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代《红楼梦》戏曲
自1792年仲振奎的传奇《葬花》一出,拉开了清代《红楼梦》戏曲改编的序幕始,据学者统计,约有20部《红楼梦》传奇、杂剧诞生,其中存本13部,存目7部。清代《红楼梦》戏曲改编的最突出特点是多以全本戏为主,文人通观小说《红楼梦》,甚至合续书《后红楼梦》中内容为一体,从中择取情节,编织结构,按谱填词,以期歌唱于氍氈,代表作为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也有文人不甘遗漏章节,循《红楼梦》轨迹,亦步亦趋,改编成长篇大部的传奇作品,如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一些文人则选择一个视角,集结相关情节,结撰成新的曲章,如《十二钗传奇》《三钗梦北曲》等。这些作品中对后世《红楼梦》改编影响最大的是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曲艺滩簧《红楼梦》即以此部传奇为蓝本改编。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有以《红楼梦》为题材创作的《红楼梦》戏曲九部,其中存有剧本的有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万荣恩《潇湘怨传奇》、吴镐《红楼梦散套》、石韫玉《红楼梦传奇》、朱凤森《红楼梦传奇》、许鸿磐《三钗梦北曲》、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周宜《红楼佳话》、张琦《鸳鸯剑传奇》,剧本佚失的有林奕构《画蔷》、佚名《扫红》《乞梅》、严保庸《红楼新曲》。[2]其他如杨恩寿《姽婳封》、封吉士《红楼梦南曲》等并不是以《红楼梦》为题材,所以不在讨论之列。胡文彬《红楼梦叙录》补录了吴兰征《绛蘅秋》、褚龙祥《红楼梦传奇》、刘熙堂《游仙梦》、徐延瑞《鸳鸯剑》、谭光祜《风月宝鉴》等。
一 传奇
(一)刘熙堂《游仙梦》,清嘉庆刻本,一卷,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原为郑振铎藏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版心镌“敦美堂”。胡文彬编著《红楼梦叙录》载“刘熙堂撰,未见”[3]。全剧12出,分别为:叙因、报梅、家宴、计寝、入梦、谱曲、披册、试婚、谴诱、失津、羞衣、侍配。该剧以《红楼梦》第五回、第六回的相关内容为基础,铺衍开来,根据剧情需要,运用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等改编技巧,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及前后情节,编为传奇。吴晓铃肯定了其改编技巧:“在新发现的3种《红楼梦》戏曲之中,《游仙梦》并不是写得最好的,然而它的改编技巧则不无供人借鉴之处。”[4]该传奇细节处与小说不尽相同,增加了值日功曹、风月使者、乳娘、龙神等人物,添加了将袭人正式许配给宝玉做妾等情节。
(二)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分上下两卷56出,嘉庆四年(1799)绿云红雨山房刊本。全剧合《红楼梦》与《后红楼梦》的情节为一体,其中《后红楼梦》的情节略占多数,如上卷中“别兄” “海阵”亦为《后红楼梦》中情节。上卷有:原情、前梦、别兄、聚美、合锁、私计、葬花、海阵、禅戏、释怨、扇笑、索优、谗构、听雨、补裘、试情、花寿、搜园、诔花、失玉、设谋、焚帕、鹃啼、远嫁、哭园、通仙、归葬、后梦、护玉、礼佛、逃禅、遣袭共32出;下卷有:补恨、还魂、拯玉、谈恨、单思、煮雪、赠金、寄泪、坐月、海战、见兄、哭梦、花悔、示因、尝恨、说梦、劝婚、礼迎、顗宁、剖情、解仇、仙合、玉圆、堪梦共24出。
(三)万荣恩《潇湘怨传奇》(一名《红楼梦传奇》)共四卷36出,是万氏《醒石缘》传奇之一种,另一种为《怡红乐》,以《后红楼梦》故事为题材,故不论及。四卷前有引子“情旨”,包括卷一:种情、庭聚、荐宾、探亲、神游、梦姻、奇缘、警曲;卷二:归省、埋香、盟心、结社、祭祠、试玉、拾囊、检园、屈夭、撰诔;卷三:琴梦、巧逗、秘议、傻露、兰摧、诧卺、泪奠、惊幽;卷四:余情、籍府、感痴、幻悟、醒玉、别试、却尘、骇报、舟遇、情缘。姚爕给予该传奇曲词很高评价:“玉卿字心青(青心)居士,所填《红楼梦》曲曰《醒石缘》……词亦不亚于两家(仲振奎、荆石山民)。”[5]
