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理论思考
历史农业地理学刍议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史念海先生首次正式提出历史农业地理学这一学科概念后,从事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有关区域性的、专题性的、断代性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毋庸讳言,目前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复原某个和几个农业要素方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农业地理发展规律的文章还很少,关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这无疑是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一大缺陷,与当前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不相适应。为了及时总结以往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经验,促进今后该学科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历史农业地理学学科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作者不揣浅陋,撰成此文,希望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 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同现代农业地理学一样,都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改造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以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只是二者在时间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代农业地理学侧重研究现实中的农业地理模式,历史农业地理学则侧重于对历史时期农业区域特征进行研究。
由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农业现象或景观,它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与现代农业地理学也就不尽相同,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
人口和耕地是农业经济的两项重要指标,在历史时期尤其如此。中国农业的发展,历来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变耕作方式、推广高产作物品种来增加亩产量则在其次。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口与土地的比例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人浮于地的现象也只是在个别地区发生。就全国而言,可供开垦的土地还很多,完全可以承受得了狭乡流入的人口。到了清中期,由于赋税制度的改革,自先秦时期以来所实行的人头税被并入到地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时已经没有成片的土地可供开垦,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无异于杯水车薪,很难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新的作物玉米和红薯的推广、双季稻的扩大栽培、复种指数的提高,也就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内容。但即使这样,农民对于扩大耕地面积的努力仍然没有放弃,许多无地的农民纷纷涌进深山老林毁林开荒,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垦田的盈缩和分布差异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兴衰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在生产力还不甚发达的传统农业时代,土地的增减与人口的增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就是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也就是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最快的时候。每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恢复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无不是招徕人口。正是由于魏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元时期黄河流域人口的两次大规模南迁,才使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大片涂泥之地得到开发,才引起了中国经济重心、实际上也是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土地的承受能力还没有达到极限的时候,人口的增加促使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外延的迅速扩大;当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时,就不能再依靠扩大土地面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人们只得靠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耕作技术、引进新的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来解决,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内涵的日益丰富。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人口的增减都预示着农业生产的兴衰,其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实际上也就表现着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首先必须搞清各个时期人口和垦田的数量变化,这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而且理清了量的关系,从而为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
农作物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农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尽量少的土地上生产出尽量多的农产品。我国地域广大,农作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并不相同,各地的优势作物也不一样。农作物构成的这种前后变化和地区差异,一方面体现着农业自然条件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深度在不断加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今天我们常常将稻、麦归入主要粮食作物,而将粟、黍、高粱、大豆等称为杂粮;将油菜、芝麻、花生划归油料作物,将棉花、麻类等作物归入纤维作物,这是根据今天这些作物的主要用途来划分的,对于历史时期的作物似乎不完全适合。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还处于萌芽阶段,人们主要是为了填饱肚皮,这时的农作物品种有限,除了粮食作物而外,再无其他。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于衣食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作物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诸如粮食、油料、纤维、燃料等作物相继出现。但各类作物所包含的品种与现在却有很大差异。宋元以后的地方志对于各地作物的记载甚详,对于作物的类型划分也很细,如“谷类”“蔬类”“草类”“货类”“杂植类”等。其中“谷类”包括有稻、黍、稷、麦、豆等,这大概同于今天的粮食作物。但今天的油料作物如油菜、芝麻、花生等,则或入蔬类,或入谷类;今天的粮食作物中的薯类则或入蔬类,或入药类;……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在当时的功能与现在不同,不能一概断为古人划分不科学。如果我们将各地方志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它们对于作物类型的划分也是不尽一致的。这种不一致有的是由于方志的作者见解不同,更多的则是同一种作物在各地的地位存在着差异。作物类型的这种古今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地区分布差异,一方面借此衡量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也为该地今后的作物引种和推广提供参考。
