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梦,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要适应体制改革深化带来的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努力实现内涵式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银行业的勃兴
中国银行业的百年简史
马克思曾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指出:“没有控制住法兰西银行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样,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也下了如此论断:“没有大银行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银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两位共产主义革命先驱却对银行做出如此的论断,足以说明银行是一种超越社会制度和时代属性而存在的社会产物,也说明了银行业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经济命脉。
银行在中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纵横五百年的晋商当年开的钱庄、银号、票号遍及大江南北,曾支撑了半个中国的商业运作,在金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出现在1845年,这是英国人在广州开设的东方银行。1897年,清政府在上海自行创办的第一家官商合股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904年,清政府户部在北京筹办了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大清银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金融机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将其改为“中国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29年11月4日,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成立,成为中国银行业界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并首次发行第一批人民币。新中国成立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饱经战乱留下来的烂摊子,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基于“金融工作关系国家命脉”的认识和判断,中国实行了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而成立于石家庄的中国人民银行对稳定当时的时局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从1953年开始,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银行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是通过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来实现的,人民银行也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规定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功能受到较大制约,职能受到削弱。这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
“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大地释放出了压抑许久的发展激情和能量,中国由此进入如火如荼的全速发展时期。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外资进入的大量涌现,在中国重新唤醒了一个已沉睡多时的作业领域,这就是金融业。它是资本调遣、移动的市场,而银行就是金融业的基本单位。因此在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全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获得了无限生机与广阔前景。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良好运行中的作用。1979年邓小平提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由此,中国进入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制度进入法制化轨道,央行履行职能的独立性在法律上得到保证。银行业的兴衰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都很发达。所以,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实力的银行业作为支撑。
市场对资本的需求,让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系。此后,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独立,中国工商银行成立,迈出了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在这一阶段,以间接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逐步形成。1986年7月,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组建。1987年,中信实业银行组建。同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经济特区深圳蛇口工业区成立。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也变得丰富起来。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衍生类、理财类产品相继产生并发展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招商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招商银行的诞生显然不同于其他银行,它的出身充满了太多的独特色彩。
招商银行的股东蛇口招商局的前身正是百余年前由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也是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前驱。招商银行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这些原因,招商银行注定要承载历史的重任和现实的探索。当时的蛇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孵化器,政策环境又给了招商银行独特的发展优势。招商银行凭借天时地利,以善于创新的精神实现对传统银行的追赶,很快就由一家地区性的小银行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银行业也在这一宏大的社会背景下飞速发展起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并驾齐驱,成为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的六驾马车。
保险业的新生
中国保险业曲折的发展史
现代学者胡适说:“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才能算作现代人。”可见,保险业的价值在近代就已经为中国人所认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保险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保险行业最早萌发于保险意识,而保险意识在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萌生了。比如,中国历代王朝都会收取集体每户一部分粮食囤积起来防备灾荒,这是最原始的保险行为。而人类历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企业诞生于1676年,这是在德国成立的汉堡火灾保险社。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便逐渐提上来了。
1835年,英国人在广州设立了“于仁保险公司”,将现代保险业引入中国。当时将“保险(Insurance)”音译为“燕梳”。帝国主义的保险公司纷纷在中国各口岸建立保险机构,占据了中国保险市场。但在这种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情况下,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船只及其运载货物采取高费率政策,船舶险费率竟一度高达10%,并规定轮船悬挂龙旗或鱼旗等不予承保。
1873年1月,清朝政府奏准洋务派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不久洋务派为自强求富,感到有保护权益、自办保险的需要。1875年12月,李鸿章确定由轮船招商局发起集股,在上海创设了“保险招商局”,于是有了中国自己的保险公司。
中国民族保险业尽管力量非常薄弱,但是众多分散的力量集聚在一起,却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洋商抗争。1914年至1918年,欧洲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让长期在欧美势力压制下的中国工商业获得了喘息之机。中国民族保险业也趁势加速了自身发展,1912年至1925年,陆续设立了39家民族保险公司。至1936年期间,雄厚的金融资本投入到民族保险业中,提升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同时利用银行贷款关系拓展了业务,民族保险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为当时的实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动荡年代为国计民生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旧中国的保险业进行了整顿。同时借鉴苏联的经验,为恢复国民经济、平衡财政收支,中央政府组建了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开始开展各种保险业务,并组织民间联合分保机构,统一办理私营华商公司的溢额分保。这样,外资保险业务来源渐渐中断,陆续撤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末,“大跃进”运动兴起,国家决定立刻停止国内保险业务,新中国保险业滑入低谷。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国内保险业务彻底停办,只保留了部分海外保险业务。中国保险行业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的时期。
保险业的重生与高速前进
保险行业具有金融属性,是国家经济一股支持力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的保险行业也终于获得重生。1979年2月,中央政府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沉睡了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不过,中国保险行业迎来其蓬勃发展的春天还是在1984年。这一年11月3日,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的通知》,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速,市场发生了变化。198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批设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2002年被批准成为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独家垄断状况,预示着保险业迎来了市场竞争时代。1987年,又恢复了交通银行保险部(其前身为国民政府时期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后于1991年组建成立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是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的第二家全国性商业综合保险公司。
1988年4月27日,继一年前成立招商银行之后,深圳蛇口招商局又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年仅32岁的蛇口招商局职工马明哲参与了创办,并担任总经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保险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但是年轻的马明哲已经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和灿烂前景。平安保险借特区政策东风,获得了快速发展,不出数年,平安保险就在中国保险市场形成了与中国人民保险、太平洋保险三巨头竞争的格局!
