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多元的先民文化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对考古的重视,以及集体工农经济的发展所开创的全国性建设,促成了成果丰富的重大的考古发现。这些,为我们了解中国文明的兴起,了解史前期,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人类活动以及聚落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概括地说,中国从约12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起,逐渐地在三四千年间、在不同区域形成了数个不同的地区文化体系。约在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分别出现了小米和稻米的种植,反映了区域性的不同自然和人文条件孕育出南北方不同的农业系统。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大地,自然地貌复杂,包括了大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图1.2)。河谷平原自然是发展早期农业最好的地理环境。这些谷地分布在不同的纬度,气候条件亦自然不同(图1.3)。因此,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前7000—5000),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远古文化圈,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山背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以珠江为中心的石峡文化和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图1.4)。在这时期发现了众多的环濠聚落,一般面积在2—8万平方米。

图1.2 中国地势

图1.3 农业及森林资源分布

图1.4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主要地方文化

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即新石器晚期前段,上述远古文化基本上已经形成。当时的人类已聚族定居,从事农耕和畜牧,也包括采集和狩猎;并且在建筑、陶器和葬俗上已有区域上的特色,体现在他们的器物和居所等遗存上。各大文化圈之间的贸易和其他交流亦渐渐促成了后来传统中国文化的跨区域的一体性特点。简言之,在北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影响最广泛的两大文化;而在南方,大溪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最能影响后来的发展。我们将它们在表1.1中概括地列出来。其中仰韶文化来自较早的磁山、裴李岗、老官台等黄河及其支流上的地区文化。这个区域后来被称为“中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摇篮”。仰韶文化和渤海边上的红山文化互相影响。红山文化后来演变为番山、马家窑和马厂等地方文化,它们的代表器物是彩陶。陶件由泥绳打圈形成粗样,加工扫平成形,再漆上红色或黑色的图案。黄河及长江下游当时则以灰陶及黑陶为主,器物多呈三足形态,并且是中国最早采用快轮制陶的地区。如表1.1所示,玉器作为社会地位及权力的象征,亦已在这些文化圈内出现。简言之,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先民已加工玉石、织布,有七音乐器,并且在石、陶及木器上留下显示家族拥有权或标记的近似文字的符号。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更开始了养蚕织丝、青铜冶炼,并且可能已经发展了有系统的文字。

表1.1 中国主要史前文明特色及其演变

从近数十年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发觉中国史前的多元文明以及各文化圈大体与古书所记载的远古民族及其主要大事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本官修史书——由司马迁在公元前93年完成的约52万字的《史记》——的前三章《五帝本纪》《夏本纪》和《商本纪》)的主要内容,以往被认为是“传说”,现在至少已部分进入信史的范畴。图1.5显示了这些“传说中”的远古民族聚居的大概区域。泛称为“华夏”的中国民族在黄帝之下被“统一”了起来。黄帝成为这一新氏族联盟的盟主,而新联盟的主体构成日后的华夏文明、华夏族或汉族。当时在东方海边的氏族,包括蚩尤,最后亦被黄帝发动战争征服。

图1.5 传说时代的氏族部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