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国家安全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网络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渗透到了国家安全的其他领域。没有网络与信息安全,也就没有国家的整体安全。2016年4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7]。”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传统的国家安全框架打破。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无需过分强调,其对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都起到了重要影响。这也决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① 信息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信息网络时代,一个国家在信息匮乏、信息流失和信息不安全的状况下,难以想象其能迅速发展。
②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当今及今后整体发展战略最优先的方面之一。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把国内的关键性部门、产业和领域正在用信息网络连成一体,形成信息化国家关键性基础设施,它包括政府系统、电力、交通、能源、通讯、航空、金融、传媒、军事等运作、计划、清算、支付、交换的信息系统。信息化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当今及今后整体发展战略最优先的方面之一[8]。
③ 鉴于发达国家占据着信息优势和信息技术的垄断地位以及当今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状况,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的推进,既给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它们维护本国的信息主权与网络与信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④ 西方学者将目前对人类安全威胁最大的战争手段分为“A、B、C、D”4种武器,即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和数字武器[8]。其中,数字武器即信息武器具有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极强的穿透力和攻击力,其危险性、破坏力最大,且难以做到对之真正的全面防范。而其他武器的杀伤破坏范围和穿透力都比较有限。
⑤ 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战的出现正在模糊原有的界限,如国内与国外、前方与后方、团体与个人、军人与平民、外交与内政、军事与非军事、局部与全局等,使得判断事件的性质、辨认发动攻击的来源、事先预警和防范变得更为困难[9]。
⑥ 目前信息网络系统仍存在着诸多脆弱性,一旦遭受攻击,则易导致局部性甚至是全局性的系统瘫痪。据美国国防部估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具有计算机攻击的能力。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计算机网络黑客(Hacker)到处流窜进行攻击和破坏,电脑病毒、电子邮件炸弹更是花样翻新、肆虐全球,给受害个人、机构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有形与无形损失[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网络与信息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防安全并列为国家安全的五大范畴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战略高度。可以说,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10]。
1.3.1 网络与信息安全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领域,是主权国家存续的根本因素,主要以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等形式表现出来。政治安全作为国家的传统安全领域,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信息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所谓信息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就是在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的新环境下,一个主权国家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政治干预、压力和颠覆以及内部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制度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0],增强国际地位的正常运行状态。相对于传统的政治安全来说,信息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第一,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安全,而是基于信息网络的安全,信息网络安全成为政治安全中最核心的因素和重中之重;第二,外延扩展了,不仅包括传统的领土疆界安全、领空疆界安全、领海疆界安全,还包括信息这一虚拟的疆界安全;第三,防范的难度更大了,信息网络的影响和渗透,不仅使关系政治安全的许多信息不再是秘密,“处处是前线”,而且使对政治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逐渐增多,政治安全面临瞬间威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第四,信息网络将纵横交错的不同层次的社会各部门连接起来,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这种关系越复杂越易受攻击,并且破坏性后果越严重;第五,防范措施主要是靠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必然会损害它的政治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对政治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国家主权增加了新的领域,国家主权的维护更加困难
