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业变革下的大书城
“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书店”是书的载体,是城市的文化客厅和精神家园。书店之美在于它承载的不仅是商业,更有文明、信仰。好的书店就像是一泓清泉,在经年累月中,默默地充实着城市的血脉,丰盈着人们的内心。
大书城,图书大楼之谓也,它是以书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建筑。如今,走在城市宽敞的大道上,或许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座座大书城已经成为城市里一道道靓丽而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驻足、逗留,徜徉其间。实际上,大书城已经成为人们都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快速方便一站式的购书和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它考虑到了人们追求舒适性、文化性、体验性的多元需求,逐步构筑起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家园。
一 大书城建设方兴未艾
2002年以来,大书城在全国迅速涌现,截至2015年,全国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书城已有115家以上。[1]相比2002年以前不到20家,已经有了数量与质量的飞跃。[2]十几年间,大书城的发展忽如一夜春风,令人惊异。毋庸置疑,尽管目前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书城已过百家,几乎每个区域市场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大书城,但兴建大书城的高潮远远还未结束。如今,大书城俨然成为各地文化地标,引领着书业市场风向,到书城看书及休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大书城,一道美丽的风景
1.认识大书城
什么是“大书城”?书城是书店的一种发展形态,说“大书城”,自然突出在一个“大”字上。它一般是指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常年经营出版物品种在10万种以上,能满足读者一站式购书需求的书店。
2.大书城的特征
大书城是一种出版物销售复合型业态,是集教育、图书、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消费场所。我国的大书城一般以文化需求及城市发展需要为导向,多处在商业繁华地带,客流量大,目前比较强调电子化、网络化,有从独立大卖场向连锁化拓展的态势,是当前国内比较成熟且占据主导地位的出版物零售业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规模大,品种全。大型书城的经营面积往往超过5000平方米,经营出版物在10万种以上,品种丰富,新书上架快,复本量大,如营业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的深圳书城中心城,出版物经营面积近2万平方米,常年陈列1000余家国内外出版机构的30多万种中外出版物。
(2)环境好,管理优。大书城一般地处繁华的市区商业中心,但相比其他商场而言,大书城往往带有浓郁、鲜明的文化氛围,环境更为舒适、雅致。如深圳书城中心城既是一座生态建筑,又是一个书香流淌的文化空间。其从屋顶到二层、一层分别有绿化生态广场、玻璃采光带、观景平台、供游客漫步的回廊,东西两边是“诗”“书”“礼”“乐”四个绿色文化主题公园,体现着规划设计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独具匠心,营造着清新的文化艺术氛围。
(3)活动丰富,经营多元化。从功能上看,大书城不仅卖书,还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大书城以书店为核心,高度重视阅读体验,注重挑选其他共营项目和品牌,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为读者打造一个融阅读、娱乐、休闲、创意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4)投资多元,主体突出。各地新华书店及新华集团是建造和运营大书城的中坚力量。最初大书城均是国有的,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资本进入图书发行业以及民营书店规模扩张等,出现了民营大书城,后来也有一些大书城由新华书店和其他国有资本或民营共同投资建设。但总体而言,新华系独资的大书城仍然占据最大比例。
3.大书城的分布
从1994年全国首家现代图书城,号称“永不落幕的书市”——广州购书中心建成,到1996年深圳书城(现为深圳书城罗湖城)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掀起了全国书城建设热潮。20多年来,中国现代大书城的数量和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我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不少中心城市建成了自己的大书城。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年8月发布的统计,当时全国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书城有115家,基本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地区(详细情况如图1—1、图1—2所示,具体名录见表1—1)。
图1—1 全国大书城分布
图1—2 全国各省域/直辖市大书城数量
从图1—1、图1—2来看,在布局上,我国大书城分布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仅广东、江苏两省就分别有13家;二是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可见,作为直接为市民群众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国的大书城数量虽多,却并未在全国进行合理布局,地域分布不均衡,服务群众的能力也不均衡。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等影响,目前大书城往往受限于行政区划这道坚固的城防,处在一个相互独立的市场环境中,地域垄断效应明显。
