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性思维·夸“聪明”反倒害了孩子
如果说“夸孩子聪明反倒会害了孩子”,你相信吗?
曾经有一位妈妈来向我咨询,她家读初中的儿子很爱玩手机,影响了成绩。我问她孩子以前成绩怎么样,妈妈说:“我家孩子特别聪明,很多东西一看就会,就是不肯学。整个小学阶段都没见他怎么用功,成绩一直是中等以上。本来以为他到初中就知道努力了,成绩就能更好,没想到的是到了初中成绩越来越差。后来迷恋起玩手机游戏,根本就不学,现在100分的卷子连40分都考不到。太气人了,以他的聪明劲儿,哪怕只用一半的力气也能拿到60分。”妈妈的这段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学”,而且妈妈每次说到“聪明”二字的时候,我都能听到她略微上扬的音调,还能看到她眉宇间的自豪。听到这儿,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这位妈妈犯了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错,就是喜欢夸孩子“聪明”。
夸“聪明”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是特别大的
因为孩子会把这个“聪明”当作自己先天的能力。让他做一些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时他可以做到,这时这个“聪明”会让他扬扬得意,他会认为自己“不用努力的聪明才是真的聪明”。可是当孩子觉得努力是件很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当任务变难了,很难做得好时,他会怎么办?为了掩盖自己做不好,他会倾向于说“我干脆不做算了”。这样的孩子小学时靠自己的小聪明成绩还能不错,可到了初中,学科突然变得多起来,功课变得很难,学不会时,他怎么维护自己的那个聪明的形象?最省事、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不学嘛!我不学,那妈妈最多批评我不努力,我还是个“聪明孩子”——你看,夸聪明是件多么要命的事啊!
而且,“70后”“80后”的妈妈还常常会对孩子抱有一种幻想:“孩子很聪明,小学不知道学,等到初中就知道努力了,成绩就能提高。”这种反超的机会真的有吗?一个在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到初中是很难跟上学习进度的。而那些从小就打好了基础,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坚毅品质的孩子,到了初中成绩也还会一直好下去。
为什么夸聪明不行
聪明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教育心理学家德韦克(Carol S.Dweck)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请一些孩子来到实验室,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做题。第一道题相对容易,第一组孩子做完,拿着卷子交给老师,老师判卷时一边打钩一边说:“你们这道题做得很棒,我看到你们很有天分”——夸天分。第二组孩子把卷子交给老师时,老师一边打钩一边说:“我看到你们刚才做题时特别专心,一直在努力找解题的办法,做得真棒”——夸努力。
实验者想考查的其实是在做后面的一个没法解决的难题时,哪组孩子会表现得更好,是被夸“我看到你们的天分”的那一组,还是被夸“我看到你们的努力”的那一组。
后来因为题太难都解不出来,第一组来交卷时,老师在上面打了一个叉,结果这组孩子一看到叉,叹了一口气,然后拿着卷子走了。为什么?在刚才做简单的题时有天分,可是在做难题时没天分,所以老师一打叉,他们发现自己确实做得一点都不好,没办法,走了。
而第二组被夸在努力找办法的孩子,他们拿到难题后也一样不会做,但是他们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办法,等他们把卷子交给老师,老师打叉后有的孩子不走,而是问道:“这道题,我刚才已经试了好几种解法,可是仍然不对,那到底哪一种解法才是对的呢?”多好的问题呀!“哪种解法才是对的呢?”他头脑中想的是,他已经试了好几种解法,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他相信,如果老师告诉他解法,他便可以学会这种解法,以后遇到这种题他就会做了。
两种夸法,在结果上千差万别
第一种夸法,夸天分、夸聪明,让孩子相信他的能力是先天的,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将其称为僵固性思维。当持有僵固性思维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会认为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没有天分,所以没有办法,选择放弃。
第二种夸法,夸努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如果找对方法就可以提高,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为成长性思维。当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会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能力自己暂时没有,但如果学会它,找到方法,他就能具备相关的能力。德韦克把这种对能力的理解称为“not yet”,也就是暂未获得,暂时没有,但是通过学习可以有的能力。
两种夸法差异的核心就是:能力是先天不变的,还是后天可以提升的。如果是先天不变的,那其实自己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是不可控的,就会听之任之;如果是后天可以变化的,而且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来提高,那就可以控制,就可以去努力获得。
有一位斯巴达斗士,一生中赢得了无数的胜利和荣誉,在回答“一生中最难忘的人和事”这一问题的时候,他回答的是母亲给他的一句话。他刚刚开始练习击剑的时候,经常被对方刺中。终于有一天他心灰意冷地感叹道:“唉,谁叫我的剑太短了呢!”母亲听到后,对他说:“儿子,你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吗?”剑的长短是固定的,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剑术是可以提高的。孩子也一样,他天生的智力是很难改变的,但他的智慧是可以提高的。
如何夸,才能把“聪明”变成可控的能力
我们怎么夸孩子有用?聪明可以夸,但需要把聪明变成可控的、可以通过努力而成长的能力来夸。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今天把所有的错题全都抄了下来,抄在错题本上,这时应当夸他:“我看你把所有的错题都清清楚楚地抄了下来,下次这种题你再遇到就不会错了!孩子,你真聪明!”这个聪明是孩子可以学会的、可控的,可以成长的。这样说孩子就知道下次这样做有效。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学了一种题的新解法,在做下一道题的时候,他就把那个新解法给用上了,这时可以夸他:“我看到你刚才新学会的解法马上就能运用了,举一反三,孩子你真聪明!”这个聪明是孩子可控的,是可以成长的。以后他就会去注意举一反三,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会时间管理、会列事件清单、会调控注意力、会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等,都变成夸“他好聪明”,这时的聪明就不再是一个僵固不变的概念,而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努力而成长的,那这个夸奖就是有用的,而且这个夸奖也会指导他下一步的行为。
所以空洞地夸孩子聪明真的会害了孩子,会让孩子认为不需要努力的聪明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会让孩子形成僵固性思维,这样孩子遇到挫折时会逃避,用不学来掩盖自己的学不会,没有办法去前进一步。千万不可以空洞地夸孩子聪明,要将聪明“包装”一下,再夸孩子,让这个聪明结合具体的行为,变成可以控制的、可以提高的能力,让孩子形成成长性思维,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