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11]。国家主权的内容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活动领域的拓展,国家主权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在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信息主权已成为国家主权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主权是指国家对信息必然享有的保护、管理和控制的权力,是国家主权在信息活动中的体现。信息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对于所辖信息疆域内任何信息的制造、传播和交易活动,以及相关的组织和制度拥有最高权力;对外表现为,国家有权决定采取何种方式,以什么样的程序参与国际信息活动,并且有权在信息利益受到他国侵犯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10]。但是,由于各国的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不同,信息网络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各国凭借信息网络技术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和能力也不相同。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操纵着全球大部分越境信息流的流向和分布,从而能够拓展主权行使的空间和内容;而信息网络技术落后的国家,主权行使依然集中在传统概念上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难以对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施加影响。这造成了不同国家间信息主权享有的严重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许多落后国家的信息主权处于缺失状态,遭受别国任意侵犯而又无可奈何。在信息网络时代,无论是卫星传播还是Internet传输都不可能以国界为限。任何个人、组织、国家,无论在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借助廉价的工具将高质量的敌对信息昼夜不断地传输给某一国家的民众。如美国创立的“自由亚洲之声”和“美国之音”就连续不断地、经年累月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发送这些国家并不需要甚至是有害的各种政治信息,但是这些国家却束手无策,不能像抵挡军事入侵一样把这些信息拒之国门之外。再如,拥有先进的卫星制造、发射、管理能力的国家,能探测到别国境内的露天目标甚至是部分隐蔽目标,实际上是对这些国家主权的一种软侵犯。信息主权享有的不平衡和信息主权的缺失是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的重大潜在威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经济产业结构的逐步确立,这种威胁将越来越严重。未来国家间的侵略不会仅限于单一物质财富的掠夺,必将更多地指向对信息的侵占和控制。从这种意义上说,谁没有信息的独立和主权,谁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国家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2.难以控制的网上“政治动员”,挑战政府权威,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络,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可能进行发布号召、筹集资金、施加舆论影响和组织动员政治活动等工作。这使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实现的政治目的或无法进行的政治活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比较容易地实现,为网络时代那些具有“网络头脑”的政治活动家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好时机,也让一些非法组织及其政治活动有机可乘。网络上的政治活动虽然无形,但其产生的影响和传播速度却是惊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信息网络的普及,这种影响只会变得越来越深远。例如,墨西哥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从来没有真正形成气候,在1994年元旦举行暴动之后的一周内,他们同意停火,从此一直躲藏在墨西哥南部的山区丛林中。然而在网络空间,萨帕塔游击队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在由世界各地支持者设立的数十个网站上,可以看到叛军领袖强烈要求墨西哥城遵守1996年许下的给予恰帕斯州土著居民自治地位的承诺。利用互联网,萨帕塔游击队筹集了数十万美元的捐款,让国外的同情者包围墨西哥驻外领事馆,并且帮助召集了由来自拉美、欧洲及北美反对自由市场改革的基层团体参加的大型会议[10]。
再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达,千百万人或成千上万的小群体已有可能构成先前只有政党、社会团体和工会之类大规模组织才有的那种广泛的联系网络,从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现象,即虚拟社群。这种社群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却能使素未谋面的人紧密团结。当需要举行政治活动时,它更是起到了快速召集的作用。1999年11月底,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由于受到了近3万人的游行示威和大规模骚乱而被迫延迟了5个多小时。抗议的发起者是美国的一些劳工、人权和环保组织。示威者们相隔千里、互不相识且具有不同的信仰。然而,他们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万众一心地聚集在西雅图,完全得益于费用低廉且传播迅速的互联网络。早在1999年3月,游行发起者就通过互联网上的新闻组来组织这次抗议集会,随着世贸组织会议的临近,示威者们建立了众多的网站来进行宣传鼓动,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对这次游行示威进行了周密策划和安排,甚至连示威者在西雅图住什么饭店、抽什么烟、喝什么酒等,发起者都在互联网上做了精心调查和安排。各国政府对通过信息网络组织政治活动的过程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难以控制。“法轮功”邪教组织在1999年就被取缔,但是它仍然通过互联网络宣传其“教义”,指挥和组织“学员”串联,开展非法活动,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隐患。
3.“颠覆性宣传”防不胜防,直接威胁国家政权
千方百计地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政府,特别是对弱小国家的政府进行颠覆性活动,一直是美国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用的颠覆性手段,有军事援助、经济援助、代理人政变、秘密情报战和直接军事干预等。然而,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美国等国家获得了干涉别国内政、进行颠覆活动的新手段—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就曾提醒美国政府:“信息优势将和美国外交、美国的软实力—美国民主和自由市场的吸引力一样,成为美国重要的力量放大器……信息机构应作为比以前更强大、更高效、更灵活的工具来发挥作用。”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为了推行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民主思想、意识形态等,美国和某些国家会运用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空间,在目标国家组织煽动性、颠覆性宣传[10]。这种颠覆性宣传,轻则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重则导致国家政权的崩溃。1989年的罗马尼亚事件,就是失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而失去国家政权的典型案例。