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如何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我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确实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土壤板结、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使用大面积单一耕作以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产量,但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无论从农业生产本身还是从其对人类生存健康的影响来看都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已经到了非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不可的时刻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著去分析“生态”问题,也没有提到“农业生态”一词,但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始终关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手稿、通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将散见于各文献中的农业生态思想化零为整,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农业生态思想包括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关于农业在人类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关于土地改良、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关于合理农业的要求,关于农业过剩人口的分析,等等,这些农业生态思想对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业生态化的实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为指导,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应该兼顾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书将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明确了我国必须在城乡互动中实现农业生态化;必须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改善农业生态;必须以新型的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态化的实现;必须加强我国农业生态补贴制度建设,以政策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主动实现农业生态化;必须以消费领域的生态化促进农业生态化的实现。

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绪论由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观点综述、本书的创新和不足三部分内容组成。主要阐明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介绍和评析了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与前沿进展,指出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于不足,进而指出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研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所经历的思想变化过程对我们理解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初步表述了人与自然之间“两个和解”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初步对“人口问题和耕地用途改变问题”、“城乡对立和城乡分离问题”进行了分析。50年代的马克思除了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之外,还广泛研究了许多有关技术史、文化史、数学、农业化学等著作,其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经常是以农业为例来进行说明,体现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农业生态思想。马克思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两种意义上提出了“物质变换”的概念,而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可以说成为成熟时期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从季节性因素、土地改良与农业科学技术、水利设施、资本投入、土地所有者及政权制度因素等各方面对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对农业与其他行业关系以及剩余人口问题的分析也为之后分析城乡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是《资本论》中蕴含的农业生态思想。《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关于劳动过程、地租理论及其他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马克思全面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物质变换“代谢断层”,并指出了“合理农业的要求”。这些思想对当代世界各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影响农业生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对农业人口的看法也对我国农业生态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章是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研究。学界对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关注甚少,目前专门的研究还很少,但实际上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的早期著作中就已经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农业剩余人口集结于城市的生态影响有所说明。在其晚年的研究中,更是广泛地考察各国农业发展史,提出著名的“自然的报复”观点,这在生态问题还不是很明显的19世纪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恩格斯在其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广泛涉猎了影响农业生态的各种因素,对土地集中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过剩人口问题对农业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解农业生态矛盾的建议。

第四章是列宁的农业生态思想研究。列宁的农业及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早已被研究者关注,但研究者对其中所包含的农业生态思想的研究尚有欠缺。列宁关于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分析、关于农业机器的使用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关于农业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不仅如此,列宁在对合理农业的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危机等问题的阐述中,也都非常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其中蕴含的农业生态思想对认识当代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是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农业生态的理论研究。本章从农业生态的概念界定、农业生产的阶段划分及农业生态的演变、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危机的实质是农业生态危机”、“农业生态化是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点。

第六章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演变。我国农业生态的明显变化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是在低水平的生产力状态下进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本身对农业生态的破坏是在一定限度内发生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也越来越令人担忧。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60年来的农业生产有关统计数据资料的分析,描述了改革开放后农业生态的变化及其特点:农业污染严重,土壤营养失衡;工矿业污染比重上升,农业水生态遭到破坏;城乡垃圾急剧增多,垃圾资源化尚未实现。

第七章是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使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章从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的现状。认为我国农业生态现状从物的方面看,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失衡,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安全问题频现;从人的方面看,农业劳动力的现状不利于农业生态化的实现。

第八章是实现我国农业生态化的对策研究。人类的农业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观在对农业的指导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一脉相承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相协调、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业生态补贴制度的建设等为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改善农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