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医德与医寿
前两年老伴颈椎出毛病,试过各种各样的偏方,也去过大医院,还两次住院治疗,症状不轻反重。后来到人民医院排队挂上了天津脊柱科创始人田成瑞的号,老先生80多岁了脊背挺直,好似在为自己的专业做广告。脸上一团善意,眼有精光,这回算是碰上真神了:查得清,断得准,说得明,治得妙,好得彻底。
中国有一批这样的寿星医学权威,北京只中医界就有著名的“四老”,上海肝胆第一把刀吴孟超,89岁了还做得了7个多小时的大手术,去年亲自主刀做肝胆手术190例。湖南108岁的老中医王昌松,每天上午都要应诊3个多小时……仁者寿,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怎会不长寿!
可是,有这么多老寿星给背着,中国医务界的平均寿命(68.3岁)却比国民寿命的平均值(71.4岁)低3岁。这是为什么呢?一青年伤了手臂,皮开肉绽的被送到医院,医生缝合好伤口后索要1500元治疗费。青年人以及护送他的工友当时只能凑得出1000元,并许诺第二天一定缴齐欠款。不想现在的医院不赊账,医生二话不说将刚缝好的手臂又拆了个皮开肉绽。不管有多少理由,将积德的职业干缺德了,焉能不折寿?
社会上普遍抱怨的“看病难”难在哪里?除去医药费高得离谱、疗效却低得出奇之外,更多的是难在医德、医风上。首先是医生的脸难看,用口罩捂着半个脸都能让病人感到一种不耐烦、不屑,乃至厌恶;人难近,挂了他的号,就坐在他对面,仍觉得被拒于千里之外,很难接近,你花了钱还得不到友善的对待,像在接受他居高临下的施舍;话难听,开始会例行公事或心不在焉地发问,病人则唯恐说的不准确、不详细,病人若问他几句则半答不理,或模棱两可地应付几句,或莫测高深地吓唬一番,病人若想听到肯定的、明白的话,不托人是不可能的……据《社会学研究》公布的调查数据,中国医生的职业声望排在29位,排在政府官员和警察的后面。
而美、德等国家的医生,在诸多职业中其社会形象、职业信誉排在第一位。不要忘了,“看病难”可不光是难了老百姓,让别人别扭的人自己也痛快不了,你对人不耐烦自己也必烦躁,你老端着、绷着自己也会压抑、失衡。老百姓“看病难”难一时,医生难可是天天难、年年难,长此以往还想长寿?
看看吴孟超老先生是怎么做的,见了病人先主动握手,不管是村妇还是民工,有的肝病正在严重的传染期,老先生也全不在意。他说这一握手可得到很多信息,病人是不是在发烧,身上有没有劲,皮肤有没有弹性,更重要的将医生的责任传导给病人,增加病人的信任和信心。就是这么神奇,老先生近距离接触过成千上万肝病病人,却从未被传染过。有这样的仁心妙术、医德广布,必然收获尊敬和亲和,天天接受大量正面信息,恐怕想不长寿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