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苏波
深圳增强现实技术有限公司(0glass)创始人兼CEO
AR——信息技术的新赛道
首先,很荣幸也很高兴接到安总监的邀请来为本书写推荐序。从2008年到现在,我一直是AR技术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当前,AR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大多数“围观群众”甚至连一些AR行业的从业者还分不清AR、V、MR的时候,终于有一本涵盖AR产业布局述评、案例分析及趋势预判的书出现了,担当起人们认知AR的桥梁和让厂商保持初心的良剂。
近几年,AR成为令人兴奋的科技热词。一时间,AR+游戏、AR+娱乐、AR+教育、AR+营销和AR+展览等各种应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场景虽然只是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但好奇心也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表现,虽然黏性并不高,但是客户决策快。因此,其造就出来的往往是项目型的现象级产品。
根据AR市场需求,我把所有应用场景分为3类,即伪需求、痒需求和刚需求。
伪需求理论上的目标市场足够大且有需求,但实际应用上没有需求,如AR眼镜+骑行,不仅解决不了运动刚需,反而影响人身安全。痒需求的目标市场大且实际应用有需求,然而可替代性却很强,如支付宝AR红包很快就被其他营销方式取代了。刚需求就不一样了,目标市场大且实际应用有需求,可替代性极弱甚至不存在,能有效地解决工业生产等方面的痛点,让互联网延伸到生产一线,本书所提及的AR+工业及AR+实训等内容就为此作了背书。
我在2014年就讲过,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往往都要经历4个阶段:军事应用、工业应用、商业办公、个人消费。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是沿着这个应用逻辑发展的,我相信AR技术也是一样。目前AR正处于军事和工业应用的阶段,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培训,显然都能在其中的几乎所有环节发挥出作用,市场刚需强烈,是有广阔前景的。AR已被公认为是下一代的计算平台,未来的AR行业一定会像现在的IT行业,B端和C端泾渭分明。更远的以后,也许是10年后,一定会有AR的各种消费级终端出现,它们将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完全取代现在的“三屏”:大屏电视、中屏PC和小屏手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消费品。
写序期间,有人曾向我提出疑问:“之前有VR一起争夺媒体头条,现在MR也开始火起来了,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讨论未来大趋势是AR还是VR,你们不怕AR被颠覆吗?”我认为这种疑虑是多余的。
众所周知,MR大多是从AR和VR出发做的。若从VR出发,那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就是经过摄像头处理传输之后的图像,与真实所见差别很大,无法达到虚实结合,因此走不通。若从AR出发,技术特性即基于真实场景上的虚拟叠加就决定了AR是最接近MR效果的一种技术,即AR发展的最终路径一定是MR。三五年之后,AR眼镜的超大可视角和超快运算量等问题一旦被解决,就能完全取代现有的VR头盔。
未来AR的产品形态将没有固定的载体,但发展趋势必然是从大屏到小屏再到眼镜,更远的未来可能变成隐形眼镜甚至是植入人体内的一颗芯片。2008年我任水晶石数字科技高级副总裁时做过一个AR+营销项目,那时载体还只是PC+大屏的形态。2010年我协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完成了AR展示项目,游客能在手机端看到刚出土、氧化前的色彩缤纷的兵马俑AR图像。2013年谷歌眼镜的问世标志着AR智能眼镜时代的到来,2015年它的停产则预示着消费级AR智能眼镜离我们还很远。2016年三星获得了AR智能隐形眼镜的专利。2017年谷歌又发布了企业版谷歌眼镜,主要应用于工业和医疗等领域,一停一发,预示着AR智能眼镜B端(企业客户端)市场的来临。虽然当前AR最合适的载体还是手机,但是未来类似于我们所佩戴的眼镜或隐形眼镜会是AR更好的载体。未来隐形AR智能眼镜的潜力虽然巨大,但它还不是最好的载体,生物芯片才将是AR的终极形态,而MR则是AR的高级形态。
正像书中写的,未来几年的AR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AR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这会是一个AR时代。对AR感兴趣的投资者、创业者、生产经营的企业人员及其他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窥探到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