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权力追逐的征程
——英国统帅克伦威尔的绅士生活
全名:奥利弗·克伦威尔
生卒:1599.4.25~1658.9.3
出身:贵族
学历:大学
职务:国务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苏格兰远征军司令
军衔:上将
夫人:伊丽莎白·波琪
子女:1女
主要指挥的作战:1642年10月,指挥温斯比战役,并取得胜利;1644年7月,取得马其顿战役的胜利;1645年6月,取得纳西比战役的胜利;1648年8月,赢得普雷斯顿战役的胜利;1649年,远征爱尔兰,并于1652年最终占领爱尔兰;1650年9月,赢得邓尔巴大战的胜利。
克伦威尔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人,他用血和剑结束了英国的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开创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最后,他登上了护国主的宝座,成为英国的无冕国王和一代枭雄。
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东部的小镇亨廷顿一个纯粹的清教徒式的新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但是到了他的父辈,家族的辉煌就不复存在了,克伦威尔的父亲只是亨廷顿小镇上的一个普通绅士了。
对克伦威尔来说,他的童年并没有其他孩子那样的快乐可言,他接受的是严格的清教徒式的教育,父亲对上帝的笃信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克伦威尔又遇到了严厉而又狂热的清教徒老师——毕尔德牧师。活泼好动的克伦威尔总是免不了被老师和父亲责罚。
克伦威尔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清教思想的熏陶下度过的。
1616年,17岁的克伦威尔离开了他的故乡亨廷顿,来到了英国著名的大学城——剑桥,进入西尼德·苏塞克斯学院接受高等教育。这个学校除了神学课,还开设了几何学、数学、修辞学、逻辑学以及拉丁文和希腊文等课程。在这里,他培养了对世俗科学的兴趣,他尤其喜爱历史。但总的来说,相对于枯燥的学习生活,他更喜欢田径场上的各项运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在亨廷顿就已经喜欢上的骑马、打猎、游泳、射击和击剑等各项运动。正是在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骑兵指挥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1617年父亲的突然去世中断了克伦威尔的大学生活。作为八口之家的唯一男性,他不得不回到家里帮助母亲料理农庄,生活的磨炼使他逐渐成熟起来,就这样,克伦威尔告别了少年时代,步入了青年时期。
在家中呆了两年后,1619年,克伦威尔决定前往伦敦学习法律。因为对于一个拥有大量地产和商务的乡绅来说,了解些法律知识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乡绅都有可能被任命为地方治安法官和当选为议会议员,没有相当的法律知识将会寸步难行。
于是,20岁的克伦威尔穿着一身样式粗陋土气的衣服,来到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伦敦。伦敦的富丽堂皇和五光十色强烈地吸引着这个农村青年,对于他来说,伦敦是一个新的“世界”,但是最让他动心的不是那些喧嚣吵闹的交易所,也不是人声鼎沸的商业区,而是能够传播政治新闻的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水手们给伦敦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闻,年轻的克伦威尔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他对德国领土上厮杀正酣的战争十分关注,恨不得马上奔赴德国加入到新教徒的队伍,向“可恶”的天主教徒进行一番厮杀。也正是这场战争,第一次激起了克伦威尔对驰骋疆场的渴望,直到英国内战爆发时,他的这种渴望终于得以实现。
在伦敦林肯法学院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克伦威尔的思想成熟了许多,政治活动成为他最热衷的活动。他利用学院位于伦敦商业区和威斯敏斯特宫、怀特宫的便利条件,积极扩大交际范围,主动与生活和工作在学院附近的宫廷朝臣、政治家、商人以及金融家交往,并和有些人成为了挚友,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20年,克伦威尔遇到了一位令自己倾心的姑娘伊丽莎白·波琪,她是伦敦一位富有的皮货商的女儿,家境殷实。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深深的爱恋之中。
8月22日,克伦威尔与伊丽莎白·波琪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姻对克伦威尔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为他找到了一位终身的伴侣,它在很大程度上为他的政治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伦敦的学习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为克伦威尔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石。繁华的伦敦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让他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为他后来走上政治道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婚后不久,克伦威尔就携妻子离开繁华的伦敦回到了家乡亨廷顿,开始了乡镇绅士的生活。
