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问题的缘起

民族志作者从未停止探索如何准确表达社会现实的步伐,从业余民族志到经典民族志,再到阐释民族志以及反思民族志,各个时代的民族志作者始终在求索如何全面真实地表述研究客体。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尽管在当今的人类学学术竞技场活跃着各种更新民族志知识生产方式的话语和尝试,在整体观原则的统合下以参与观察为基础的田野调查依然是民族志生产知识的重要途径。无论在国外抑或是国内,民族志始终在践行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知识生产方式。

然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在消解科学主义民族志的适用范围。更确切地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部分致力于研究网络社会文化现象的人类学者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网络技术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网络空间中个体的社会行为、通过互联网链接的人际关系场域的文化特征等方面无不需要人类学者投入智力去深入阐释,而在另一方面,人类学者却陷入了缺少方法论指导的困惑。之前能通过科学主义民族志来解决问题的方式适用有限,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不易把握的没有实在地理边界的虚拟空间,如何在虚拟空间中搜集真实可靠的资料并以何种方式表述研究客体都处于未知状态。虽然在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时,国内外的民族志作者都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民族志范式,如主体民族志、体性民族志、线索民族志、实践民族志、多点民族志、自我民族志、新现实主义民族志、心理动力学民族志等。但这些民族志范式却从未遭遇过网络技术创设的虚拟空间或没有专门针对网络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活影响。

在网络技术的倒逼下,虚拟民族志的概念终于在2000年前后被提出来。但虚拟民族志并不能有效解释微信新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社会文化变革。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微信技术的成熟和微信功能的齐全,人们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从某种程度上讲,微信技术已然生发出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因而有必要对微信及其文化做一个学理上的思考。本文提出“微信民族志”概念的初衷即在于此。微信民族志与虚拟民族志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简言之,微信民族志是对虚拟民族志的深化,是专门以微信技术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民族志新范式。本文在微信这一交往媒介的特征基础上,在对微信民族志的内涵、微信民族志的生产机制和价值定位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回应微信技术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