当时,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合成技术,把英国医院太平间的死尸照片,伪造成所谓“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队”大肆屠杀群众、“死难者尸体难以计数”的电视画面,利用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络不间断地向罗马尼亚境内播放,从而激化了罗马尼亚国内矛盾,导致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中国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停止对我国的“颠覆性宣传”,在信息网络覆盖全球的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在互联网上举办各种政治性论坛,发表大量对我国执政党和政府不满的言论,转贴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谣言;肆意诋毁和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恶意炒作我国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煽动不明真相的人闹事;散布政治偏见,宣扬民族仇恨,鼓动地区分裂等。例如,在美国反华势力支持下,刊登所谓有关中国民主和经济发展状况文章的《VIP参考》的编辑就曾对我国进行“颠覆性宣传”。他从华盛顿把电子时事通信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国的民众。这些颠覆性宣传,严重威胁着我国国家政权的稳定,我国政治安全遭到重大损害。
4.国家形象更易遭受攻击和歪曲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外交、领导人、人民、历史、文化、宗教等在国际社会中受到的综合评价和影响力。国家形象是国家一种重要的软力量,也是综合国力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国家形象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而且也影响到其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能力、与他国和国际组织的关系以及在其他国际领域纵横捭阖的能力。从传统上看,国家形象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实力与行为来树立的。但是在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播的结果,是国家与外部世界在信息传播领域不断博弈的结果。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不例外。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家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不错的国家形象。但驻伊美军士兵虐待俘虏事件经《新闻周刊》报道之后,立刻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通过卫星电视和广播以及互联网络,几乎所有国家的人民都看到了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的照片甚至是录像,美国的国家形象大受影响。当然这是美国自食其果。可怕的是,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组织、团体甚至个人,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制造和传播别国的不实信息,肆意歪曲和破坏他国形象,以达到自己的罪恶目的[10]。如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利用其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肆意宣传所谓的“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攻击中国领导人,不断“妖魔化”中国。这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影响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大损害了我国的政治安全。
1.3.2 网络与信息安全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在国家安全中,经济安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内涵看,经济安全主要是指维护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利益,不受内外界的干扰、侵犯和破坏。从外延看,经济安全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安全,经济利益和经济主权安全,资源供给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各方面的安全等。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经济、科技、统计、银行、海关、铁路、民航等12个大系统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10]。但是,由于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漏洞和安全缺陷,再加上许多人为的破坏,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网络信息系统暴露出极大的安全隐患,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经济的不安全因素。如果这12个大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与信息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整体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逐步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迫使各国在开放的大环境中增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交流,经济信息已成为国家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纽带。因此,经济网络与信息安全便自然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它保证着产业结构、就业人员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的合理改造和优化组合,保护着工业、农业、商业、科技中的秘密以及金融、外贸和经济战略的安全,从而保障着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一旦一个国家的机密经济建设信息被泄露或破坏,那么其经济安全也将遭到威胁,国家安全也就随之受到损害。更严重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破坏信息资源中的经济信息体系(如金融信息体系)可直接威胁到经济安全,甚至能置一个国家于死地。因网络与信息安全出问题而威胁经济安全的案件屡见不鲜。美国因计算机犯罪平均每年损失上百亿美元。2004年,黑客利用“特洛伊木马”病毒攻击英国多家银行,盗取客户存款约10亿英镑。在我国,因网络与信息安全事故而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的事件也常常发生。首都机场曾因计算机系统故障,6 000多人滞留机场,150多架飞机延误;南京火车站电脑售票系统突然发生死机故障,整个车站售票处于瘫痪状态;广东工商银行因系统故障,全线停业一个半小时等。这些事件不仅是信息系统瘫痪的问题,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可见,信息不安全,经济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
2.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国家经济安全遭受直接损失
