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擎理想之灯,求索大学之道

范跃进

大学是什么?大学之道是什么?理想大学在何方?这向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醉心研究的问题。从宽泛意义上讲,我国古代的国子监、太学,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被誉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要使教育者树立大格局、大境界、大气象,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状态。从中外历史看,一代代思想家、教育家追求理想大学的神圣脚步从来不曾停止。教育家纽曼在1852年写了《大学的理想》一书,勾勒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大学,就是“智慧之府,世界之光,信仰的使者,新生文明之母”[1]。蔡元培先生在执掌北京大学时,提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2]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3],认为大学应当容纳各类人才和各种学术流派,大学应该承担发展知识和创新理论的重任,他所推崇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灵魂。

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科技革命等进程加快,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理想大学的含义更加宽泛,大学理想的建构更加多元,对大学之道的探索逐渐成为教育者和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新战略,引发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探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岛大学为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形成推动发展的广泛共识。2016 年6 月开始,学校政策研究室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了以“理想的好大学”为主题的征文和讨论活动。“理想的好大学”的讨论活动,一方面,是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的指引下,展开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对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不懈探索。半年多的时间,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气氛热烈。从专家学者到中层干部、从退休教授到一线教师,从杰出校友到在校学生,全都踊跃参与其中,他们的真知灼见通过微信传播、网站转载、校报发布等多种形式,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他们对教育内涵的探索、对大学理想的思考,常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示。从效果来看,“理想的好大学”这一讨论活动成为多种思想激荡、各方观点荟萃的交流平台,成为凝聚多方智慧,汇聚各方力量的思想阵地。

这本《大学理想》收录了参与讨论的多篇文章,共计30余万字。收录的文章,呈现了参与者们开阔的关注视野、深入的思维触角、浓重的个人情愫,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有的从大学理念入手,探索理想大学的办学宗旨;有的从大学文化入手,探讨大学文化的根本要义;有的从国际化的角度入手,探索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有的从学生成才切入,探索怎么构建理想的本科教学;有的基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索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连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作用;有的针对学校人才发展战略,为学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出谋划策;有的立足一个学院的发展,探讨营造和构建活力学院的思路;有的则根据自身的求学经历,思考怎么才能成为一名理想的好老师;有的是对某个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则是对某个教学活动方案的反思推敲等。尽管文章切入点和落脚点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探索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勇气和担当。

理想是现实的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凝结着作者的思考与智慧,很多文章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指导,对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有见地、有深度的建议。应该说,每篇文章笔者都看了,而且有些文章看得很仔细,也深受启发,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心系大学发展的良苦用心。张嗣瀛、谢立信、葛均波三位院士,虽学术活动繁忙,仍欣然为大学的发展献策献计,充分展现了学术大家的家国情怀。有的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为师之道:执着一种精神,坚守一种情怀,守望一方天地,着实令人感动。还有一些校友写的文章,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母校的惦念和热爱,充满着对母校的牵挂和关注,令笔者激动不已。我把一些好文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或直接转发给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期引起大家在工作环节中的高度重视。这次我们将优秀文章编辑成册,以飨读者,也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大学发展,关注一流大学建设,以每个人的努力参与,共筑中国高等教育梦。

一个大学的成长是有生命周期的。英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说:“大学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文化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4]一所大学的诞生、成长乃至成熟需要历经风雨、屡度沧桑,更需要强大的信念来坚守,需要每位老师、每位学生、每位校友以及整个学校,孜孜不倦地投入对理想大学的执着追求,实现个人在探求中升华,学校在发展中进步,人类在创新中前行。

理想的好大学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它不是一种静态,它始终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学者,潜心创造,教书育人;学生,勤于学习,成人成才;学校,立德树人,高瞻远瞩。用知识润泽生命,用生命激发活力,用活力成就长度,这就是理想好大学的担当,也是理想好大学的荣光。每个人忠诚地为它付出时间、努力和一切,理想的好大学一定能够建成。

伟大的理想一方面需要我们去建立,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在不断追求理想的征程中奋力前行……

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了大学新的使命,也为青岛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青岛大学,行走在理想的大道上。

(范跃进,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2].田正平:《中国教育通史·中华民国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3].田正平:《中国教育通史·中华民国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4].埃里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