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发” 到 “破净”
在投资者信心崩溃的冲击下,估值体系已经支离破碎,或许这正是市场否极泰来的时刻。
牛市向熊市转变的过程中,市场上的股价通常会经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一些公司的股价跌破增发价,然后是一些新股和次新股跌破发行价,最后是越来越多公司的股价跌破净资产。目前的中国股市正在完整演绎这样一轮惨烈的牛熊交替过程,在投资者信心崩溃的冲击下,股市的估值体系已经支离破碎,不过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或许这正是市场否极泰来的时刻。
公开增发价、定向增发价、新股发行价、每股净资产,这几个关键价格是公司估值的4道防线,而在这轮超级熊市中,4道防线几乎形同虚设。以2007年1月1日为起点,截至今年11月7日,沪深两市跌破增发价的公司有217家,占增发公司总数的92%;跌破新股发行价的共有162家公司,占全部IPO公司总数的62%;跌破净资产的公司共有21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14%。
熊市的到来往往从跌破增发价开始,首先是那些公开增发的公司,然后蔓延到定向增发的公司。在跌破增发价的217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股价距离增发价下跌幅度超过80%,分别是山河智能、宝钛股份、吉恩镍业、中航地产、云铝股份、天音控股、中捷股份、风帆股份和蓝星新材,下跌幅度超过70%的公司有24家。跌破IPO新股发行价的162家公司中,股价距离发行价跌幅超过60%的公司有5家,分别是威华股份、澳洋科技、中海集运、中煤能源和中国太保,跌幅超过50%的公司有14家。92%的增发公司“破发”,62%的新股跌破发行价,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比例,这一方面印证了市场暴跌的惨烈程度,也同时说明了牛市时期不合理的高定价圈钱,比如中国石油16.7元的发行价跌至10.51元,不仅套牢二级市场上追捧的投资者,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也被深度套牢。
在这些“破发”的公司中,以有色金属、机械、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为主,明显可见都是周期性公司,这些公司都曾经是牛市行情中的超级明星,股价涨幅远远超过大盘,所以大多数公司也都充分把握了牛市行情的高估值,利用投资者的追捧完成了一轮融资。当宏观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股市上最先变脸、跌幅最大的往往正是这些公司,但是如果下一轮宏观经济步入上行阶段,这些周期性公司也会再度成为经济高景气的受益者,重新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宠儿。这些周期性公司,往往会在股市上放大对宏观经济的反应,无论是在上行还是下行周期。所以,“破发”从这些公司开始,是市场调整的正常反应,只不过调整的幅度之深超出想象。
虽然这些公司的股价大跌,但这些公司的大股东至少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在牛市行情中成功融资,至于后来的股价大跌,苦果更多是由投资者承担。但是对于那些计划增发而尚未增发的公司,现在都陷入骑虎难下的局面。2007年以来公布增发计划但尚未成功增发的公司有261家,其中180家公司已经公布了拟增发价格,有160家公司的收盘价已低于拟增发价格,其中以浙江广厦为最,折价83%,大部分公司的折价幅度超过50%。
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的增发计划获得证监会通过之后,必须在6个月之内实施增发,否则将视为放弃增发。由于当初提出增发价格时尚处牛市行情,很多公司的增发价的定位还是牛市的高估值,但是随着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以至大大低于增发价,以当初拟定价格进行增发已经基本没有可能,除非公司股价能够在6个月的倒计时内重回拟增发价格的上方,否则,公司最现实的选择就是下调增发价或者干脆放弃增发。比如浙江广厦,公司在2007年11月拟定的定向增发价为16.7元,截至今年11月7日公司收盘价仅为2.8元,短期内重回16.7元上方几乎没有可能,公司最终只能放弃增发或者下调增发价。对很多投资者而言,当初选择投资这些公司,很大程度就是以公司的增发计划和增发价格作为投资参考,而最后增发计划和价格有变,投资者只能承受投资损失。对大股东而言,则意味着融资额的大幅减少甚至为零,如果越来越多的公司无法在股市融资,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受到了冲击,这就是熊市的恶性循环和“多输”行情。
