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年就业率低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社会一直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问题的研究热点由城市(待业)青年转移到农民工,由城市下岗工人转移到大学生,但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并没有成为研究重点。现实生活中,受制于较低的文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大多数农村青年长期滞留于较低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作者期望通过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有助于消除农村青年就业中的障碍,扩大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拓展其就业领域和就业空间。
本书选取西部农村青年这一主流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老一代农村青年(1945—1960年出生)职业流动为参照,分析新旧两个时期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其职业流动率的相关性,探究提高他们人力资本水平、拓展其就业领域和就业空间的有效路径。
本书基本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教育机会篇。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教育机会分配与获得直接关系着青年的人力资本水平。本部分主要考察高考制度恢复(1970’s)、高校扩招(1990’s)等制度改革对西部农村青年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发现:从教育机会供给看,高考招生制度、教育投资制度改革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获得机会;从教育机会获得结果看,农村青年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机会下降,有向高职高专等较低教育层次聚集的倾向,这突出表现在“985”“211”高校里农村学生的数量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上。城乡教育机会差异的表面原因是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其实质是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尤其是教育的软资源差异。政府大量的经费投资,改变了西部农村教育的物质条件,但是师资等软件在短时间内很难提高。西部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地理位置、地方经济、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此部分为下篇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分布及变化特征提供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人力资本篇。详细说明西部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本分布特征,发现相比20世纪80年代,西部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显著上升、性别差异明显缩小,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西部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力资本的“弱势地区”。从省际教育基尼系数的分析结果也发现,经济越发达的省份教育机会分配越平等,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情况则相反,教育机会分布差异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低。要改变这种趋势,关键在于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状况,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从而提高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三部分,就业与职业流动篇。运用就业与职业流动理论分析不同教育投资和招生制度下,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渠道、方向、形式和职业选择能力的影响,分析知识型人力资本和经验型人力资本在代内和代际职业流动中的不同作用,重点对比新老两代农村青年(1945—1960年出生、1980—1990年出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变动等特征,发现:①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经验很难积累成经验型人力资本。因为他们的职业轨迹说明,后一个工作与前一个工作之间关联性很小,“干中学”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难以实现。②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上升普遍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约束。从离开中学校门,绝大多数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就基本“定型”,很少有再学习或职业培训的机会。人力资本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上工作经验积累机会的缺失,西部农村青年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不仅长期滞留于较低劳动力市场,而且时常面临失业的威胁。③教育分流与职业分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在职业流动过程中,表面上似乎是人力资本约束着个人的职业和收入地位的提升。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次次的升学考试,就是一次次的教育分流过程。西部农村青年的教育机会获得与其人力资本以及后来的职业地位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基础教育的机会分配质量,是增加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能力和上升概率的根本途径。
本书对新一代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视角,用职业流动代替了以往的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并采用追根溯源式的逻辑路线探寻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障碍,其中关于“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内在制约和互动机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通过回顾历史,审视我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制度对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从培训机会分配和效果,审视现有的农民培训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青年人力资本匮乏问题。通过积极思考,探寻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困难及应对措施,为政府加强青年教育与培训,促进就业和职业流动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通过增加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升西部青年的职业流动能力和职业层次,实现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
本书可能的创新有三个方面:
(1)用教育机会的“给予”与“获得”全面考察和评价农村教育机会分配。
在考察教育机会分配状况时,政府是教育机会的“给予者”,政府教育制度的变化会影响教育机会分配的结果;青年学生是教育机会的“获得者”,教育机会在不同群体中的比率分布不仅能直接体现该群体前期的教育质量,而且还能检验教育机会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本书从教育机会分配制度和获得结果两方面考察西部农村的教育机会分配变化及其趋势,作为评价教育机会分配制度公平性的现实依据。
(2)用教育机会的“得”与“失”说明教育分流所导致的农村人力资本差异。
高等教育机会虽说直接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就业层次和上升空间,但是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每一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和机会获得累积出来的结果。各级教育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直达就业前的教育阶段。在教育链条中,离就业越近的环节,对职业影响越大。
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机会选择,其实都是一次教育分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最终拿到通向高层次职业位置的入场券。本书将高考升学率作为主要研究指标,一方面,考察西部农村青年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取情况,另一方面,推算高考分流之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西部农村青年人数及比例。教育机会的“得”与“失”,差不多就规划出了每个人不同的生命轨迹。
(3)从农村教育资源变化的“历史”和“现实”思考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出路。
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均衡城乡基础教育资源,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日渐缩小。然而,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越来越大。为了寻找“投资加大,而教育差距依然在扩大”这一问题的症结,本书从城乡教育资源形成的“历史”与“现实”考察,认为政府教育投资政策的重点应该有所转变,由注重投资数量转向注重投资质量。在西部城乡基础教育硬资源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应将对“人”即教师的投资作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育领域的城乡差异,实现教育公平,也才能帮助农村青年获得职业流动的真正资本。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的机构与学者、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农村教育工作者。在经济新常态的战略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增加无疑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此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级政府及研究机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