17世纪20年代,英国的农业生产处于萧条状态,许多庄园都陷入破产的境地。对于并不庞大的家产,克伦威尔不得不小心经营,量入为出,避免破产的厄运。也正是在亨廷顿,克伦威尔靠着家族的声望和在伦敦所学的法律知识,迈开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担任了亨廷顿郡的治安法官。但是克伦威尔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他想成就自己的政治梦想。
终于,他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临了。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传统上来说并设有议会,更不用说限制王权了,因此国王和议会之间时常发生矛盾。1626年,查理一世先是强行解散议会,后来又由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庞大的军费开支,不得不重新召开议会。这对克伦威尔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机会,他感觉到自己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决心竞选国会议员。
在克伦威尔的努力下,他成功当选为国会议员,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他踏入中央,开始了决定英国命运的政治角逐。
1628年3月17日,新国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开。虽然这次议会再次被国王解散,但克伦威尔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从此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国王反对派的立场。
克伦威尔又回到了亨廷顿,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政治追求,他坚持同国王专制统治进行斗争。1630年,克伦威尔因领导群众反对市政当局侵占公田而被捕入狱,导致了他与亨廷顿市政府关系紧张。出狱后,他变卖了全部家产,搬家到乌斯河下游的一个偏僻小镇,他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一个偶然的机会,给克伦威尔一家带来了转机。1636年,他的舅父托马斯·斯图亚特去世。克伦威尔迁到剑桥郡伊里城,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成为剑桥郡最大的乡绅之一。
在剑桥郡,克伦威尔继续同国王专制统治进行斗争,并在反对贝尔福德公司侵占排干公地的斗争中获得了“沼泽地勋爵”的称号,赢得了声誉。
1640年4月13日,国会重新召开,克伦威尔作为剑桥郡的代表参加了国会。新国会不但没有通过国王筹集军费的议案,反而猛烈抨击查理一世的暴政,结果很快又被解散。解散国会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伦敦群众举行大示威,并冲进大主教洛德的住宅。同时,苏格兰起义也在发展,起义军进入了英格兰北部的诺森伯兰和捷尔盖姆地区。走投无路的查理一世只得再次下令召开国会。
11月3日,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大厅里,新国会召开了。这届国会一直持续到1653年4月,它的召开敲响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了。
在这届国会中,克伦威尔开始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界新星,他参加了《大抗议书》的起草工作。《大抗议书》是同封建专制的国王特权势不两立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团企图通过和平手段夺取政权的一种尝试。1641年11月22日,国会最终通过了《大抗议书》。《大抗议书》的通过使查理一世恼羞成怒,他决定以武力对付反对派。但此时的查理一世在伦敦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1642年1月10日,他被迫离开伦敦,逃到封建势力较强的北部地区的约克城,随后王室成员和保王派议员也在约克城聚集。这样,英国形成了两大对峙阵营——国王阵营和国会阵营,内战一触即发。
在北方,查理一世开始筹建军队。为了对抗国王的军事行动,国会方面也加紧进行军事准备工作。
在这战云密布的时期,克伦威尔显得异常活跃,他敏锐地看到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1月14日,他要求国会进行军事准备,并向国会捐款500英磅。7月,国会通过决议,招募了一支1万人的军队,任命埃塞克斯伯爵为国会军总司令。
8月22日,查理一世在位于特连特河谷的诺丁汉城堡里把他自己的军旗升上了塔楼的顶端,宣布向国会正式开战,从而揭开了英国内战的序幕。
内战的开始,为不精于演讲辩论的克伦威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他的潜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早在7月,克伦威尔就向国会提出请求,要求到剑桥郡去招募、训练一支部队。8月,他回到剑桥。由于克伦威尔的坚决果断和雷厉风行,剑桥的保王党分子被迅速清除。从此,整个剑桥郡就牢牢地掌握在国会派手中,成为他以后政治、军事生涯可靠的根据地。