(二)迈入“文化综合体”时代的大书城
近年来,我国大书城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借鉴成熟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不断引进新文化生活理念,打造新消费模式。大书城纷纷向一站式的文化综合体转型升级。
1.大书城经营模式探索
大书城模式之所以发展蓬勃,方兴未艾,深受市民和所处城市的认可,2015年5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深圳首届中国大书城精英荟上扼要总结为三点原因。
一是书城能够切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书城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物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能够为城市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文化氛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比如深圳书城的出现,就让这座经济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拥有了文化的栖息地。
二是顺应了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书城作为知识传播、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的场所,以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社会大众、实现人民的文化权利和培养广大群众的文化情趣为己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零门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三是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书城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出版物卖场,而是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大书城都在积极探索以书城为阵地,以活动为主导,倡导阅读,引导阅读,彰显书城传承、传播社会文化的基本职责。书城所打造的新型文化商业模式,释放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为传统书店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书城的出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书业零售市场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以前独立零散的小门店所不能实现的书业梦想。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内部,书城的发展面临着建设资金投入大、营商管理成本高、发行网点建设滞后等难题;在外部,出版物既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能算易耗品,出版物的销量更无法与书城经营面积同步增长。而现在,我们不仅要面对国民阅读量尚有待提高的问题,还要面对网络书店价格战和数字出版及新阅读方式普及所带来的挑战,实体书店出版物销售可以提供的盈利非常有限。事实上,全国诸多书城真正依靠出版物零售盈利的并不多,除非依靠教材、享受税收返还等文化政策保护。综观全国经营得游刃有余的大型书城,其经营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
(1)多业态组合。书城在内部经营项目上,以出版物经营为主业进行多业态组合,增强了书城的盈利能力。这种模式被解释为,书城引入与出版物销售有共同客户群的文化品牌和配套项目,从而可以依靠物业经营来获得一部分收益。多业态组合的经营模式,使书城不仅成为一个内容多元、体验丰富的文化平台,还有效地增强了书城的盈利能力。
(2)轻重资产拓展并举。不同于以往书城建设以重资产拓展模式占绝对主导的情况,近年来,在书城的布局拓展上,书城的建设运营主体往往选择异地轻资产、本地及黄金地段重型化的战略。鉴于书城天然具有融合各类客群、聚集导流的属性,因此受到商业地产的青睐。几乎所有的商圈、购物中心都希望拥有一家规模较大,且有一定品位的书店来帮助整个商圈、购物中心聚集人气,增强文化氛围。免租、送装修、销售提成比例极低的租约模式,很好地控制每个单店的经营风险,为书城的快速拓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连锁化经营。在出版物销售领域,规模化、连锁化经营,不仅能为书城赢得优惠的结算价格和结算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还能从内部管理上向集约化过渡,从而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连锁化经营在书籍导向、店面陈设、灯光布置、品牌标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统一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书城的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增强了客户群体的体验感和黏性,更有利于整合内外部资源。
事实上,全国大书城体现的基本上是一种复合式经营模式。书城除了拥有书店这一核心主力店、足够的体验空间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外,它还集合了各种与其气质相符的文创产品、手作品牌、餐饮品牌等,凭借复合经营业态做大客流量,带旺人气,赢得较好的盈利空间。具有较好生存发展状态的书城,已经用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复合经营才是大书城发展最具优势的模式选择。
