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可再生性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只要对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利用不超过它的自调节能力的阈值,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就具有可再生性。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护这种可再生性,必须采取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二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可修复性
由于缺乏合理利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知识、技术、政策、机制,现实中的一些失当的生态系统承载力利用方式,会削弱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然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可修复性,只要这种负面影响不超过它的可修复的阈值,这类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消除掉的。
为了及时纠正各种过度利用生态系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行为造成的偏差,必须尽快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可修复性可借助于生态库兹涅茨曲线来解释。该曲线的主要含义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演进的过程中,生态状况先趋于恶化,然后逐渐改善。
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由互竞互斥走向互补互适,类似于库兹涅茨考察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把描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的曲线称为生态库兹涅茨曲线(参见图2-2)。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越来越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过程,越来越依靠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过程,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的过程。
图2-2 生态库兹涅茨曲线
三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具有递增性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结构提升不断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过程。这是乐观派认为世界无极限的主要依据。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递增,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措施,包括挖掘和提升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技术措施、增加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建设措施,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涵盖技术进步、价格机制和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四 生态系统具有竞争和进化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和谐相处,不断进化,最为关键的是它具有三个机制。第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互连接的循环机制,该机制使生态系统能够生生不息。第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和谐机制,该机制使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以持续,即任何物种都不能占据垄断地位,其过于强大时,繁衍环境会趋于恶化;任何物种都不会轻易消失,其过于弱小时,繁衍环境会得到改善。第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机制,该机制使生态系统能朝着顶级群落的方向演替。这几个机制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所不同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这三种机制是内生的,而社会经济系统的这三种机制是外生的,它们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具体地说,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和谐机制,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循环机制,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向“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不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经济和生态具有相容性。通过发育市场体系构建竞争机制,促进技术、产品、企业和制度的优胜劣汰。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关注的是循环机制与和谐机制,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越来越重视竞争机制,相信所有问题都能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对和谐机制和循环机制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了。随着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发展差异的不断加大,和谐机制开始得到关注,逐步形成了讲求公平的政府分配、讲求责任的社会分配弥补讲求效率的市场分配之缺陷的分配体系。随着“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循环机制再次得到关注,并在循环方式上发生了五大变化:从企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企业间的循环;从产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产业间的循环;从社区内的循环提升为区域间的循环;从小尺度的循环提升为大尺度的循环;从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循环提升为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循环。经济流程从闭环到开环,再从开环到闭环,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建立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之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