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性、关联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它的健康快速增长,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信息产业安全,信息才能安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安全运行,国家安全才有保障。但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令人十分担忧。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还很低,许多核心部件仍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所垄断,关键部位几乎完全处于受制于人的地步。国家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员介绍,目前,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系统已在我国占据了90%的份额,国产中文办公软件受到严重打击。这就意味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电脑用户在日常工作、生产及生活中都将离不开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一旦失去这一操作平台,国产的大部分软件都将无法工作。此外,外国公司为抢占和控制我国的信息产业市场,采取各种手段,高薪雇用我国有关人员,充当他们打开市场之门的先锋,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更危险的是,他们已经把发财的欲望投入到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领域,这是关系国家安全、民族存亡的极为重要的领域。最为可怕的是,对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提供的关键装备中可能事先做的手脚无从检测和排除,这将造成既花费了大量资金又买来了经济运行中的隐患、买来国家不安全的严重后果[12]。如某些进口软/硬件中留有“后门”,在需要时,通过网络发送指令启动“后门”,就可以随便侵入国家或企业的经济信息系统,收集经济情报,破解商业秘密。可见,在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且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信息产业自身的安全无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岌岌可危,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存在巨大隐患。
3.网络经济犯罪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使得小到企业、银行,大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业务实现了网络化,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但是,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违法犯罪分子谋取巨大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有机可乘,网络经济犯罪应运而生。网络经济犯罪主要是指行为人以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及其信息网络为侵害对象,通过信息采集、发布、反馈等活动,实施的危害国家经济制度,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国家、集体及他人合法财产安全的行为。网络经济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防不胜防:有的以冒充合法用户身份或破译密码口令的方式侵入银行金融信息网络,实施虚增存款、网上购物、非法转账;有的通过网络将非法程序,如间谍软件安装到他人的计算机系统中,收集和获取商业秘密;有的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以欺诈手段骗取国家或他人合法财产,目前以网上传销、网上非法集资及非法证券交易等活动最为猖獗;有的以非法复制、出版、传播等形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目前以国际互联网上对文学著作、音乐、录像制品的非法复制传播最为典型;有的通过国际网上贸易进行洗钱活动,将其非法收入合法化[10];有的还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赌博活动。犯罪手段的专业化、智能化,犯罪空间的虚拟化、拓展化,犯罪行为的隐蔽化,犯罪结果的扩散化等特点让网络经济犯罪的危害大大增强。网络经济犯罪已经成为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严重问题。《普华永道2003年度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间亚太地区有16%的企业表示曾遭遇过网络经济犯罪,38%的企业认为网络经济犯罪是未来5年内它们最为担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网络经济犯罪也甚嚣尘上。2005年3月17日,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破获陈毅伟开设网站提供“六合彩”赌博信息案,缴获用于赌博的电脑1台、手机8部、IC卡6张及大量存折、银行卡等。经查,自2004年12月以来,陈毅伟伙同他人开设6个“六合彩”网站,专门提供“六合彩”等赌博信息,发展会员百余人,遍布广东、江西、浙江等8个省,涉案赌资达120万元。200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安局破获的一起侵犯知识产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络共向全国出售非法刻录的光盘1万多张,非法收入达54万多元。公安局还缴获非法光盘母盘82张,已制作好的光盘248张。日益猖獗的网络经济犯罪,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的外部环境,给银行、企业、个人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
4.金融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十分重要的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全面加快,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金融业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和覆盖面,给广大客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也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金融安全更易受到攻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现状,专家们有一些形象的比喻:使用不加锁的储柜存放资金;使用公共汽车运送钞票;使用邮寄托寄的方式传送资金;使用平信邮寄机密信息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金融安全所受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不安全带来的威胁。由于目前我国自己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系统软件、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相对落后于金融电子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所用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及技术主要依靠从美国公司进口。但是,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从国外进口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技术都有明显的秘密通道,在需要时,他们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利用秘密通道窃取我国的金融信息。