(四)吴兰征《绛蘅秋》,嘉庆刻本抚秋楼藏板,傅惜华藏。扉页正面题“绛蘅秋新安吴香倩填词”,背面题“抚秋楼藏板”。卷首许兆桂、万荣恩、俞用济序。从其目录看,吴兰征计划写48出,上卷24出:情原、望姻、护玉、哭祠、珠联、幻现、巧缘、设局、省亲、娇箴、悲谶、词警、醉侠、湿帕、魔魇、埋香、情妒、金尽、秋社、村游、兰音、醋屈、呆调、钗淑;下卷24出:试玉、慰颦、情冷、花诔、悮狼、塾警、梦痴、演恒、林殉、寄吟、玩珠、失玉、仆投、钗归、珠沉、瑛吊、藉府、祈天、蘅度、湘怜、余悲、缘悟、府庆、天圆。但吴兰征只完成26出,便病逝了。其丈夫俞用济在《绛蘅秋》序文中说:“余不忍是编之断凫续鹤,意欲照其目以成之,仅得‘珠沉’‘瑛吊’数折,哽咽不能成字,遂搁笔,将以俟他日之卒成焉。”[6]因此,“瑛吊”之后的8出并未撰写,后又佚失了“魔魇”“村游”“钗淑”“慰颦”“情冷”“悮狼”“塾警”“梦痴”“玩珠”“失玉”“仆投”“钗归”12出,目前仅存28出。
(五)朱凤森《十二钗传奇》,有嘉庆间刊本,共20出:先声入梦缘香、省亲、夜课、葬花、撕扇、结社、折梅、眠茵、品艳、殒雯、诔花、抚琴、钗配、断梦、远嫁、哭黛、出梦、余韵。该剧收入其《韫山六种曲》。
(六)石韫玉《红楼梦》共有梦游、游园、省亲、葬花、折梅、庭训、婢间、定姻、黛殇、幻圆10出。嘉庆二十四年(1819)吴云的序云:“花韵庵主人衍为传奇,淘汰淫哇,雅俗共赏,幻圆一出,挽情澜而归诸性海,可云顶上圆光,而主人之深于禅理于斯可见矣。”[7]
(七)陈钟麟《红楼梦传奇》,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粤东省城西湖街汗青斋刊本,共八卷80出。卷一:仙引、渭阳、情觑、枉判、妒月、游仙、试幻、娇眠、金缘、闹学;卷二:医花、宝鉴、梦警、野合、恩宣、园题、试灯、迎銮、送驾、灯谜;卷三:乔劝、尘影、镜笑、清波、藏发、续庄、园聚、读曲、侠赠、帕缘;卷四:魔病、饯春、赠巾、负荆、戏浴、画蔷、严挞、题帕、尝羹、绣鸳;卷五:初社、园诨、品茶、理妆、悲秋、剪发、诗痴、集艳、扫雪、补裘;卷六:锄园、梦甄、鹃啼、眠芍、解裙、寿红、私祭、醋骗、吞金、闺试;卷七:风筝、情隐、园抄、品笛、换衫、入道、惊秋、心梦、枯棋、离魂;卷八:花妖、焚稿、梦别、哭湘、鸳殉、尘劫、辞亲、寄孥、幻圆。文人对该部传奇的评价毁多于誉,但陈钟麟的改编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将“镜笑”“理装”“尝羹”“诗痴”“集艳”“解裙”“私祭”等写红楼女儿的精彩片段编入戏曲,为后人改编《红楼梦》中最富有诗意的场景提供了经验。
(八)周宜《红楼佳话》,共6出:会艳、情谑、题帕、祭花、艳逝、哭艳。
(九)褚龙祥《红楼梦传奇》,稿本,三册(上中下),天津图书馆藏。胡文彬《红楼梦叙录》著录。全剧24出,目录中每出小标题后标出了与小说对应的章回标目。上册8出:赚呆(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咤妒(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忌”)、泼醋(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摘奸(“第五十五回欺幼主刁奴蓄险心”)、闹府(第六十八回“酸凤姐大闹宁国府”)、搜园(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痴梦(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查剿(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中册8出:嘲黛(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葬花(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辨惑(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遭谗(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诱(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醉眠(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焚稿(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娶钗(第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下册8出:怜香(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内附宝玉嗜胭脂也)、誓节(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