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美:蒋子龙杂文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红旗与渠

国旗、军旗、党旗、队旗,以及各式各样的奖旗,都是红的。但人们一提到红旗,首先想到的是革命的象征、党的标志。所以革命要有红旗引领,出征要在旗下宣誓:“生是旗下一个兵,死做旗上一点红!”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要感谢红旗,贡献卓著者到盖棺论定时会红旗加身……因此过去的动摇分子最爱提出的疑问是:“红旗还能打多久?”心怀叵测者最狠毒的诅咒是:“红旗落地,革命变色。”今天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当初是谁、又是在怎样的情势下,将“红旗”与“渠”联系在一起,把“引漳(河)入林(县)工程”改成了“红旗渠”?半个世纪来,无数以红旗命名的事业或单位,只剩下了一个普通的名号,如红旗化工厂、红旗百货商店、红旗大街等等。甚至以红旗为象征的许多典型也已成为过去,如合作化时的穷棒子精神、工业化时的鞍钢宪法、“大跃进”时的高产卫星、“文革”中的大寨梯田、开放之初的大邱庄暴富……惟“红旗渠”,是个惊人的例外,至今仍被人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着。

创造了当今流行文化一个热点的百家讲坛,向来以翻新历史经典吸引人。2010年却高调宣讲红旗渠,听众踊跃。近几年拍摄的有关红旗渠的影片,如《红旗渠的故事》,获中国电影界的最高奖项“金鸡奖”;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儿女们》,获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最高奖“飞天”一等奖……凡跟红旗渠有关的文化产品似乎都有不菲的“票房”,乃至带动了以红旗渠为商标的物质产品也同样畅销。据报载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的烟民,数十年一贯制地喜欢“红旗渠牌香烟”。举一反三,“中国红旗渠集团”应运而生,目前在全国打着红旗渠旗号的产品有25大类230种之多:红旗渠酒、红旗渠水泥、红旗渠汽车配件、红旗渠型材,等等等等。文化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而不是相反。

红旗渠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文化景象,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每年都要吸引近百万自费参观者,其中包括许多外国游客,他们中甚至有人说:“不看红旗渠,等于没有到过中国。”为什么偏偏是一条水渠能代表中国?自新中国建立后,改天换地,移山填海,搞了多少大会战,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工程,为什么只有红旗渠被当做“除长城之外的第二个伟大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更为奇妙的是,红旗渠明明还是一渠日夜流淌的活水,却已经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人工天河般的构筑,作为现代重要史迹,成了新中国建设史上和中国治水史上的经典。

经典并非是“可遇不可求”。或许正相反,是有所“求”的结果。只不过要看是谁在求,为谁求,求什么,怎样求?当初决意要修建红旗渠,并不是当地官员急着要出“政绩”,也不是奉上级之命,非修此渠不可,相反还要承担违背中央指示的后果。当时中国正处于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最困难的阶段,于1960年11月,中央发出通知,为了休养生息在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凡基本建设项目一律下马,上级还特别督促红旗渠工程也必须马上停工。当时红旗渠工程正是较劲的时候,气一泄就半途而废了!可中央的指示也不能不执行,于是林县县委做出决定:大多数民工回生产队休整,留下300名青年开凿狼牙山隧洞——那是一座出壮士的雄峰,山势险峻,石质坚硬,而隧洞却要洞穿太行山腰。此洞后来被命名为“青年洞”,是现在到红旗渠的旅游者必看的景观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好官大多都关心治水。红旗渠工程是官为民求,官求和民求完全统一,其动力、意志和气势,就非同小可,足以排山倒海。他们求什么呢?死地求活,绝处求生。人无水,必死无疑,一个县的几十万生民严重缺水,就等于陷入绝境。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林县,《县志》记录了旱魔猖獗、十年九不收的惨状,上面写满“绝收”、“禾枯”、“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三个男人与一头狼争抢从石头缝里滴下的水珠,结果竟都被狼咬死。大年三十的晚上,桑耳庄桑林茂老汉的儿媳妇,因天黑路陡弄洒了老公公用一整天时间来去走了十四里山路才挑回的一担水,愧悔难当,当夜悬梁自尽……是1959年一场历史不遇的“卡脖子”大旱,逼得林县上上下下都不能不做个决断:与其继续苦撑苦熬下去,不如拼死一战,或许还能拼出一条生路。

于是,酝酿了许多年,也勘查、规划了许多年,翻山越岭将漳河水引过来的工程上马了。前后共有数十万名民工上阵,他们推着小车,自带口粮、代食品、炊具、锹、镐、镢、铁锤、钢钎……浩浩荡荡地奔赴太行山。这是一项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总干渠的70多公里要全部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上开凿,农民们用长绳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上施工,头上巨石遴峋,身下万丈深涧。负责打眼放炮的人,一锤下去一个白点,常常打坏10根钢钎还凿不成一个炮眼。一旦炮响,乱石滚滚,血汗交迸,是人与大自然的肉搏,悲壮激烈,惊天地而泣鬼神。前5年,他们中就有189名民工牺牲,256名民工重伤致残。他们住山洞,睡石崖,每个人每天的口粮标准只有六两,几乎把山上所有能进口的东西全填进肚子里充饥,先后竟开凿了211个隧洞,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红旗渠人,真是拼了!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历史有时需要一个工程或一个事件,才能看出人的品质。红旗渠体现了林县人最优秀的精神品质,张扬了他们共同的理想。正是这统一的理想,让他们变得无比单纯而坚毅。鲁迅仿佛早就给林县人写好了评语:“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林县人耗时10年,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两个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动乱时期,在30万农民工的参与下,终于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的难题,在通水后的前20年里,粮食亩产就提高了5倍。它不仅仅是一渠水,还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蜜……是林县的大动脉,是百姓的生命线。

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经典就是这样诞生的。它不是虚夸的精神膨胀,是自然与人的命运的契合,让历史和群众真正从心里叹服,才会成为经典。许多年来,人们习惯了面对红旗说些感谢的豪言壮语,而红旗渠,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辉煌,真正让人们体会到了,红旗以“渠”为荣,红旗应该感谢“渠”。正由于此,才有了一个叫“红旗渠”的具有经典意义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