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理想的青岛大学
赵连章
什么是理想?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道: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基于这样的定义和解析,我理想中的好大学,应该是我对青岛大学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是对青岛大学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对青岛大学现状永不满足、对青岛大学的未来不懈追求,用范书记的话说“追求全面卓越”,才能实现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理想中的青岛大学。
我心中理想的青岛大学概括起来说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学生满意度高的大学、教师有职业尊严的大学和管理服务科学到位的大学。唯有成为这样的大学,经过中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学校党委提出的师生共同期待的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一 学生满意度高的大学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学生是否满意、满意度如何,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如何是考察一所大学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最重要维度之一。学生满意度如何,学生在校期间是应该有现实感觉的,毕业之后更应该有回味的嚼头。譬如说教风和学风,譬如说给学生提供服务的选择、效率和质量,再譬如说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体贴甚至严格要求等。尽管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看不见摸不着的或许学生更能感觉得到,更有深刻的体验和永恒的回忆。我们青岛大学招生录取的学生主体是山东高考前10%以内的,经过多年青岛大学培养,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是否匹配应该深入研究。学生毕业后心身肯定带有青岛大学的特质和味道,这种特质和味道应该是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进而对学校的声誉和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学校校友工作开展的难易,与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的感情和满意程度是高度相关的。所以说,对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全校上下必须高度重视,发自内心从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安排全面工作,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学院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呵护和培养,真诚有效率地呼应学生的合理的诉求,特别是核心诉求。之所以把学生满意度作为我理想大学的第一个方面,是因为就历史和当前来看,我们青岛大学确实有很多工作学生满意度不高甚至不满意。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念是最关键的。理念不是口头上的,应该是深入骨髓、有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保障的,体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上的。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诉求同青岛大学管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的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体现在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细节上,体现在学校办学重点和制度安排上。希望能引起学校、学院全体同人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中长期规划,把学校办成学生满意度更高与理想中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相匹配的大学。
二 教师有职业尊严的大学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落实好教师职责的前提是高校中的教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让教师有职业神圣感和尊严。在高等教育过于行政化和官本位的背景下,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不到位、缺位甚至是错位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显得刻不容缓,这也是实现理想的青岛大学、实现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不得不破解的难题。范书记在青岛大学第五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说得好: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词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我校要建成高水平大学,就必须尊重学术权力,建立和完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独立、相互制衡和相互支撑的运行机制,确保教授参与学术管理的权力落到实处”。换句话说,尊重学术,就是尊重教师,教师就有职业尊严。有职业尊严,就会激发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作为长期工作在高等教育一线的人员,对学校每次落实教师主体地位让教师有职业尊严的举措有很多的体味。有的时候,话说得漂亮,不能落地生根;有的时候,制度出现偏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时候,制度很好,落实的人不积极不努力,或思想抵触,达不到预期效果……高校本质上应该是学术组织,学术兴则学校兴,学术强则学校强。前提是我们的制度安排应当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受到足够的尊重,有尊严又有获得感,有发自内心的职业追求,激发出内生动力,教学科研成果就会成为必然的产物,同时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显著提高。我们要相信教师的胸怀、视野和境界,相信教授、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和水平。长期坚持不懈,才能稳定我们的人才队伍,才能给年轻教师以希望,才能给社会高水平人才以吸引力,形成我们师资队伍的良性发育,形成对理想中青岛大学的现实支撑。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待遇和经费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长期来看,对教师职业的真诚尊重和体现在管理细节上的关心、温暖,作用不言而喻。
三 管理服务科学到位的大学
高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毋庸置疑是师生。师生对理想大学的期待应该就是管理服务者的动力源泉。理想的好大学,应当形成管理服务科学、规范、高效,师生满意度高,管理服务者和接受者分工协作、各得其所的良性局面。范书记几次会议强调,学校的管理干部队伍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在理念、素质、能力和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的学校中层干部,对范书记的判断感同身受。范书记提出“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的理念,其中“管理以服务为本”对青岛大学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青岛大学的管理服务队伍可谓规模不少,扪心自问,能做到管理以服务为本的有多少?又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以服务为本?师生满意度几何?理想中的青岛大学应该是管理服务科学到位的大学,师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高的大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照实说,我们在理念、管理细节、服务水平上确实存在不够科学不够到位、师生体验和社会评价颇有微词的地方,说明我们离师生的诉求和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身在其中的中层干部,不是在否认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而是在反思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与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不相适应的地方,反思有哪些工作应当做好而没有做好,哪些工作应该做得更好。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回归学术和人才培养,提高师生满意度,激发师生内生动力,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教风和学风有口皆碑,管理和服务作为重要的引擎,师生对此充满了期待。
(赵连章,青岛大学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