2.开启“综合体”时代的大书城
大书城的不断涌现,伴随着电商对出版物线下销售渠道的侵蚀,以及新媒体阅读对读者阅读方式的丰富,读者购书渠道越来越多样,读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传统的以买书卖书为主导,缺乏创新和活力、欠缺特色和观照读者内心需求的一部分大书城受到极大的生存挑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2013年11月30日,开业近10年的深圳购书中心即将关门停业,而同一时段,深圳书城中心城(简称中心书城)“温馨阅读夜”的狂欢热潮吸引了5000多人彻夜不眠。这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引发深圳媒体热议,也引发了业界对于书城模式的思考。
人们发现,不仅仅是中心书城,深圳书城品牌下的深圳书城罗湖城(简称罗湖书城)和深圳书城南山城(简称南山书城)也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这里不仅是看书、选书、购书的首选之地,更是深圳市民参与文化生活、假日休闲出行的一大选择。深圳书城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是最受市民喜爱的公共文化场所。深圳书城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这里出发,大书城迈进了文化综合体的新时代。
简单来说,所谓“书城文化综合体”可以理解为依托书城构建的融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为一体的复合式、体验式、一站式文化休闲生活中心。从外部形态看,“书城文化综合体”可以自成一体,也可以与周边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艺术场馆互为依托,进行街区群落式发展。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亲切地称之为“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万象城”,蕴含着把深圳书城打造成“一站式、综合性”城市文化休闲空间的肯定和赞赏。所谓“一站式”,就是在书城里可以待一整天,满足文化休闲生活需要;所谓“综合性”,就是这里从书开始,并不以书结束,人们到这里不光读书购书,还可参加活动、比赛、休闲、娱乐,内容更丰富。读者到书城来,不仅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休闲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意激荡、思想碰撞,产生更高层次的快乐。“书城,是服务人民的书城,是零门槛的,穷人哪怕是流浪者,都可以把书城当成自己的家。”[3]
书城文化综合体,不仅是深圳书城提出的一个愿景,也是大书城在新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让书城转变成文化综合体,是要重新审视甚至将原有的业态推翻重来,打造复合型、多样化的新型业态发展格局,构建多层次的文化生态圈。可以说,“文化综合体”是以“深圳书城”为代表的书城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和追求,承载了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最新的书城mall产业发展经验。
然而,不管书城如何转型,如何变化,图书主业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书城要转型,必须坚守书业,但又不局限于书业。
就书城模式来讲,我们想形成三个重要的层次,第一,坚守书业,这是书城的核心和根本;第二,坚守中的变化,围绕书业发展紧密相关层,比如创意产品、艺术院线、教育培训等;第三,打造书业的配套延展层,包括休闲餐饮等。[4]
对于大书城的经营者来说,坚守图书主业,即是坚守书城的根基,书的角色从直接创造收益转变为集聚人气、提升品位,最后才是创造收益,更重要的是因为书的烛照,在另一个层面大大提升书城平台的物业价值。书城得以在“变化中的坚守”和“坚守中的变化”基础上,积极探索“阅读+”“书城+”模式,拓展利润空间,成功打造一站式、复合型、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多的书城,除设置实体书店主力项目、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外,还搭建咖啡馆、电影院等丰富的消费设施,引入展览、动漫等文化创意元素,专注于打造文化功能齐全的多元空间,既能够满足顾客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多维需求,又能使其在文化氛围中愉快度过一段消费时光。特别是近几年,一些书城围绕打造文化消费综合体进行了大量实践,比如改造升级、多元化经营、营销创新等。即使是连锁化的大书城,也纷纷在其开发运营、改建提升上融入更多的现代文化理念和差异化的文化元素,走多样化的发展之路。这些实践既有助于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呈现,也丰富了文化综合体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超越无处不在,发展永不止步。可以预见,未来大书城将会更加时尚,更加温情,更加科技化,更加充满人文气息,也将具有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质和地域元素。大书城的经营者要想推动大书城的良性发展,务必使其功能更齐全,业态更丰富,环境更温馨,服务更到位,活动更精彩,体验更宜人,让书城成为能满足顾客多元消费体验的文化聚集之地、精神栖息之所。
二 大书城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大书城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书业变革的阵痛中一步步走来,历经艰辛而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以后,书店一直在悄悄换代,经历了从最初的封闭柜台式销售到开架销售、大型书城、特色书店与大型书城并举等阶段。中国大书城的出现及蓬勃发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政府大力支持、市场需求催生的产物。大书城的产生既有着书店发展演化的必然趋势,也有着加速其出现的外部动因。