渥被(第五十一回“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补裘(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小忿(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叱燕”)、私邀(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驱淫(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问恙(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二 杂剧
(一)孔昭虔《葬花》作于嘉庆元年(1796),载其《镜虹吟室剩稿》,取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以“黛玉葬花”抒发情愁为主,具有诗剧的特点。
(二)许鸿磐《三钗梦北曲》以黛玉、晴雯、宝钗之悲剧为核心的一部杂剧,共勘梦、悼梦、断梦、醒梦4折。作者自序云:“余谓读《红楼梦》以为悲且恨者,莫如晴雯之逐、黛玉之死、宝钗之寡,乃别出机轴,以三人为经,以宝玉为纬,仿元人百种曲,为北调四折,曰勘梦、曰悼梦、曰断梦、曰醒梦,因谓之《三钗梦》。”[8]
(三)吴镐《红楼梦散套》共16折,有归省、葬花、警曲、拟题、听秋、剑会、联句、痴诔、颦诞、寄情、走魔、禅订、焚稿、冥升、诉愁、觉梦。该剧是清代戏曲作品中评价最高的一部,从选材到曲调,都获得了赞美之词,如:“其实此书中亦究惟此十余事言之有味耳。其曲情亦凄婉动人,非深于四梦者不能也。”姚燮评道:“择其新颖者,如葬花、警曲之类,填词十六折,每折后附工尺谱,以便搬演家上口也。情词幽艳,在仲制伯仲间。”(《读红楼梦纲领》)吴克岐《忏玉楼丛书提要》:“是编案头场上兼而有之,乃有以阕数太少惜之者,真门外汉也。”
(四)徐延瑞《鸳鸯剑》,道光间布鼓轩稿本,2册,原为郑振铎先生收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者署名“梦道人”。胡文彬《红楼梦叙录》录“徐延瑞撰,未见”。有学者考证,徐延瑞名子冀,延瑞、绣山是其字。吴晓铃先生《红楼梦戏曲补说》最早介绍了该剧剧情。全剧16出:郊缔、春园、巧遇、剑聘、亭宴、打薛、剑劫、离魂、花战、坛祭、归魂、炼丹、天台、赠丹、返魂、凤骞。前7出本于《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细节处有改动,如尤三姐是应薛宝钗、林黛玉等人之邀游园时,与柳湘莲偶遇而一见钟情;尤、柳二人的媒人是宝玉而非贾琏等。此外,柳湘莲及尤三姐的出身都与小说不尽相同。后11回为作者独创,写尤、柳原为花城玉女和太虚幻境丹室金童。尤三姐死后,五通神闻其美貌,欲夺其魂,为大观园众花神战退,尤三姐魂魄归铁槛庵。柳湘莲遇刘晨、阮肇二仙,得警幻仙姑所赠丹药,赶往铁槛庵让尤三姐服下而返魂复生,二人双双于白日飞升仙境。这一结局如同吴晓铃先生所评:“它既没有能够发挥曹雪芹原著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无法和《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及民间传说里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深刻意义相比。尾大不掉,赘笔自然也成了败笔。”[9]该剧全用北曲,因此归入杂剧类。
三 剧本佚失的传奇、杂剧
(一)谭光祜《红楼梦曲》,吴云为石韫玉《红楼梦》所作序文中记载:“往在京师,谭七子受偶成数曲,弦索登场,经一冬烘先生呵禁而罢。”谭光祜,字子受,一字铁箫,江西南丰人。由此可知,有谭光祜《红楼梦曲》一剧,但剧本佚失。
(二)谭光祜《风月宝鉴》,戴不凡藏有谭光祜回复友人的信,由此信可知,谭光祜曾撰《风月宝鉴》一剧,剧本佚失。有学者认为一粟所录的《红楼梦曲》与胡文彬所录的《风月宝鉴》属同一部剧,但资料还欠确凿,这里暂且以两部剧看待。[10]
(三)严保庸《红楼梦新曲》,从梁章钜《楹联续话》(卷四)知,该剧作于道光三年至四年(1823—1824),记载中透露,“余(严保庸)所制红楼杂剧中有《巾缘》一折,叙花袭人嫁蒋玉菡事”。[11]
(四)林亦构《画蔷》,载于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四》 “杂剧”条。[12]