保险具有分担风险的独特功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并呈现出蓬勃之势,保险业也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也是中国保险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有经济的乐观形势作为环境保证,又有稳定的政策支持。现如今保险行业已经和银行、证券并列为三大金融支柱,是中国经济实力的硬性保证。
互联网的浪潮
互联网: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互联网的历史,不似银行、保险那么悠久,因为毕竟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到现在也不过才60多年的时间,而互联网的历史就更加短暂了。不过,互联网却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成为对人类历史改革最彻底、更新速度最快的发明。
1969年,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连接美国四所大学。ARPANET的建成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纪元。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导致了1980年TCP/IP协议研制成功。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主干网NSFNET,连接美国的若干超级计算中心、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产生,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当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接触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和科技合作工作。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而当时的网络应用亦仅限于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新的飞跃。1995年,NSFNET开始商业化运行。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的全新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从而开启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奇迹,一直影响至今。
中国进入世界互联网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
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公众生活,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7年到2000年,国内互联网用户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199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8396个,WWW站点5300个。
互联网时代显然有别于历史上的许多“时代”。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经历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获取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互联网以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它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互联网已成为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当今世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源动力,并且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互联网已经构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和未来信息社会的蓝图。
电子商务的传奇
市场需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传统的商业形态被新兴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打破,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方式—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全球各地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电子商务为商务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更广阔的市场、更快速的流通和更低廉的价格,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诞生初始就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革命。
1993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主席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相继组织了金关、金卡、金税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1995年起,以Web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发布系统,爆炸式地成长起来,成为目前Internet的主要应用。而说到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的开启,还得从马云说起。
1994年,马云辞去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老师的工作,在杭州开办了一家小型翻译所。1995年初,他因公务出差到美国,在西雅图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虽然他对网络技术一窍不通,但是却从这种神奇的技术背后看到了的巨大商业价值,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创业目标。回国后,他就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网站—中国黄页。然而当时国人尚不识互联网为何物,也无法看到互联网信息,因此马云被客户视为“骗子”,又因为黄页公司出现了产权归属纠纷,马云不得不离开。
1997年4月,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开始运行。接着,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虚拟“广交会”等大型电子商务项目相继推出,拉开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序幕。1997年底,不甘心的马云来到北京,受聘于国家外经贸部,创办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等一系列国家级贸易网站。
与此同时,1997年底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了第五次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APEC)。会议上,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敦促各国共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议案,其引起了全球首脑的关注,IBM、HP和Sun等国际著名的信息技术厂商共同宣布1998年为电子商务年。
相比美国电子商务的“商务推动型”,中国电子商务更多的是“技术拉动型”。在美国,企业的商务需求“推动”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并促成电子商务概念的形成。在中国,电子商务概念先于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需要不断“拉动”企业的商务需求,进而助力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企业遍地开花
1997—1998年,我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出现了以各种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的“启蒙教育”,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1998年,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与协调力度明显增加。当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它是一项推广网络化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大型应用试点工程。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地域也由北京、上海、深圳等极少数城市,逐渐向各大中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具有外资背景的电子商务企业和项目日益增加。既有海外风险投资直接进入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有国内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海外资金。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日趋明朗,基于超越国界的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1999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网站,涉水电子商务,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自此,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每天都有各类电子商务咨询网站、网上商店、网上商城、网上专卖店、网上拍卖等网站诞生。当当、卓越等 B2C 网站也开始崭露头角,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在上海创办,艺龙等电子商务服务型网站也在这段时期建立。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9月招商银行在新任行长马蔚华的主导下,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并经央行批准成为国内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从这一年开始,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网上纳税、网上教育、远程诊断等广义电子商务开始启动,并进入实际试用阶段。这也标志着电子商务逐渐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稳定期,掀起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一次风潮。1999年,中国上网用户超过2000万,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已达上千家,中国电子商务的美好蓝图已铺就。同年,马云从外经贸部辞职,率领他的团队回到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公司,开始书写中国的电子商务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