(三)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历史时期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导致不平衡的原因各种各样,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合理地划分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区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干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刀切,发展农业生产尤其应该这样。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农业的地区与时间不同,发展的方法也不同。……我们指导农业,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间要有分别,就是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1]这段话非常明确地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这种客观规律性。今天的农业生产区域是由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区域演化而来的。只有明晰了历史时期各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特点,才能充分发挥该地的优势和潜力。历史农业地理要切切实实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不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是很难实现的。
(四)规律的总结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仅仅是对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现象的复原,是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工作,还不是终极目的。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目的是通过复原上述现象,进一步考察这些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农业生产和农业规划提供指导依据。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生产曾几度兴盛,几度衰落,留下了无数的珍贵经验和惨痛教训。今天,虽然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程度已远非历史时期可比,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量的增加幅度,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只有对历史时期农业环境的变迁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才会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二 历史农业地理学的构成
历史农业地理学虽然是历史经济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仍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和层次。
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庞大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按我国历史和习惯来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两种。所谓狭义农业,主要指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的栽培或种植事业。而广义农业,除上述诸作物的种植业外,还包括与我国农业长期结合,相辅相成的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因此,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既可以是从古到今对整个农业地理作综合性的研究,又可以是就农业地理某一门类或某一专业、要素作专门性的研究。前者可以称为综合性历史农业地理,或简称历史农业地理,后者可以称为专题性历史农业地理。
农业与工矿业等其他生产活动相比,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特别明显,地域性特强。因此,除了对世界(或全国)历史农业地理作总体研究之外,还应根据不同的角度,研究各个地区的历史农业地理。就古为今用这一目的来说,地区历史农业地理甚至比全国历史农业地理占有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地位。这里我们且不说我国海南省和黑龙江省的农业类型和作物种类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东部长江下游的农业景观与西部青藏高原上的农业景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以相邻地区而言,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以南的汉中谷地,由于气候的明显不一,两地的农业面貌,自古以来即大相径庭;还有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平原和江南丘陵,由于地貌和水资源状况的不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开发程度在历史时期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只有对历史农业地理的这种区域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不至于使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在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失去直接指导作用。
说到区域历史农业地理,笔者还想强调两点:第一,区域历史农业地理不等于地区农业史。地区农业史可以解释成世界和一个国家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是世界和一个国家农业历史的组成;而区域历史农业地理则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农业生产诸要素在历史时期的空间演化规律。前者偏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演进,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属性一面;后者偏重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演化,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一面。第二,历史农业地理区域的划分,不一定要按照自然和环境条件来分,也可以以行政区域来作为研究范围。就前者而言,自然可以充分展示特定自然环境下的农业景观及其演化,但就更便于为现实服务而言,后者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而社会方面的因素无疑起着主导的作用。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都是由管辖该区域的行政机构来统一组织和管理的。行政区划不仅是历史的存在,将来也必定长期存在下去。以行政区域作为研究范围,不仅可以有效地探讨社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布局中所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服务。
历史农业地理与现代农业地理的一个显著不同,是所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特别长。史念海先生认为,历史时期的断限,是上起新石器时期,下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2]历史农业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断限自然与之相同。如此,历史农业地理学的时间跨度长达近万年。一万年来,不仅农业生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也有着程度不同的改变。对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农业地理进行比较研究,固然重要,对某一时段的农业地理进行专门研究也必不可少。后者的研究成果是前者的研究基础,只有在对后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将不同时期的农业地理状况进行有效的比较。但两者又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前者的研究使历史农业地理在空间演化上的脉络更为清晰,后者的研究则使农业地理在时间交替中的结构状况更加细致。