第二,内部人员的威胁与破坏。这主要表现为金融系统内部人员利用职权之便,改动系统数据为己谋利。2004年,某银行重庆永川支行下街子分理处主办会计张云,利用自己熟练微机操作技术,伪造存款凭证,在该行的微机磁盘中虚增联行资金占用额,并将虚增部分划入自提账户,套现贪污93万元。
第三,外部入侵。外部入侵是一种经常性的威胁,既可以来自黑客,也可以来自犯罪分子。2003年5月至10月,罪犯利用计算机网络非法登录甘肃省临洮、榆中、永登及兰州市区等地的多个邮政储蓄微机网络,并秘密窃取上述储蓄网点的相关密码,盗取1 000多万元的储蓄资金。
第四,网上金融欺诈。网上欺诈的手法是多样的,网络钓鱼最为常见。比如有的犯罪分子设立虚假的网络银行网站,这些虚假网站的网址与真正的网络银行网址只有极其细微的差别网络界面则惊人的相似,当用户通过虚假网络银行进行交易时,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则被犯罪分子轻而易举地窃取。
第五,国际游资与非法资本的威胁。随着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网上金融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大量的国际游资和非法资本很可能通过网络进入证券市场或其他资本市场,伺机而动。这些巨额资金的不规则跨国流动,成为冲击我国金融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种巨大力量。据披露,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内外汇市交易市场上的游资炒手蠢蠢欲动,希望在中国掀起像东南亚那样的投机狂潮,从中大捞一把。
1.3.3 网络与信息安全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意识形态、道德、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凝聚国家力量、构建民族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区别的标志。
最初,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独立成长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普遍。在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大大推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的信息位势差,使得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夹杂在交流过程中的一些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使得弱势文化逐渐被强势文化所同化,价值观念混乱,民族和国家认同也不断削弱。这直接威胁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生活的渗透和侵蚀,保护本国人民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渗透、文化控制而言,是一种相应的反渗透、反控制、反同化的文化战略。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1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等严重危害他国文化安全
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金钱与暴力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所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说:“现在互联网络上绝大部分的信息的提供者是欧美国家,而且网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到各种标准,都是由发达国家来制造和控制的,无形之中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就会受到种种的控制。”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摩根索在《国际政治学》中指出:“我们所谓的文化帝国主义,是所有帝国主义方法中最灵巧、最成功的帝国主义……它的目的不在于领土的征服,也不在于控制经济命脉,而在于征服并控制人们的心灵,借以改变两国间的权力关系。假若我们能够设想甲国的文化,尤其是甲国的政治思想连同其一切具体的帝国主义目标,征服了一国所有决策人物的心灵的话,那么甲国将已赢得了一项较之任何军事征服者或经济征服可能赢得者更完全的胜利,同时甲国的优越地位也将建立在更稳定的基础上。甲国将无需施以军事威胁或使用武力或经济压力,以完成其目的;因为那种目的—是乙国服从甲国的意志—由于甲国优越文化的说服力以及更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将早已实现了。”这3段话是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及其危害所做的最恰当解释。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借助于卫星电视和广播、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世界各国的信息可以频繁地进行无国界的流动,使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异质文化之间可以平等的对话,反而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泛滥提供了更好的土壤,使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加严重。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西方文化覆盖全球,英语是主导性语言,绝大部分信息是用英语发布的,网上内容英语占90%,法语占5%,其他世界众多的语言只占5%。“只要你一进入交互网络(即国际互联网),你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英语,你进入的讨论组大多数是美国人发起的,讨论的题目是他们想出来的,你看的广告几乎全是美国产品的广告。一句话,进入交互网络,就是进入了美国文化的万花筒。”一方面,这种状况使得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占据了文化的霸权地位,主导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模式和趋向;另一方面,令弱势文化的拥有者感到恐惧,弱者无法利用第四媒体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种子,甚至在被受到诸如落后愚昧的攻击时也无法进行反驳。比这更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内核可能被强行改变,文化的独立自主性被大大削弱。外来文化对原生文化具有排斥作用,一旦渗透侵蚀到原生文化的内核,原生文化主体原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延续机制就会遭到破坏,文化继承力也会受到抑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在无力维护自己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文化安全必然也无从保障,整个国家安全也处于一种长期的威胁之中。
