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价格波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此,我们简要地从实证与制度分析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次产业构成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平均增长速度。1978-2010年间,GDP同比增速为9.8%,具体走势如图1-1所示。

图1-1 1978-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两个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和从传统经济转向了现代经济。对于前者来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国民经济中商品和要素价格几乎都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同时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也实现了市场机制为基础。对于后者来说,可以直接从中国GDP三次产业构成中来看出,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在GDP构成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则不断上升,目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降低到了10.6%(见表1-1)。

表1-1 1978-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续表

进一步地,从1990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的三次产业贡献率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见表1-2)。

表1-2 中国GDP增长的三次产业贡献率

续表

从表1-2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第三产业则不断上升。从1991年到2000年的“八五”和“九五”期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7.35%,但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平均下降到了4.84%。

从三次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上看,在1991-2000年的“八五”和“九五”期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为0.77%,而在2001-2010年的“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的拉动平均下降到了0.50%。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国GDP增长的三次产业拉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3 中国GDP增长的三大需求贡献(支出法)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构成

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的另一个角度是支出法下的三大需求构成。

图1-4 中国GDP增长的三大需求拉动(支出法)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1-3中可以看到,自1978年以来,三大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1999年之前,三大需求的贡献率均出现过较大波动,但总体趋势是消费下降、投资上升、出口稳中有升;2000年之后,如果不考虑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基本趋势是消费进一步下降、投资进一步上升、出口保持上升。

从图1-4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消费下降、投资上升和出口相对上升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背景与动力切换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基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对东亚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与腾飞的经验借鉴,中国选择了外向型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可以简要地理解为,首先在东部沿海选择部分城市进行特区试验,发展对外加工和出口贸易;然后逐步扩大到整个东部,并逐步实现贸工技的产业升级和转换。与“开放”相伴随,“改革”先从比较容易的农村和农业展开,然后转入城市和工业,同时逐步实施相配套的市场经济体制导入和完善。尽管经历内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波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速。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虽然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出口战略引致的投资不断加大形成了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增加,同时资源与环境消耗造成的内外部紧张与摩擦日益严重。另外,在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和居民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劳动力要素的结构和价格变化已经充分显示出了这一模式的不足。

基于此前30多年的发展实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十二五”规划更加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提出了在未来十年内基本建立起中国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内生的技术进步驱动,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部需求——尤其是消费。基于这一转换,中国经济增长所要求的长期动力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实现其内涵上的调整:在工业化方面,所谓以信息化为引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更加强调当前全球日益重视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而在城市化方面,较大区域内城市集群发展以及城市经济产业升级与完善将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