在各种估值体系中,净资产估值被视为最保守和最安全的方法,而现在有14%的上市公司跌破净资产,这个比例已经相当惊人。从理论上来讲,净资产意味着公司若破产清算所能得到的账面价值,通常被视为公司价值的底线,公司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意味着如果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这家公司,甚至会比这家公司破产清算的价格更便宜,自然也就意味着股价被大大低估。当然,实际情况会比理论更复杂,因为上市公司的资产只是账面价值,实际价值可能远远低于账面价值。比如一些存货较多的公司,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之后,可能实际价值已经大大贬值,还有,有些资产虽然账面价值很高,但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盈利能力,市净率也不应太高。所以,单纯以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作为低估的标准也并不可靠,一般而言,用市净率估值要结合净资产收益率(ROE)。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净率很低甚至跌破净资产,但同时又有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比如10%以上,可以初步认为这是一家被低估的公司,在目前200多家跌破净资产的公司当中,自然不乏这样被“错杀”的对象。
目前跌破净资产的200多家公司中,有3家公司的市净率不足0.5倍,分别是明天科技、经纬纺机和长春经开,这几家公司的资产状况比较糟糕,市净率垫底属于投资者的正常反应。就行业而论,破净股大多集中在钢铁、房地产、汽车、造纸等板块,其中钢铁股有超过2/3的个股“破净”,汽车股40%“破净”,地产股20%左右“破净”,这些破净股有些体现了行业的趋势变化,也有些是投资者的过度反应。以破净股的重灾区钢铁板块为例,包括宝钢股份、鞍钢股份等钢铁龙头都已经跌破净资产,宝钢的市净率仅为0.8倍,鞍钢的市净率仅为0.7倍,钢铁股上一次大幅度“破净”,还要追溯到2006年。钢铁股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一定程度上成为宏观经济走向的风向标。在宏观经济的上行周期,下游行业比如房地产、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钢铁需求大增,钢材价格上扬,钢铁公司的业绩也随之大增,资本市场往往给予较高的估值,比如宝钢股份,在去年股价达到22元时,市净率也达到了4倍之高。而当宏观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下游市场对钢材需求减弱,钢材大幅降价,钢铁股的业绩也会大受影响,资本市场往往陷入过度反应,钢铁股也就成为“破净”的重灾区。另外,由于钢铁公司存货较多,在钢材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存货跌价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公司的净资产估值,这也是钢铁股成为破净股重灾区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并没有这么悲观,虽然就目前看,下游需求放缓以及价格下降的确给钢铁公司的业绩带来很大压力,宏观经济放缓也给钢铁业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同时应该看到,政府并不会放任经济持续下滑,在保增长的背景下,政府势必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行为,比如大规模的铁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房地产投资等等,这些都会大幅增加对钢材的需求,钢铁业有可能在宏观经济回暖之前率先复苏,尤其是一些龙头企业。
在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之后,一些钢铁公司的大股东已经开始主动增持或者回购,比如鞍钢股份的股价跌破8.07元的净资产,仅为5.8元,大股东鞍钢集团在最近宣布,一年内增持不超过4.99%的股份。作为最了解上市公司的机构,大股东的大幅增持往往是一个信号,尤其是一些行业内的龙头公司,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抵抗周期的能力。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创下998点的大底之时,两市的破净股共有176家,占当时上市公司总数的15%;目前市场的破净股达到215家,占上市公司的比例为14%。以“破净”比率来看,今天的市场和998点的历史大底已经相当接近。没人能够准确预言市场的底部何在,但是从历史轨迹可以看出一个大的趋势,当股市度过寒冬开始复苏时,往往首先从这些“破净”的板块中开始启动,然后传导到“破发”的公司乃至整个市场,新一轮牛市也就此到来。
(20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