
两排房子中间的狭窄通道,即胡同。弄堂的路面一般都铺以石块,路中心一行是比较大的石块,两边是小石块。这种路称“碚石路”[bᴇ22dʑiaʔ2luə22]。也有用石板铺面的,称“石板路”[ʑiᴇʔ2paŋ51luə22]。
1-41◆大陈
夹墙弄[kaʔ5ʑiaŋ22loŋ51]
指房子与房子中间不能用于行走的狭小弄堂,主要用于排水,也可在墙体上开窗通风、取光。
1-42◆大陈
碚石墙磡[bᴇ22dʑiaʔ2ʑiaŋ22khɒŋ51]
用石头垒砌的矮墙。“磡”,指地势高低分界处直立垒起的堤埂,起保护土地、防止坍塌的作用。江山话称山地陡峭的地方为“挂磡”[kua44khɒŋ51],称水塘的石岸为“塘磡”[dɒŋ22khɒŋ51]。
1-43◆清湖岭头
地方[di22fɒŋ44]
江山把村庄称作“地方”。大的居民聚居地称大地方或大场地。小“地方”往往是同姓居民,而且都有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俗称“跪记下来一太公”。大“地方”则会有好几个姓氏,但都分块聚居。
1-44◆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