从大环境看,大书城的出现和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结果。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又引爆城市化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让人类摆脱了上万年来对畜力、体力的依赖,从根本上将人们从长期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使得劳动力有剩余,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保证了可以进行读书活动的时间。另一方面,从客观物质条件来说,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象征,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单一功能的区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方便快捷和效率的追求,因此城市的集聚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的部分功能逐渐向集约化、复合化发展,开始出现建筑综合体和办公综合体等部分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城市形态,这些都是大书城产生的动力。
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且促进了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财富,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参与文化教育、交际休闲等活动。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巨大进步,图书的印刷、知识的传播与分享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知识变得“民主化”,很多人开始有受教育的需求和能力。而在国家和全社会层面,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书、阅读在提升公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广全民阅读等促学活动。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大书城的繁荣发展。
(一)起于“变革”的大书城
全国大书城的建设运营以新华系为主体,因此它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与新华书店的改革和转型息息相关、一脉相承。1978年8月,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了一幅《用望远镜在书店选书》的漫画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石激起千重浪,开架售书成为新华书店首要的改革举措全面推开,至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绝大多数新华书店已实行开架售书。[5]自此,顺应时代改革大潮,新华书店的改革以开架售书为开端,渐次推开。特别是随着图书发行改革中“三多一少”“三放一联”的推行,出版社自办发行、民营书店的兴起,新华书店遭遇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各地新华书店加大改革拓新力度,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商业日渐繁荣,城市建设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商业建筑和商业步行街开始出现一些简单功能的复合,城市综合体开始出现。彼时,整个出版业空前繁荣,年出书品种超过十万,而由于一般书店的面积只有两三百平方米,不少出版社出版的书没法在书店陈列。那时大家想,要是有大书店多好,就几乎能让三年左右的图书品种都一一陈列,和读者见面。伴随百货商场、商业综合体的不断崛起,人们对图书大卖场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
1992—1994年,京、沪等一些城市由于城市改造,新华书店遭遇拆迁危机,贵阳更是由此导致与有关部门“对簿公堂”。连续两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制止新华书店拆迁风。[6]1994年11月,营业面积1万多平方米,经营图书近10万种的全国首座现代化大书城——广州购书中心落成开业,这是1991年全国书市在广州举办后,应广大市民要求,经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亲自过问,建立的“永不落幕的书市”。1995年7月,北方图书城在沈阳开业。这一南北呼应,进入了新华大书城风起云涌的新阶段。
1996年11月8日,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十里深南大道不能没有新华书店”的大力支持下,深圳书城(罗湖城)开业并同步举办第七届全国书市;如图1—3、图1—4、图1—5所示,这是全国第一家正式以“书城”二字命名的大书城,书城陈列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图书近15万种,首创全场开放式、自选式超市经营方式,配套了广场、停车场等硬件设施,一举改变了“规模小、环境差、布点分散、品种匮乏”的小书店形象。它完成了深圳图书零售由“小书店”向“综合性大卖场”的转变,极大地满足了深圳市民的购书需求和阅读渴望,一举摘掉深圳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帽子。[7]书城开业前10天累计客流突破百万,销售额达到2170万元,创造了全国书业奇迹。深圳市民争先恐后到书城抢书,“整篮整车买书”和“排队买股票”成为那一代深圳人永不磨灭的记忆,轰动全国。
图1—3 深圳书城(罗湖城)封顶
图1—4 深圳书城(罗湖城)建成外景
图1—5 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开幕暨深圳书城(罗湖城)开业盛况