紧接着,克伦威尔开始着手军队的招募工作。他奔走于剑桥和亨廷顿等地,很快就建立起了一支忠心耿耿的骑兵队伍,他的戎马生涯开始了。
克伦威尔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10月23日的埃吉山战役。10月下旬,查理一世率领军队向伦敦推进,埃塞克斯带兵迎击,在距离牛津不远的埃吉山与王军遭遇。英国内战中的第一次大会战开始了。
通过这次战役,克伦威尔清楚地看出了敌我各自的优劣,并认识到,如果议会没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不采用任何优于敌人的骑兵原则和独特的骑兵战术,就永远不可能战胜国王。有鉴于此,克伦威尔决定按照自己的建军思想重新组建军队,选择在革命性较坚决的东部地区招募军队。经过一番努力,到1643年初,克伦威尔创建了一支由500人组成的骑兵团,他也被擢升为上校。到了5月,他已拥有12个骑兵连、700余人,到了年底,已发展到14个连、1000余人。
在军官的选拔上,克伦威尔打破了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担任军官的传统,大胆提拔那些忠于革命、勇猛善战但出身低微的士兵担任指挥任务,从而大大提高了骑兵团的作战能力。
年底,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更由于人民的积极配合和骑士团的英勇奋战,英国东部的王党分子很快被肃清,东部联盟成为国会最可靠的根据地。但此时国会军在其他战场上的情况则是十分被动的。约克郡、布里斯托尔、艾克札切尔等地先后落入了王党的手中,费尔法克斯的军队又被王军困在赫尔城。为了解除赫尔城之围,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国会于1643年夏末下令组建一支1.2万人的东部联盟军,曼彻斯特伯爵任总司令,克伦威尔任骑兵总指挥。10月,克伦威尔率军北上赫尔,增援费尔法克斯部。10月11日,国会军在温斯比与纽卡斯尔伯爵领导的王军遭遇,两军进行了激烈的鏖战,最终以纽卡斯尔伯爵的惨败而结束。温斯比战役是克伦威尔第一次独立指挥的大规模战斗,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温斯比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克伦威尔,证明了他创建的新军、新战术的力量和正确性。克伦威尔因战功卓著,为此国会特拨款2000英磅奖赏克伦威尔。1644年1月,克伦威尔被提升为中将。
1644年7月2日,国会军与王军在距离约克城5千米远的马斯顿荒原展开了内战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国会军共毙敌3000人,俘虏1600人,缴获了16门大炮和6000支火枪。马斯顿荒原大战充分显示了克伦威尔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树立了克伦威尔的军事地位和威望。
10月,查理一世企图再次进攻伦敦,国会决定在此战中彻底打垮查理一世。10月27日,曼彻斯特率领超过王军兵力一倍的国会军迎击查理一世。但曼彻斯特不愿意进攻国王,在战场上故意拖延时间,贻误了战机,使查理一世脱逃。
曼彻斯特的所作所为使克伦威尔认识到,只有把曼彻斯特之流赶出国会军,由独立派掌握军事领导权,才能迅速结束战争,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在11月25日,克伦威尔和曼彻斯特在议会上互相攻击,最后,在克伦威尔的提议下,下院和上院先后于1644年12月和1645年4月通过《自抑法案》,要求在军队任职的议员必须在40天内解除军内职务。这样,长老会派的指挥官埃塞克斯、曼彻斯特包括克伦威尔本人都离开了军队。但由于克伦威尔军功卓著,他可以随时回到军队。
在这同时,下院通过了《新模范军法案》,决定改组军队,建立新的常备军来代替各郡的志愿军。新模范军是以东部联盟军为基础又征集了一部分新兵组成的,并以“铁骑军”为样板进行组建。全军共2.14万人,有10个骑兵团、12个步兵团和1个龙骑兵团。士兵主要来自农村自耕农和城市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军官主要是独立派绅士代表和社会下层,他们虽然出身寒微,但是却忠于国会,作战勇敢。
新模范军的统帅由在北方同纽卡斯尔作战中战绩卓著、属于温和的长老会派的费尔法克斯担任。在费尔法克斯等高级军官的请求和保举下,1645年6月13日,克伦威尔被任命为陆军中将,担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克伦威尔很快就控制了军队的领导权,确立了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6月14日,双方在纳西比进行了决战。克伦威尔指挥的右翼骑兵,在首先击溃了朗达尔的骑兵部队后,采用侧击方式,猛攻中路的王军步兵,从而直接威胁到查理一世所在的国王军后备军。查理一世被迫逃走。
国会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辉煌胜利,纳西比战役消灭了王军的主力,为国会第一次内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纳西比战役胜利后,克伦威尔和费尔法克斯率军队开始在各地扫荡王军的据点。1646年春,克伦威尔率军进攻王党的大本营牛津。查理一世从牛津逃往苏格兰纽瓦克军队营地,俯首投降。6月,牛津保卫党向克伦威尔投降,第一次内战宣告结束。
第一次内战的结束,使克伦威尔由军事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查理一世被苏格兰人作为战利品以40万英磅的价格卖给了英国国会,并被关进了詹姆士一世的夏季行宫——英国北部的赫恩比城堡。