2.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遭到挑战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上,随着电子图书馆、电子出版物、远程教育等手段和工具的发展与应用,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迅速扩大。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以信息接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中国来说,互联网的发展又造成了对本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些语言和文化甚至有可能消失。如西方文化借助语言优势,在信息网络所及范围内,疯狂地侵入世界每个角落,到处宣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无比优越性,对不同于他们的异质文化横加鞭挞,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从而对众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和繁荣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发展中国家西方文化的受动者也慢慢地由抵制西方文化到接受再到喜爱,甚至开始厌恶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弱化。20世纪美国的流行文化是以麦当劳和肯德基、好莱坞电影和肥皂剧、麦克尔·杰克逊与麦当娜、《花花公子》和可口可乐为标志的庞大集合体。这个文化集合体在国际互联网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渗透到其他民族文化之中,使多样化的民族文化逐步趋向于美国文化。但这里并不是说美国文化无可取之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在美国流行的文化中亦有许多向上、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如果是这样的话,全世界都使用一种语言,人人都认识那几位好莱坞明星,吃着麦当劳和肯德基炸鸡,穿着统一服饰,势必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更何况美国文化中还有对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文化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东西[14]。再对比一下周围的世界: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节日。但是,中秋节时,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上看到的有关这一节日的内容却不如圣诞节时关于圣诞节的内容丰富和精彩。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中秋节远没有圣诞节的气氛那样热烈。本土节日比不过外来洋节,传统文化遭受重大挑战。因此,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互联网上,如何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十分迫切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受重大威胁
信息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极度自由,而这种自由是超越国界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带来的一切便利大肆散布各种政治偏见,利用计算机技术制造、歪曲事实,而由于互联网络的结构及其技术的特殊性,国家和政府很难控制这种行为。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跨国传递不受任何传统控制形式的约束,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将超过至今为止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在不平衡的信息流动中,信息输出大国通过在网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的殖民扩张政策,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国家,甚至在网上肆意诋毁和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我国进行所谓民主、人权的讨伐,竭力标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意欲通过政治理念的渗透实现其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15]。国内一些非法组织和敌对分子也利用信息网络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如“法轮功”邪教组织就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向众多民众发送电子邮件来诋毁社会主义的民主、党和国家领导人,甚至还通过其设在台湾的发射设备来干扰我国的鑫诺卫星等。由于我国政府长久以来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主要集中于传统媒体领域,对互联网这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我们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4.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遭受冲击
就一般意义来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一种与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相对立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价值标准、由一整套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规范体系构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群众身体力行的价值观念[16]。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由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护公共财物、热爱科学和坚持真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5条道德规范,义务、良心、荣誉、幸福4个道德范畴及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人道主义3个特殊领域的道德要求所构成。这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世界占据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它们借助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电脑游戏软件等通过互联网大肆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泛滥成灾,种族主义、民族歧视、宗教仇恨、军国主义与法西斯思潮、侮辱性言论等不良信息在网上畅通无阻,从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我国每一个网民的思想意识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势必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17]。
