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交流的计算机模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模块和媒介

人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输入输出工具来进行自然语言交流。耳朵(口语)、眼睛(文字、手语)和皮肤(盲文)等输入界面可以帮助进行符号识别。声带和嘴共同组成的输出界面(口语)、手(文字,包括盲文),或者手——胳膊——脸的动作和表情(手语)可以完成符号生成。

语言层和语境层的各个输入和输出界面称作模块。各个模块的数据各不相同。外围认知负责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为同质的认知中心编码,以及将同质的认知中心编码转换成适合不同模块的数据。语言符号从说者向听者传递时,独立于模块之外的编码和依存于模块的编码之间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如下所示:

2.2.1  独立于模块之外的编码和依存于模块的编码

说者的外围认知首先把符号从独立于模块而存在的(同质的)编码转换成可以在外部实现的依存于模块的编码。听者的外围认知又把依存于模块的编码转换回独立于模块而存在的编码。注29

行动模块和识别模块之间存在着差异。例如:口语用嘴生成,但是用耳朵来识别。同样的,文字和手语用手生成,但是需要用眼睛来识别。此外,还存在单一模块或者多模块的识别和行动。例如,同时看、摸、闻和听,这是多模块语境识别的一个例子。而拿着一个水果吃是一个多模块语境行动。识别和行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比如边看(识别)边去拿(行动)一个物体。

外部世界里,物质的存在形式比上面提到的模块更加多样化,如不同材料、物理状态、动作、自然规律、社会习俗等。但是,它们都可以被识别和理解,并对其采取行动。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区别,只要能被感知到,外围认知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同质的编码,再现于主体的认知中心。

无论在哪一个模块,我们都必须把直接的(immediate)识别和行动与间接的(mediated)识别和行动区别开来。后者和常用词“媒介”有关,如打印机或者电视。基本上,不同媒介就是存储和激活媒介内容的不同物质。例如,我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直接看见和听见一列火车开过来,也可能在电影院里看到和听到经过胶片存储和激活的这样一个场景。这两种情况都是多模块识别。

模块指的是认知主体的输入/输出方式,媒介指的是主体之外的存储方式(见Meyer-Wegener,2003)。但是,模块和媒介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任何一个媒介都是为某一特定模块而设计的,如打印机,就是为视觉模块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