除了以上研究之外,对于历史农业地理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必不可少。中国的农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和繁荣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丰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学科结构可以用下图来概括:

三 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都包含有各门学科所共同遵守的哲学方法和该学科所独有的具体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如前所述,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不但来自自然的方面,也来自社会的方面。进行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既要看到历史农业地理现象产生的所有因素,又要分析其主导方面;不仅要表现出它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其变化和规律;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定其普遍性,又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忽视其特殊性。
对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是必要的。历史农业地理是历史时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对所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比较性的评价,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能否认各因素有主次之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区域主次因素也有所不同。自然方面的因素对于农业地理的决定作用是很明显的。唯有如此,东部湿润地区与西北沙漠地带的农业结构才有迥然之别,平原地区与高山地带的农业特征才大相径庭。不过,就整个历史时期说来,农业地理在时间尺度上的演变,更主要的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土壤在《禹贡》中被称作涂泥,就土壤结构与物理性质来说,古今变化不是太大,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今非昔比,这里已不再是人人惧怕的烟瘴之地,涂泥也不再被看作是下下等土壤了。自六朝以后,这里就以鱼米之乡而著称全国,涂泥升为膏壤。与此同时,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新的作物品种的不断培育,沙漠地区出现了一片片绿洲,高亢之地也有了水稻的种植。更明显的则是长江以南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潜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全国的地位迅速上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当然,上面所说的是历史农业地理演化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地区不能一概而论。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是自然界的奴隶,农业生产只能集中在一些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到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加强,宋元时期,圩田、葑田、涂田、梯田的大规模出现,使一些昔日人们想都未想过要去开垦的荒凉地带也种上了庄稼。水稻的古今产地曾有较大的变化,历史上水稻种植的北界从未越过阴山——燕山山脉一线,但今天则已达到了三江平原。然而,在阴山——燕山山脉以南,影响水稻的分布主要是水量状况,在以北地区则主要受热量的制约。由于元明统治者的极力推广,棉花种植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今天著名的商品棉基地之一的苏皖淮北平原在明代棉花的种植并不是很多,而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则成为当时著名的棉花和棉制品产地,这与当时两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淮北平原灾害频繁,差役繁重,商品经济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自然不会利用全部土地来种植棉花;太湖流域则城镇繁荣,商品流通和交换非常频繁,当地赋税的繁重自然促使农民生产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棉花的种植也因而不断扩大。就是在同一太湖流域,棉花的遭遇也不相同,太湖东北部沿海地带棉花种植尤多,嘉定、太仓等地棉花种植面积几达农田的十分之九,但太湖东南湖州、嘉兴等地却棉花种植甚少,而以蚕桑业发达闻名于世,这自然是受两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的影响了。
影响农业地理的社会因素时时处于变化之中,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影响农业地理的自然环境在历史时期也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变化,也已为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所证明。研究历史农业地理,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自然都应给以充分的注意,但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对社会因素的变化往往注意较多,对自然条件的变化则考虑较少,甚至常常用现代的自然状况来说明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背景,当然也就很难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研究者在思想上还没有彻底接受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观点,另一方面与当前历史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外,还应加强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
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农业现象,这些现象保存至今的微乎其微,大都散见于史籍的记载之中,因而搜集和整理这些历史资料就成为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主要手段。
农业地理是近世才引进的概念,在我国历史时期并没有留下系统而又集中的农业地理方面的资料,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散见于经史子集、方志谱牒等各种史籍之中,这就要求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者既有认真的负责精神,又有坚强的毅力和耐心,在研究历史农业地理之前,必须尽可能地占有全部的资料,然后动用各种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过程。必须指出,这种看似简单、实则繁重的整理和分析史料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引用史料的真伪与否直接关系着结论的正确与否。由于古今的认识水平、注意重点的不同,史料的含义也有相当大的差别。众所周知,我国史籍中对于人口和田地的记载最为系统而详细,在世界上罕有其匹。但这些数字是否真正地反映了当时实际的人口数量和垦田情况,很难一概而论。至少宋代的人口数字是指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壮年男子数,即丁数,而非全部人口数;明清二代的大多数人口数和田地数仅仅是税额单位,而非实际人口数和垦田数,其数量状况与实际情况并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因此,研究当时的农业地理时,就不能再用这些数字来说明问题,而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加以解决。不知其错而加以误用尚可原宥,明知其错而强以为用则是缺乏最起码的科研道德了。
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历史农业地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成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农学都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者们不懂得地理学、经济学、农学等学科的一些规律和原理,也就无法解决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一切有关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农学的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掌握。
(原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