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治理: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关系探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公共项目是推动经济成长的核心力量之一,是现代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各类公共项目上马,不断加大对公共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在极大推动了公共项目立项和发展的同时,也使公共项目风险问题更加凸显,时有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和违规操作情况显示了公共项目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亟须各方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控制。随着组织间分工合作更加普遍,越来越多的公共项目需要多个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公共项目仅局限于项目团队和单个企业的范畴,传统的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项目管理研究和以单个企业为背景的多项目管理研究,无法有效地为这种多组织合作项目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持。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研究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来控制项目风险成为一种有效途径。

公共项目治理的本质就是建立公共项目目标、确定公共项目执行规则、制定公共项目监控和信息披露规则等。完成这些工作时最重要同时也最困难的是公共项目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而每个利益相关方均有其各自的利益和限制。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彼此关联,构成了一种动态社会网络关系,即一种涉及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利益相关方的多组织规制动态社会网络系统。这种随公共项目生命周期发展变化的相关方之间的治理关系,不仅影响整个利益相关方社会网络的功能,也会影响网络中各个个体的行为。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展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研究对提高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水平、提高公共项目成功率意义重大。当前,从这一角度开展的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本书期望从公共项目治理视角出发,对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问题进行探索和考察,以期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自利益相关方理论提出以来,学者们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领域中涌现出众多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不同学科的思想和理论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该领域研究当中,尤其是系统分析、网络建模、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成熟,为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得该领域中的很多具体问题得到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利益相关方是一个宏大的研究主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价值,急需综合文献调查、理论演绎、建模仿真和案例研究等一系列方法手段,对多阶段的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展开研究,对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领域中一系列未被研究过的具体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对某些已经研究过的重要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一步深入探索。

公共项目是指由各级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筹划、出资、运行的,各种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一次性和独特性的任务,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途径和载体,公共项目成果就是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一个公共项目组织包括功能上相互依存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努力实现一系列的公共项目治理目标。经过多重选择(进入)、合作、退出、再次合作等过程,在特定阶段内,公共项目治理利益相关方(业主、供应商、政府、金融机构等)之间会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公共项目进程的推进,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治理关系也会不断变化,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需要对这些变化做出有效和快速的反应。一个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动态治理关系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多类系统要素协同作用的动态系统,因此研究重点是发掘系统中的关键可控要素,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寻找控制公共项目治理风险的途径。本书采用自底向上的思路对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从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本质出发,分析相关方的治理关系特征及治理决策依据,通过对相关方治理关系动态变化过程的考察,探究相关方对于动态治理关系的认知和决策规则,为考察多项目阶段内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提供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书首先分析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内涵、表达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过程。采用社会学领域中有关社会网络的思想和方法,解释了相关方治理关系动态变化的内涵,提出了动态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构建方法,最终得到相关方社会网络特征的定量描述指标。使用动态的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对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考查,以研究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变动过程及社会网络中各个相关方的治理行为。通过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治理关系提炼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网络关系。依据公共项目治理的本质特征,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和PRINCE2(Pnyect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结构化理论体系,设计了对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进行表达与分析的统一过程,剖析不同公共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项目治理风险及应对思路,解决了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研究不同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间动态治理关系的可行性问题,进而丰富和完善了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体系。

二是提出了基于SNA的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构建方法。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网络,并随着项目生命周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网络的结构属性及相关方的个体属性共同作用于相关方的项目治理行为,并受到不同相关方行为的影响。本书借鉴了社会学领域中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基于社会网络构建的原理,提出了基于SNA的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构建方法,为研究相关方治理关系的动态性及社会网络中各个相关方的治理行为提供了研究工具,并得到了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特征的定量描述指标。

三是揭示了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与治理策略选择的关联性。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实现过程就是相关方为获得更大的治理收益或防范公共项目治理风险而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主要指治理策略),进而引起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发生变化的过程。本书基于AHP分析相关方治理关系动态变化系统,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对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情况,提出了四类影响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关键要素。根据我国公共项目治理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影响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多种动态性。借鉴系统思考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提出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与治理策略选择的关联性分析模型,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提出了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系统可视为一个受公共项目目标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动态系统,目前的研究无法对这些动态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本书提出了多种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动态变化过程分析的系统基模,研究特定的动态性如何影响公共项目治理系统的整体绩效,可为考察相关方治理行为与寻找风险规避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是创造了基于动态社会网络模型的公共项目治理系统研究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与项目治理风险的定量关联,体现利益相关方治理行为与社会网络变动相互作用的实质,为实现基于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项目治理风险控制提供解决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预测与分析当前乃至未来多个阶段内的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依据多个项目阶段的特征尽早发现潜在的公共项目治理风险并及时做出响应,对于规避公共项目风险、提高公共项目成功率意义重大。针对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动态网络治理关系及治理决策规则多样化的特点,十几年来迅速兴起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于研究多阶段治理关系的状态及特点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本书对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动态治理关系进行了模拟研究,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综合使用系统模拟平台MATLAB、社会网络构建平台UCINET、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VENSIM,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对不同公共项目发展阶段中利益相关方间的治理关系形态和规律进行考察,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

一是运用系统仿真技术构建了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仿真模型。根据公共项目系统中多种不确定性要素协同作用的现实情况,借鉴和使用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本书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系统仿真的工具,对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动态治理关系进行了仿真模型的构建研究。

二是设计了全项目生命周期条件下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系统仿真方案。为了使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能够在公共项目中进行应用,针对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发展变动的内在规律性,本书借鉴和使用了系统理论及统计数学中有关系统仿真与概率分布的思想和方法,突破了静态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局限,得到相关方治理关系社会网络从形成、发展直至消退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治理关系动态变化迭代算法,为利益相关方在项目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控制治理风险提供解决方案,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是通过案例分析与应用进一步说明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研究方法在公共项目实践中的可行性。本书选取了实际公共项目进行案例研究,选取的案例项目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关系复杂,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本书中对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社会网络的构建过程、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的实现过程和动态治理关系的系统仿真分析,均可以在项目中进行有效运用,更具体地表明了研究成果在公共项目实践中的可行性,揭示了公共项目治理演变的发展趋势。

综上,本书立足于全面推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将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关系研究从“管理”视角引向“治理”视角,更加符合当前中国公共项目的组织形式。从公共项目治理视角对利益相关方的动态治理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将现有利益相关方的二元关系研究拓展到网络关系研究,将支持各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独立行为的、基于属性要素的点式研究,拓展到支持利益相关方之间关联行为的、基于关联关系的网络研究,取得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公共项目利益相关方动态治理关系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探索空间。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04097、71572094)、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6YF13)和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专著(人文社科类)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衷心感谢所有参与本书撰写指导的教授、专家和领导们,大家辛勤无私的工作、精辟的建议和热情的激励为书籍的完成提供了真正的帮助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