(五)胡孟路《扫红》《乞梅》,载于《增辑六也曲谱》元集,有曲谱。周明泰《读曲类稿》卷十七云:“《红楼梦》,清仲云涧撰,《增辑六也曲谱》收入《扫红》 《乞梅》二出。”从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目录看,并无《扫红》《乞梅》二出,因此,此说有误。一粟《红楼梦书录》说:“此二出实不详其本。”[13]但据1936年3月18日《吴梅日记》说这两出昆曲折子戏是清咸丰年间昆班艺人胡孟路“俗创”[14]。
(六)张琦《鸳鸯剑传奇》二卷,见“任讷《曲海扬波》卷三引吴德旋《初月楼集》。”[15]
四 地方戏
(一)广东大戏(粤剧)
广东大戏又称大戏,后称粤剧。粤剧《红楼梦》三部,《中国俗文学目录总稿》收录有剧本,《俗文学丛刊》收录有剧本[16]。
1.《黛玉葬花》(四卷)题名虽为“黛玉葬花”,但“葬花”只是第二卷的内容。全剧叙宝黛情投意合,贾母却下聘薛家,黛玉闻讯后病卧潇湘馆,宝玉在怡红院嗟叹哀怨,无计可施。黛玉病后伤情,将自身比作园中落英,扫花葬花,宝玉看到,二人共同葬花。王熙凤定下调包计,宝玉被诓与宝钗拜堂成亲,黛玉闻知,愤而焚烧葬花诗稿,命丧潇湘馆。宝玉赴潇湘馆哭灵,终于魂游离恨天,与黛玉相会。广州以文堂机器版印行,卷端题、版心题:黛玉葬花首卷宝玉怨婚;黛玉葬花二卷宝黛埋花;黛玉葬花三卷贾宝玉哭灵;黛玉葬花四卷离恨天诉苦。
2.《黛玉还魂》非取材于《红楼梦》,叙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成亲,一病而亡,其魂灵欲归返离恨天,途中逢南极仙翁(月老),怜其空为宝玉还泪,遂赐黛玉还魂草返阳,并为其修改了姻缘簿,另传柬帖于贾母,宝玉与贾母喜见黛玉复活,又因月老于贴中指示,使宝黛共偕连理。贾母遂允其婚事。广州市以文堂板印行,不分卷。卷端题:黛玉还魂;版心题:黛玉还魂(上、下)。
3.《晴雯补裘》(四卷)情节与《红楼梦》小说有异。叙晴雯心灵手巧缝补好孔雀裘,袭人忌妒,至贾母处诽谤,说晴雯勾引宝玉,贾母将晴雯逐回其兄嫂家,宝玉偷偷去探望,回来大病一场,贾母心疼孙儿,又把晴雯请了回来。广州市以文堂机器版印行,卷端题、版心题:晴雯补裘(四卷)。
(二)桂戏(桂剧)
桂戏又称桂班戏,后称桂剧,光绪二十二年,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四十出,又名《棋亭杂剧》《棋亭新曲》,曾由桂林三经堂(一说广文堂)刻印社刻印成本,这是最早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全本已经佚失,目前只知四十个剧目中的二十九个,其中《红楼梦》故事有《晴雯补裘》《芙蓉诔》《看花泪》《绛珠归天》《宝玉哭灵》《中乡魁》六部。1956年在广西桂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的挖掘整理下,由黄淑良主持,请林秀甫等老艺人据以往演出进行口授,录下了其中的十八部剧本。1982年,又由杨荫亭负责,以黄淑良的编订本为基础,重新校编、出版,题名《看棋亭杂剧》,包括十六个剧本(另两部已经佚失)[17]。其中《红楼梦》只存四出:《晴雯补裘》《芙蓉诔》《绛珠归天》《中乡魁》,具体剧情如下:
1.《晴雯补裘》写晴雯命运飘零又堕情网的悲苦心情,病补孔雀裘一场,写出了晴雯的勇与傲:“可怜我负韶华气高心短,可怜我如飞絮傍水和烟,可怜我十五载春愁秋怨。可怜我一夜里骨碎心寒。”她抱病补裘后,以旧衣自喻,预感到悲剧的命运:“怕的是人如旧衣要长眠。”
2.《芙蓉诔》由晴雯被逐写起,在逐雯、探雯后,将小丫头所诌:“晴雯至天上做芙蓉花神去了”,处理为明场,由警幻仙子接迎晴雯,召其归位,执掌芙蓉。最后一场是宝玉祭雯。剧中表现了晴雯的刚烈性格,当王夫人搜园时,晴雯据理力争:“对苍天我跪下泪流满面,我晴雯哪一事对不住天?问太太何事今朝被遣?说明了纵死也瞑目黄泉。”王夫人执意逐雯,晴雯刚强地说:“晴雯并不求留。只要情真罪确,此番出去,死也无怨。”
3.《绛珠归天》写黛玉闻听宝玉娶宝钗之事,迷性、吐血,不久夭亡的故事,该剧中有两处独创,一处是贾母请太医为黛玉诊病,太医说是郁气伤肝,建议“不妨预备冲一冲喜罢”。贾母未表态,而是以有事为由匆匆离开。此处对贾母的描写,从侧面写出贾母复杂的心理。另一处是剧末,黛玉魂灵被仙女接引归位潇湘妃子,“林黛玉冠带出帐。喜笑着与仙女见礼。随仙女下”。此处改动反映出作者对黛玉悲剧的同情,让其死后“喜笑”着归入仙位。
4.《中乡魁》写宝玉与贾兰赴秋闱,一去不回,后贾政于毗陵驿遇见一身僧服的宝玉,宝玉向他三叩首辞行,贾政豁然明白,宝玉原是来历不凡,如今是出家为僧了,心知思念枉然,于是与仆人乘船回去。剧中将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拍发电报添加到剧中,如贾府拍电报告知贾政宝玉失踪之事,还有电差送电报的情节。
(三)湘剧
《潇湘馆》,据周贻白回忆,该剧中有“宝玉哭灵”的情节,名角周文湘曾扮演贾宝玉。[18]惜剧本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