罗湖书城成功开业后,在全国引发了“书城现象”,随后仅5年间,就陆续有南宁书城、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青岛书城、湖南图书城、云南新华大厦、郑州购书中心等数十家新华书店大书城面世。仿效“书城”起名的大小书店先后达到60多家,开启了行业大书城发展的新时代,即“书城1.0”时代。
(二)走向“创新”的大书城
从传统书店崛起而来的“大书城”创造了书业奇迹,但它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上演着“革新自我”的创新之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是大书城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20年来,它积极适应市场环境、新媒体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不断进行业态创新和经营模式探索,对“深圳书城”这一全国最早的大书城品牌进行持续改造提升,打造了引领全国书业历次转型升级的“深圳书城模式”。除了罗湖书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目前还拥有南山书城、中心书城、宝安书城等几座大书城,它们分别代表了大书城的不同发展阶段。梳理深圳书城的代际发展,即可借此展现全国大书城的发展脉络。
1.从“书城2.0”到“书城4.0”
2004年,南山书城开业,如图1—6、图1—7所示,在总结罗湖书城8年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采用将“书与非书(其他文化产品)融合”的经营模式。将大书城的经营范围拓展到文化餐饮、传统工艺品、动漫产品、少儿培训等项目,极大满足了市民多样性文化需求,成功探索了“书城+影城”“书城+培训”等全国领先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深圳书城从“综合性大卖场”向“书城mall”的跨越式发展。
如果我们把单纯的“书店大卖场”叫“书城1.0”,那么书城mall时代,就是“书城2.0”。南山书城正是“书城2.0”的典型代表。
图1—6 南山书城外景
图1—7 南山书城大堂
从“书城2.0”开始,书城的迭代进化开始加速。书城mall时代虽然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但总是让读者感觉缺少一些关怀、一丝温情和体贴。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书城演变进入“书城3.0”——体验式书城时期。中心书城正是“体验式书城”的杰出代表。据说,“为了能在‘小平脚下(莲花山顶有邓小平塑像)最好的一块地’建中心书城,时任深圳文化局副局长的王京生曾多次去敲分管基建副市长和市长的门”[8]。
2006年,中心书城华丽亮相,一个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体验式书城在深圳中心区诞生,标志着大书城建设再度升级。中心书城组合多种项目的文化配套、人性化的环境构建、体验式的文化空间,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体验式书城的样板,如图1—8、图1—9所示。此后,各地在书城建设和运营上也均把文化体验、多元融合作为范式目标。
图1—8 中心书城大台阶举办文化活动总是座无虚席
图1—9 中心书城开阔优雅的综合书店
坐落在深圳中央商务区的中心书城,占地面积60亩,在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集聚了与图书、文化、休闲生活相关的20多种业态、140多个品牌,每年接待读者达800多万人次,独创了全国首家“24小时书吧”,每年举办“深圳晚八点”“委员议事厅”“沙沙讲故事”等公益品牌活动近800场。中心书城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更具公共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文化性,成为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和彰显品质生活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心”。2015年,中心书城平台年产值达5亿元,其中出版物零售额为1.5亿元,客流量、场地价值均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同年,中心书城获颁“全国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当年文博会期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同志视察中心书城时,充分肯定了深圳书城模式并给予中心书城“规模体量最大,环境最为舒适优雅,功能最为齐全,运营管理最好”的高度评价。
中心书城是深圳书城模式的样板,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大书城的代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累计对中心书城进行过专题报道3000篇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书商协会、国际大体联等国际组织负责人莅临参观时,对中心书城模式予以高度肯定,并认为此模式“值得国际书业界学习”。中央领导也多次视察中心书城,盛赞中心书城是富有品质与活力的“文化场”。
2014年南山书城重装开业,环境更优雅,业态更丰富,体验更便利,营收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引发了行业权威媒体关于“实体书店隆装进入3.5代”的现象探讨。此后,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广州购书中心、罗湖书城等大型书城纷纷重装升级、更新换代,提升经营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这可以认为是数字阅读盛行、电商平台火热的大变革时期,大型实体书城直面挑战、锐意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示范。
