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矛盾论》用《矛盾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是否承认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能否坚持对立统一规律的先决条件,是能否将辩证法贯彻到底的大问题。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矛盾普遍性的这两方面的意义。

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什么叫矛盾?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事物的矛盾规律,即一分为二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简单的事物包含着一个矛盾,复杂的事物往往包含着许多矛盾。所谓“绝对的纯”、“不可分割”、“铁板一块”的东西,在宇宙间是根本没有的。毛泽东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就是指矛盾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

自然界是充满着矛盾的。从太阳到沙粒,从宇宙空间到基本粒子,无一不存在矛盾。吸引和排斥就是宇宙空间的一对基本矛盾,要是没有这一对矛盾,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就不能正常运行,就不能存在。基本粒子也是充满矛盾的,原子中就有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原子核中还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又有质子和反质子,等等。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是简单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运动的基础。物体的机械运动就是明显的矛盾,运动着的物体同一瞬间既在空间的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这就是矛盾。这种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就构成了物体的机械运动。简单的机械运动包含着矛盾,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现象就是复杂的蛋白体的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此外,在数学中的正和负,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恩格斯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全部自然科学都证实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人类社会中更是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矛盾。自从阶级产生以来,先后有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会有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新和旧的矛盾。

就战争来说,矛盾的存在更为明显。战争中的矛盾,是攻守、进退、胜败。这些矛盾,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失掉一方,他方就不存在。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进,就没有退;没有胜,就没有败。双方又斗争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总之,一切社会现象,无不充满着矛盾。可以说,人类社会同样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

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样,人们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矛盾。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就形成了思想的矛盾运动。毛泽东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思维本身的无限认识能力和它有限的实现之间就存在着矛盾。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绝没有不可能认识的事物。这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是,当人们去实际认识事物的时候,又必定要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限制。从人类本身说来,每一代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它的实践范围和认识手段也是有限的,而且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所能达到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这就是思维中无限和有限的矛盾。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讲,也是如此。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本身就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人类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趋势是无限的,人类可以无限地向宇宙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但从每一代人所能达到的实践水准来讲,它又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认识也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思维中这种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本身无限发展中,在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中不断地得到解决。所以,恩格斯说:“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还是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不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维现象,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矛盾论》中的思想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进而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得以健康、健全地向前发展。

(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每一事物从其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矛盾。如社会的基本矛盾就贯串于整个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再如,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党内就存在着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矛盾斗争,这是社会上阶级矛盾与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我们党经历了十次重大的路线斗争,今后还会出现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斗争,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还表现在此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转化。旧过程的矛盾解决了,新过程的新矛盾又会出现,新矛盾又开始它自己的发展史。在新矛盾和旧矛盾之间,决没有一个无矛盾阶段。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性质、内容、形式会发生种种变化,但是矛盾是始终存在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否认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有矛盾,是形而上学和修正主义的观点。苏联修正主义哲学家德波林,竭力否认矛盾的普遍性,鼓吹事物开始的时候只有差异没有矛盾。他在《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写道:“当一切的必然的发展阶段——从单纯的同一到差别和对立,达到了极端的矛盾——都经过之后”,解决矛盾的“时候就到来了”。这就是说,“单纯的同一”不是矛盾,“差别”不是矛盾,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必须在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产生。那么在矛盾还没有产生以前,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呢?当然就是外部的推动力量,即超自然的力量。这样就否认了矛盾是一切发展的自始至终的根本动力。他的这种见解,危害性极大,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唯心论,政治上是取消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是修正主义路线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在二三十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德被林认为在苏联当时的条件下富农与贫农、中农间,只有差异而无矛盾,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为布哈林反党集团反对列宁主义路线,鼓吹阶级合作,富农可以和平长久的为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

毛泽东彻底批判了这种谬论,指出:“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了“差异就是矛盾”的著名论断。差异是指统一体内部两个对立的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两个阶级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着本质的差异,就是互相矛盾的,只不过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双方的激化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差异的问题是矛盾激化程度的问题,是矛盾差别性的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以矛盾的非激化程度来否定矛盾的存在,否定矛盾的普遍性,是十分荒谬的。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就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实践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它为我们观察问题,指出了一个总的方向。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作矛盾分析,都要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正确解决矛盾。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毛泽东写道:“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同样,毛泽东也正确地应用了它,并贯串于他的全部光辉思想和伟大实践中。

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的规律、认识的方法,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全部《资本论》有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着,那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关系——商品交换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以及由它所规定的其他全部深刻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正是由于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得出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结论。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科学地论证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还根据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正是在列宁这一光辉思想指引下,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人类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这一斗争中,伟大导师列宁把唯物辩证法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极其明确地指出,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早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又适时地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全面地总结了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毛泽东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届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还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是很激烈的。”

毛泽东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又为我们党制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这条基本路线告诉我们,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它总是高一阵、低一阵,波浪式地发展着,直至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终结。

邓小平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面对苏联东欧剧变,“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时,邓小平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近20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这些论断时,由衷地感到是多么正确!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江泽民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和”讲的是事物的统一性,“不同”讲的是事物的对立性,“和而不同”就是对立统一的思想。“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抑制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个矛盾普遍存在,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又不导致通货膨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办法是增供给、重保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定物价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真正得实惠的重要途径。物价稳就会人心稳、社会安。2012年,我国仍将承受与消化输入型通货膨胀、缓解流动性过剩等压力,价格上涨压力总体上比去年减轻,但价格绝对水平下降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

那么,如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一要完善与强化物价补贴挂钩联动机制,着力减轻低收入家庭的压力。在物价上涨的同时,对于低收入阶层受到的影响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物价虽然上涨了,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二要发展生产,增加农产品供应,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切实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同时,在新一轮要素价格改革中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应保证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物价上涨的幅度,吃饭、看病、住房以及子女上学等问题得到保障,百姓就安心了,社会也就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