此时,英国国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国王,而正是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国会内部革命阵营的分裂。长老会派为了打击独立派,于1647年2月操纵国会通过了解散军队的决议,规定只保留6400名骑兵和1万名步兵。于是,军队和国会之间产生了冲突。在解散军队的问题上,克伦威尔暴露了自己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妥协性,他非但不反对解散军队,反而站在长老会一边,表示赞同。
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克伦威尔逐渐认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同时,他调整政治策略,开始向平等派靠拢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平等派和独立派重新实现了联合。正是这种联合,才保证了第二次内战的胜利。
1648年2月,第二次内战的序幕拉开了。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又一次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之中。5月3日,克伦威尔率领一支7000人的精锐骑兵和步兵向威尔士进军。5月31日攻下坦比要塞,随即向潘布洛克要塞发动进攻。由于要塞建筑坚固,防守森严,而克伦威尔又缺乏足够的大炮,因此久攻不下。7月4日,克伦威尔调来重炮对潘布洛克要塞进行猛烈轰击,坚固的城墙在炮火的轰击下一块块地倒塌。7月11日,固守了6个多星期的潘布洛克要塞终于陷落了,保王党人波伊尔率领残军向克伦威尔投降。
8月17日,克伦威尔在拂晓大雾的掩护下突然出现在苏格兰人的面前,并在行进中进攻了普雷斯顿附近的苏格兰步兵。在3天的时间里,克伦威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歼灭了已疲惫不堪的苏格兰主力部队,汉密尔顿被生擒,4000人被击毙,1万多人被俘。
普雷斯顿战役是国会军又一次辉煌的胜利。克伦威尔在这一战役中表现出了高超的统帅才能,他集中使用了有限的兵力,并巧妙地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时机,迅速而猛烈地击溃了超过自己两倍有余的苏格兰大军。
普雷斯顿战役胜利后,克伦威尔挥师北上,越过苏格兰边境,并占领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这时,费尔法克斯率领的另一支部队在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同叛乱的保王党分子进行的战斗中,也取得了胜利,英国东南部的保王党人的叛乱据点也一一被收复。
在第二次内战中,国会军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而粉碎了查理一世企图借用苏格兰的力量恢复专制王权的计划,为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内战虽然结束了,国内的政治斗争却没有平息。长老会派又恢复了同国王的谈判,决定以恢复查理一世王位为条件换取国会20年统辖民兵权和在3年内建立长老会教会的允诺。
克伦威尔坚决反对长老派的妥协做法,并于11月20日召集军事会议,通过了《军队抗议书》,要求审判国王、解散现任国会和选举新国会。长老会派国会拒绝了军队的要求,军队便决定采取行动。最后,克伦威尔达成所愿。
1649年1月30日是英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日子之一——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断头台。从这一天开始,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便结束了,英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5月19日,英国正式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了第一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随着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独立派与平等派的联合也走到了尽头。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政权建立后,并不想满足人民群众的任何要求,从而引起了平等派和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克伦威尔和费尔法克斯的镇压下,平等派发动的一系列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自此,克伦威尔已经不再是普通人们的代言人了,他所代表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克伦威尔镇压了平等派后,便开始准备远征爱尔兰。3月,国务委员会任命克伦威尔为爱尔兰远征军总司令兼爱尔兰总督。8月13日,克伦威尔开始远征爱尔兰。8月15日,克伦威尔顺利地到达爱尔兰首府都柏林。9月3日,克伦威尔率远征军到达德罗赫达要塞。他命令士兵修筑工事,调集了200门大炮对准了要塞。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克伦威尔下令开始炮轰。暴怒的克伦威尔命令他的部下决不要宽恕任何一个人。结果,这个城堡的3000名守军几乎全部被杀死,妇女、儿童和僧侣也没有逃过被屠杀的厄运。