在人们还沉浸在“体验式书城”的温情之时,大书城的发展速度再一次惊艳了人们:“文化创意书城”——“书城4.0”版本已经开始上线。
2015年,新一代文化创意书城的首个样板——宝安书城盛装开业。第四代深圳书城创造性地汲取了前几代书城的精华,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全球领先的书店经营设计理念,呈现出新的特色和亮点。
一是空间设计上突破以往书城空间相对封闭的惯常形式,采用大中空、大跨度、大台阶,增强楼层间的交流守望,促发各种元素在空间内自由流动,力争为市民营造更友好的空间体验。二是业态组合上追求新的价值理念、新的业态组合及新的生活期待,以“书香引领生活,创意改变未来”为理念,力求在功能组合及业态分布上拓展新的构成元素,“书城+影城”“书城+创意城”“书城+培训城”等模式得以进一步升华。三是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书城与区域文化的融合,注重书城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中的文化担当,设立打工文学中心,建立打工青年关怀计划,为原特区外文艺青年和打工作家提供一个成就梦想的平台。四是设立创客空间,迎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趋势,突出创意引领和创意孵化功能,力图成为创业青年分享交流、涤荡创意、筑梦圆梦的社区和家园,强力助推宝安文化创意产业升级转型。五是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规划了近万平方米的出版物展售空间,如图1—10、图1—11所示,陈列各类精选的中外出版物近20万种,推动线上线下互通互连的O2O模式,提高顾客黏性,打造具备互联网思维、一体化的书城移动互联系统。它首次实现WiFi零门槛、全覆盖,开通了POS端微信支付,设立了国内书业首创的“微信自助购书体验区”,为公众提供全媒体的立体文化生活和阅读体验等。
图1—10 宝安书城外景
图1—11 宝安书城卖场一隅
2.从深圳到全国:书城的外溢发展
宝安书城是特区一体化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在原特区外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创意综合体。自此,集团改变了只在特区内成熟中心兴建书城的先例,并形成以原特区内为核心圈,辐射至原关外地区的紧密圈,同时扩展到深圳市外的外围合作圈的书城“外溢发展”战略。一方面,陆续规划建设龙岗书城、龙华书城、湾区书城、光明书城等项目,努力改变原特区外书店少、规模小、市民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现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深圳书城”模式对外输出,加快推进异地书城的拓展,目前已成功实现了合肥中心书城、萍乡书城落地。
深圳书城龙岗城是继宝安书城之后在原特区外规划建设的第二座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创意综合体,也是深圳推动“东进战略”的文化民生工程。书城位于龙岗区龙城广场,占地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预计于2018年投入运营。龙岗书城定位于深圳东部的文化地标,围绕“科技”和“教育”两个核心,将发挥毗邻龙岗区公共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共同构成“三馆一城”的区域特色,综合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定位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积极探索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能书城,为区域市民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合肥中心书城则是深圳书城模式的首次市外输出,通过输出深圳书城全国领先的运营模式、运营团队、运营品牌、运营平台,进而输出深圳的文化创意企业资源,实现合肥在文化实力方面质的提升。合肥中心书城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书城。书城不仅有出版物大卖场,还将设置24小时“简阅书吧”、益文外文书局,同时新增配套出版工作室等内容生产板块。根据规划,合肥中心书城将实施“书城+”战略,即在现有“深圳书城+影院+培训+休闲”的基础上,引进3D打印、动漫虚拟场景空间、COSPLAY表演等科技类、互动性项目。同时,策划“合肥晚八点”等重点活动,设置徽文化体验馆,以徽风皖韵为重点主题,引进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传承与创新的展演平台。此外,还将设立书城发展产业基金,对进入书城平台具有成长性、关联性的项目优先进行定向募投,实现“书城+科技、书城+动漫、书城+金融”全方位发展。[9]
伴随着特区一体化和深圳全民阅读的不断推广和纵深发展,在“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战略的布局下,深圳书城模式在原特区外的拓展之路将进入快车道。这些书城将进一步探索与周边的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演艺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多位一体、协同共生,创建以书城为核心、以书城带动并再造城市文化中心的“三馆一城”“五馆一城”等书城文化综合体群落,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伴随深圳书城同哈尔滨、开封、荆州和肥东四个城市联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将通过深圳书城模式异地拓展和品牌输出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市内拓展与市外输出齐头并进,深圳书城模式将更好地实现对外输出、复制运营,服务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书香社会”建设。表1—1为全国大书城名录。
表1—1 全国大书城(5000平方米以上)名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