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四 结束技能
问题情境 一节好课不仅应当有良好的开端,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束语,做到善始善终,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结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端,也是师生间在一节课中情感共鸣的最后音符。
问题一 一节课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和讲课过程的有声有色,课堂教学结束得是否合理和恰到好处,同样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圆满地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什么是结束技能呢?
学习内容一
一般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结束前都要进行一下总结,但不同的结束环节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很不相同。有的仅仅是对前面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和重复,使这一教学环节的活动流于形式。而有的结束环节却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初步获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使教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要掌握结束技能,首先要明确结束环节的基本任务,从而在应用结束技能时使学生的行为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1. 结束技能的含义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这个问题(或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可以了。最佳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介绍给学生,以使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不仅要使已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在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2. 结束技能的主要功能
(1)系统地概括、归纳所学的内容,使之系统化
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对一节、一章、一个单元的结构有所理解,并掌握该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在对教学内容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对知识形成系统、明确的认识。当学习过程进行一个阶段后,需要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认识。
(2)强化、巩固知识,加深对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的理解
概括一单元、一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所学的重点、关键内容进行重现、理解、记忆,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通常由瞬间记忆发展到短期记忆,最终形成长期记忆。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问题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化的,实现这种转化过程较基本的手段就是及时小结,周期性地进行复习总结。显然,在一节课结束时,通过归纳、类比,一方面可使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还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3)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认识得到升华
合理运用结束技能(例如通过课堂小结等方式结束课程),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程的知识脉络,还可以和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和运用,并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从而使得认识得到理性的升华。
(4)设疑生趣,承前启后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教学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格外注意结束环节的设计,既要使结束环节起到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作用,又要为下一节或以后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较好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设置疑问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典型的做法是,教师在结束环节安排一些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5)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归纳、系统总结,还可针对这些内容设计问题、实验、讨论,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便改进教学。
问题二 结束技能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束时提供给学生哪些知识,以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及梳理呢?
学习内容二
结束技能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单回顾,提示要点
在教学结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学过程中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回顾不是按照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复述一遍,而是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储存。回顾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 对重要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回顾。
② 对所学习的主要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对相关以及相似概念、定理、公式的比较进行回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③ 归纳和总结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形成总体认识。把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思路通畅。
2. 沟通知识
任何学科知识的教学,在引入部分总是从提出问题、提出疑问、提出矛盾开始,当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就要把悬疑的问题与刚获得的结论之间的关系总结清楚。新的学科知识常与以前学过的有关旧知识有某种联系,又有某种深化,建立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它们的区别,是结束技能的重要内容。将新旧知识进行沟通,常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3. 深化与拓展
深化就是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概念、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还要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拓展就是要讲清这一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这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联系,以明确这一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明确掌握这一知识的意义。结束技能要素中的拓展与深化是对课上所讲的结论(包括定义、原理、概念等)的适用条件的分析,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师要把知识讲活,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要让学生自觉意识到教材内容有思考的空间和钻研的必要。
4. 分析与评估
结束技能的分析与评估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对本节课讲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了解到问题是有情境性的,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会有不同的分析结果和结论,培养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其二,教师在课程结束时还可以给出一些与课上所讲知识内容有关联但应用领域不同的实例,鼓励学生应用课上所讲授的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讨论,拓展思维,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课程不但可以对课程本身加以总结评价,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堂,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三 在教学中,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环节则会使成功得以巩固和保持。教师使用结束技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学习内容三
课程结束的一般要求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1. 应用结束技能的要求
结束环节应按以下基本要求进行。
(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结束是一节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又是课堂教学自身科学性的必然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由前往后依次展开,力求做到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意识地照顾到课堂教学的结束,使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妥贴、水到渠成。
(2)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课堂教学结束环节的语言一定要少而精,紧扣本节课教学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总之,要做到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让学生的认识产生飞跃。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贫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而应高度浓缩、画龙点睛、一语破的。总之,教师应该在结课前的几分钟内以精练的语言使授课的主题得以提炼升华,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既清晰完整又主题鲜明的认识。
(3)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时的协同作用,课堂教学结束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沟通,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结束技能的评价
对于结束技能可按表1-9进行评价。
表1-9 结束技能评价表
3. 结束技能训练
(1)训练目的
掌握结束一堂课的基本流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深化。
(2)训练步骤
通常可以通过以下4个阶段结束一堂课的讲解,大家可以按照下面介绍的步骤分组进行尝试。
① 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思路。
② 提示要点: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以进行巩固和强化。
③ 巩固和应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④ 拓展和延伸: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认识,需把课程内容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