1.3.4 网络与信息安全对国家军事的影响
所谓军事安全,是指国家运用军事力量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长治久安,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军事领域的巨大变革,军事安全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把军事活动扩展到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的同时,也消除了诸如海洋、大山、距离等国家的安全屏障。先进的互联网系统已把军队和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军队和社会肌体各个部分的组合运转,都要依靠互联网。军用设备和民用设施联系紧密,相互兼容。在网络世界里,每个芯片都是一种潜在的武器,每台计算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作战单元,每一位平民百姓都可能编制出实施信息战的计划[10],并付诸实施。在这种情形下,军事领域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军事安全的责任日益繁重,网络与信息安全已成为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
1.信息威慑对军事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威慑是指以综合实力为依托,通过力量、决心和可信度的展示,造成一种战略上的对敌高压态势,使敌方因虑及难以承受的后果而放弃对抗的斗争策略。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斗争形式,存在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中,以军事威慑最为典型。有效的威慑,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因此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发挥威慑的作用。随着人类向信息时代迈进,信息网络已遍布全球每个角落,渗透于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由于网络的攻击手段多、破坏性大、效费比高,所以信息威慑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信息威慑是以信息技术及其设施为物质载体,以敌方的作战意志,特别是决策层和指挥层的决策、指挥意志为作用对象,凭借强大的信息作战能力,影响对方的指挥与控制,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信息威慑的形式主要有:通过新闻媒体、军事演习等宣扬高技术信息兵器的技术效能和杀伤威力,以震慑敌方心理,征服其意志;通过先进电子侦察手段,全方位掌控电磁频谱权,使战场对一方单向透明,另一方则不了解战场动态,从而在心理上放弃抵抗;在国际社会中展开全方位的宣传,宣扬己方进行战争的正义性,使对手陷入失道寡助、众叛亲离或群起攻之的绝地,从而主动放弃战争等。美国在战争中多次运用信息威慑。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军在海地进行的一场初级信息战,通过信息威慑击垮了海地的军人政权。美军向拥有个人计算机的领导集团成员,发送预兆不祥的电子邮件。同时,利用卫星电视透露入侵部队的规模和部队从海空同时推进的情况,瓦解了军人集团的斗志。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威慑,最终使海地军人政权垮台[10]。
不可否认,我军也承受着信息威慑的巨大压力。在近年来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肆宣扬高技术信息兵器巨大的作战效能,使武器装备各种优良性能透明化,以此产生威慑效果;进行各种军事演习,展示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战威力,极度宣扬高技术兵器不可战胜的神话,并且利用太空和新概念武器优势等,对作战对象国家的人民实施心理恐吓;宣传情报侦察能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形成的综合信息优势在战争中的作用,威胁对方指挥控制系统[10],直接影响指挥者的信念,力争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切同样会对我军官兵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官兵对我军能否打得赢产生了怀疑。这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6年4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他强调:“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哪些方面要重兵把守、严防死守,哪些方面由地方政府保障、适度防范,哪些方面由市场力量防护,都要有本清清楚楚的账。人家用的是飞机大炮,我们这里还用大刀长矛,那是不行的,攻防力量要对等。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7]。”
2.神秘莫测的网络信息战,威胁国家军事安全
信息战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3种,其中网络战是信息战的主体,简称网络信息战。广义上,网络信息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既包括平时,也包括战时。这里所说的网络信息战是指战时军事领域或与战争有关的网络战,即指敌对双方通过民用或军用网络,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侦察、获取、干扰、破坏对方指挥系统、武器系统及人事、组织、后勤等系统中的重要信息,从而达到影响、加速甚至决定战争进程的行为。网络信息战直接威胁到交战双方的安全,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是战争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表现,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战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窃取国家最高决策层或军事要害部门的机密文件、敏感数据、网络口令等,获取可靠情报;直接侵入保密信息的存放地址,销毁或修改网络上的机密信息资源,达到破坏信息资源和扰乱指挥系统的目的;阻塞敌方信息流,使敌方指挥系统无法收集信息,无法下达军令,中枢控制系统“耳、目”闭塞;污染敌方信息流,释放欺敌信息,使敌方指挥系统收到的信息真假难辨,无法决策,或做出错误决策;集中攻击敌方信息系统关键节点,撕裂、肢解敌方统一的信息网,破坏敌方的信息集成;深入敌方网络内部,安置木马、病毒、逻辑炸弹,或通过电子间谍源源不断地向一方提供对方的信息情报,或在战机成熟时引爆病毒,使敌方指挥控制中心瘫痪[18]。
