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
人物典故
大禹治水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挽救黎民苍生的伟大功绩。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为患。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用“水来土挡”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新方法,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在治水的13年中,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按大禹治水时的形象,设计好人物的穿戴,比如拿着治水的工具,穿着避雨的蓑衣与斗笠。
一确定Q版人物的比例,按2头身的大小先画出人物骨架与肢体动作,注意整体结构关系。
二勾画衣物外形,将大概轮廓画出来就行。
三擦浅草稿,从人物脸部开始,细心勾勒五官。人物眼睛可以画圆一点,带上微笑的表情,表现出一种阳光有元气的感觉。
四帽子按三角形画出,再画出格子。
五感觉短发很适合有活力的人物。
六画出衣服与身披的蓑衣,蓑衣要用长短不一的线条来表现其疏密与植物纤维的不规则感。
七为衣服增加细节,再画出手中的工具,最后清理线稿,擦去多余的线条。
八眼球按一开始划分的区域,高光位置留白,再用稍细的笔触画出渐变的调子。
九 开始为人物画上黑白色调,平涂瞳孔的深色。
十 用竖线简单表现帽子的质感,排线不需要太规律。
十一用均匀的线条表现黑发的色调。
十二 为衣服的深色加上调子。
十三 为全身加上小阴影。
十四给蓑衣加上阴影,使之看起来更有质感。完成绘制。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
周武王,姬姓,名发 ,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
姬发继承父亲遗志,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在牧野之战中,一战而胜,消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人物按指挥战争时的形象描绘,先在脑海中设计好人物的动作、服装等,再开始勾画草稿。
一确定Q版人物的比例,按2头身的大小先画出人物骨架与肢体动作,注意整体结构关系。
二 勾画衣物外形,将大概轮廓画出来就行。
三擦浅草稿,从人物脸部开始,细心勾勒五官。人物五官应表现出人物的坚毅,所以拉长了眼尾,表情应体现出指挥中呐喊的气势。
四 勾画发型,再细分发丝。
五画出头冠,注意透视关系。
六 衣物的线条要简洁。
七 再增添佩剑和指挥旗,让人物的整体形象更饱满。
八勾画细节,增加衣饰花纹。同时清理线稿,擦去多余的线条。
九给人物画上黑白色调,用简单的排线表现眼睛的色调,瞳孔与高光留白。
十按束发和垂发的不同方向,勾画发丝,表现光影与质感。
十一为衣服的深色部分加上调子。
十二刻画全身衣物的阴影与褶皱。
十三最后为配剑和旗加上一点小阴影,表现其质感。完成绘制。
文艺杂项
青铜器的形象
青铜器材质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因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青铜器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生活用品、礼器还是兵器,其运用都非常广泛。同时还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装饰工艺,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书法艺术瑰宝。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物,形制端庄厚重,精细华丽,纹饰多为饕餮纹、夔龙纹、动物纹及几何图案。
后母戊鼎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需要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和铸造水平。
鸮尊
鸮(音xiāo)尊为古代盛酒器。鸮,俗称猫头鹰。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形象。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其从整体上看,外形是一只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花纹,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与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长信宫灯
灯具通体鎏金,设计巧妙。神态恬静的优雅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以袖遮灯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以防室内空气污染,该宫灯还有很高的装饰功能。此宫灯因曾放置于西汉窦太后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计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且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等。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利用力学平衡原理,整件艺术品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燕子(或龙雀)背上,完美体现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的统一。
青铜器的花纹
饕餮纹
多位于器腹的突出部位。纹样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有双耳、双眼、双角。器头又常由两个侧面的龙形纹样构成,结构颇为巧妙。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凤鸟纹
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鸮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夔龙纹
夔纹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
云雷纹
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作圆形的回旋纹样,单称为云纹;作方形回旋形纹样,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青铜兵器
青铜戈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该戈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也是车兵作战时常用的重要格斗兵器,在战车上进攻时能够大范围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
青铜剑
青铜剑始于商代,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工艺已成熟。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作“格”。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矛
战国青铜矛,出自战国时期,是该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中部和骹部均有多处小片的规则花纹。
青铜钺
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钺。这时的青铜钺仍保留了石钺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商周时代斧钺类型很多,且质料优良,但由于斧钺形体笨重,杀伤力远不如戈、刀、矛等,所以逐渐脱离战场,成为商周时一种重要的礼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