经历了近3年艰苦的战争,1652年,英国人最后征服了爱尔兰。
在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苏格兰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苏格兰长老会与查理二世勾结起来,共同反对英格兰共和国。战争已是不可避免。
克伦威尔回到伦敦后,接替不愿出征的费尔法克斯,担任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兼苏格兰远征军司令。
1650年7月22日,克伦威尔率军进入苏格兰境内。苏格兰军司令由曾在第一次内战中与克伦威尔并肩作战过的列斯里将军担任。他对克伦威尔的战术非常了解,因而决定采取防御战略,避免与英军决战。他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山上,使英军无法施展兵力;同时又运用骚扰战术消耗英军,使克伦威尔的士兵疲于奔命。饥饿和传染病也成为英军减员的重要原因,到9月初克伦威尔率军退到邓巴尔后,1.6万的军队只剩下1.1万人,而此时列斯里又派军队切断了克伦威尔返回英国的通道。英军处于即将覆没的险境之中。
9月2日,列斯里急功近利,派军队下山准备以优势兵力彻底消灭克伦威尔的军队。苏格兰军队新阵地处在一群山冈和一条小河的陡岸中间,主力部队被夹在那里几乎失去了机动性。克伦威尔抓住了这天赐良机,决定第二天拂晓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
9月3日拂晓,英军出其不意地向苏格兰军发动突然袭击。苏格兰军队还没有意识到战争已经开始了,就不得不仓促应战。战斗进行了1个小时,苏格兰军被彻底击败,英军大获全胜。之后,克伦威尔占领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
1651年,苏格兰重组军队,由查理二世任统帅,列斯里为副帅。克伦威尔为避免在苏格兰冬季作战的危险,决定把苏格兰军赶进英国境内加以消灭。1651年8月,查理二世终于陷进克伦威尔的战略圈套,率苏格兰军队进攻英国。9月3日,双方在温斯特展开决战。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苏格兰军队被彻底歼灭,苏格兰的高级军官包括列斯里在内都成为阶下囚。查理二世侥幸逃脱,他仓皇逃出战场,一路流浪,化装成樵夫、马夫,甚至屈尊做一个卑微的奴仆,最后搭乘一条商船逃往法国。
温斯特战役后,苏格兰大部分城市和要塞投降。1654年,苏格兰正式合并于英国。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服,使克伦威尔的军事荣誉达到了顶峰。
在完成对苏格兰的征服后,回到伦敦的克伦威尔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英国的政治建设上来。
此时,英国的“长期国会”已经成为英国政治混乱和腐败的祸根。对于共和制度,克伦威尔也越来越丧失了信心。在他看来,由于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没有其它力量限制,才导致了一切弊端的产生。而且,广大人民群众对长期国会的痛恨也越来越深了,因而克伦威尔决定迫使国会自行解散。1653年4月20日,军权在握的克伦威尔终于用武力压迫解散了国会,紧接着他又命令解散国务委员会。5月,克伦威尔提出了由自己信任的独立派140人组成的新国会人员名单。虽然这届国会的人数较少,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克伦威尔感到难以驾驭。12月12日,国会被迫把权力移交给克伦威尔后随即被解散了。
12月16日,在威斯敏斯特宫,克伦威尔担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护国主,并举行了庄严的“登基”仪式。在宣誓效忠宪法后,护国主克伦威尔庄严地接受了象征权力的国玺、国剑。将近4年的护国主统治时期开始了。
由于长期的军事生活和长久占据着统帅地位,克伦威尔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同时,事业上的成功和军事上的胜利,强化了他的个人迷信程度。因而大权在握而又陷于个人迷信的克伦威尔,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独裁统治的道路。
护国主大权在握、高高在上,国务会议和国会成为克伦威尔股掌之间的玩物。护国主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无国会独裁统治,在国内他把全国分为12个区,实行全国性的军事管制,对贫民实行残酷的专政,镇压民主力量,镇压保王分子的暴乱,保护那些有产者的利益。
在对外政策方面,克伦威尔是一位善于开拓新路的国务活动家。他借助革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为英国大资本家和新贵族抢夺商业利益,先后同荷兰、瑞典、丹麦、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条约,并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从而为后来英国贸易霸权的取得和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57年5月,英国修改宪法,规定护国主职位世袭。克伦威尔实际上成为英国历史上的无冕之王。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溘然长逝。
克伦威尔生活名言:
人贵在有志气,有毅力,甘于平庸的人一定会一辈子无为,而机会只会给那些时刻准备着想要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