网络信息战在海湾战争中第一次被成功运用,随后在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例如,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获悉,伊拉克从法国采购了供防空系统使用的新型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随即派特工在安曼机场偷偷用一块固化病毒芯片(一种逻辑炸弹)与打印机中的同类芯片调了包。美军在战略空袭发起前,以遥控手段激活病毒,使其从打印机窜入主机,造成伊拉克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发生错乱、工作失灵[19],致使防空系统中的预警和C3I系统瘫痪,为美军顺利实施空袭创造了有利条件,伊拉克军队则遭受重创。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使用多种计算机病毒,实施网络攻击,使北约军队的一些网站被垃圾信息阻塞,北约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系统曾一度瘫痪。北约一方面强化网络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实施了网络反击战。美国中央情报局利用因特网彻底干扰了南联盟的军、警和秘密警察通信网,南联盟的指挥系统一片紊乱,米洛舍维奇在紧要关头无法有效地指挥军警;中央情报局还精心设计了一种被称为“AF-99”的计算机病毒[18],由塞浦路斯进入贝尔格莱德,直接侵入米洛舍维奇的电脑系统,修改相关数据使之完全瘫痪;北约还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注入南联盟军队计算机网络系统,致使南联盟军队防空系统陷于瘫痪。
3.黑客攻击与军事泄密,危及军事安全
随着信息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军用网络和民用网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且相互依赖,这给黑客以更大的发挥作用空间。在平时,黑客不仅攻击、瘫痪民用系统,破坏国民经济,而且还通过民用系统对军事系统进行致命地打击。美国国防部国防信息系统局认为,目前美军95%的军用通信要依赖民用通信系统。这表明,破坏其军队的数字化通信网络,既可通过军用通信网络直接实施,也可借助民用通信网络间接实施。打击力量会来自敌对国家的武装力量、有组织的非武装力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事实正是如此,以至于五角大楼的高级专家曾呼吁:请电脑黑客停止向五角大楼的恶意攻击。大量黑客无休止的攻击给美国的军事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据统计,1999年美国国防部的网站共遭到22 144次黑客的攻击,而1998年只遭到5 844次黑客的攻击。仅2000年上半年,黑客已经攻击了国防部13 998次。黑客攻击包括对网站的入侵、扫描、植入病毒及破坏。要在技术上完全拦截黑客的攻击,几乎不可能[10],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网络系统不存在任何安全漏洞,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实际上最保密、保护措施最完备的系统也可能遭到黑客的攻击。一个典型的案例是,1995-1996年,一个来自阿根廷的黑客利用网际网络进入了美国一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并由此进入了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及其他国防设施、宇航局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这些计算机系统中有飞机设计、雷达技术、卫星工程、核武器研制等敏感研究信息。海军无法确定哪些信息被泄露以及损失究竟有多大。1999年,美国一名16岁少年,因为入侵美国宇航局维持国际太空站的电脑被判坐牢6个月。这名少年还承认他曾经非法侵入五角大楼的电脑系统,截取了3 300份电子邮件并窃取密码。
在战时,黑客出于自己的政治信仰、良心、爱国主义情感或其他原因,往往会对战争中的某方发动比平时更为猛烈的攻击。他们虽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足可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给敌方造成很大的损失,其作用不容低估。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计算机系统频频遭到黑客攻击,损失惨重;1999年3月29日,俄罗斯黑客入侵美国白宫网站,造成该网站无法工作;这一天,英国和西班牙的多处官方网站也遭到破坏,北约轰炸行动中最依赖的英国气象局网站损失惨重;3月31日,北约的互联网址和电子邮件系统遭到南联盟黑客的袭击,其电子邮件服务器被阻塞;4月4日,在南联盟黑客的攻击下,“爸爸”“梅利莎”“疯牛”等病毒使北约的通信系统陷入瘫痪,美国海军陆战队所有作战单元的电子邮件均被病毒阻塞。在伊拉克战争中,半岛电视台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了解战争状况和伊拉克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但是美国黑客对其英文网站发动攻击,并给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制信息权对战争胜负意义重大
古往今来,战争各方总是希望在占有充分、完备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对这种思想的经典概括。可见,信息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谁具有信息优势,谁就能在军事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情况下,信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信息对于军队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可以说,战争的结果已不再主要取决于战争各方投入的资源、人力的多少,而是主要取决于谁在整个战争中对信息掌握得更多、更准确,谁对信息利用得更好,即取决于制信息权在谁手里。所谓制信息权,就是能够收集、处理和分发不间断的信息流,同时让对方无法精确获取、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夺取制信息权,就是夺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能否夺取制信息权,将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制信息权在战争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夺取并保持信息优势,能为指挥员提供准确、实时的战场信息,使指挥控制与战场实际相融合;能使己方的信息在战场上大量和及时流通,极大地促进各方作战力量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能使战场各种物质和能量在信息的支配下,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释放出最大的作战效能。二是通过对敌方进行信息压制,使敌方丧失战场主动权,加速敌方失败。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伊拉克。战争速战速决,除了作战双方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外,美英联军始终掌握着制信息权是重要原因。美英联军在空间部署了数十颗军用卫星,并征用了多颗商业卫星,还在空中部署了“全球鹰”“捕食者”等多种无人侦察机、E-3和E-8预警机,从而形成了空天一体的信息优势。其卫星上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能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侦察[10]。美英联军通过这些军用设施能辨识到伊拉克地面15 cm的物品,可将伊拉克军队的布防、调动、配属状况一览无余,再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精确探明位置,随后利用互联网将信息送往地面美军指挥部,并引导精密炸弹对伊军进行精确轰炸。反观伊拉克军队,在美英联军的打击下,只能靠骑马或骑自行车的士兵传递信息。伊拉克指挥部不要说对美英联军的进展难以了解,甚至对本方军队的情况也无法把握,还在给已遭美英联军击溃、建制已不存在的军队下达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