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序一 小小说的文论家和教育家

杨晓敏

20世纪80年代初,小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开始萌芽发轫,便开始了她顽强而漫长的成长旅程。2011年,有人亮出了一个颇为自信的理论观点:三十年来中国的小小说从“创作现象”发展为“文体现象”,再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说这话的人叫刘海涛。

刘海涛不是一个小小说作家,也不是一个小小说报刊编辑家;严格说来,他只是一个努力从事小小说评鉴、教学和研究的大学教师。然而在这一方舞台上,他却和当代小小说的读写如影相随30年,出版过5本小小说文体研究的理论著作,为五十多个小小说作家和100多篇小小说佳作写过评论文章;他研发和开设了一门带网站的小小说课程,他的这些小小说理论成果和教学成果,多年来分别获得了广东省的文学奖、社科奖、教学奖。他因这些获奖的小小说研究成果而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连续三届被选为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可以说,30年的小小说研究改变了他的学术人生,凭借他的这些被教育界认可的小小说研究业绩,这位文学文体的爱好者、创作者、研究者不仅成为小小说研究领域的榜样,而且也成为使小小说文体进入高校学术界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的先行者。

1991年,《小小说选刊》就以连续3期的版面连载了刘海涛《小小说的叙述模式》的长文,这是他在小小说创作领域的首次亮相。1995—1996年,《百花园》为刘海涛开设了一个“小小说作家论”专栏,两年间,刘海涛和他的学生连续刊发了24篇评论,把他创立的小小说文体理论系统地运用于作家批评的实践活动。因为刘海涛的出现,小小说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文体评论家,他的理论构建工作和批评实践工作开始影响后来的许多小小说研究者。

刘海涛的小小说研究首先确定了一个逻辑起点,那就是把小说的一切要素机智地凝聚在1500字左右的小篇幅里。在这个“小”字上做足文章:“小篇幅”怎样写出鲜活的、生动的人物?怎样设计和制造有意外结局的情节?怎样机智而又艺术地表达小小说的多层立意?……在做着这一切的同时,刘海涛还借鉴、引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一些写作理论,移植、融合西方小说的一些理论和阅读资源,这使他的那些较为全面系统的小小说创作论述显示出高校“学院派理论”的学术深度和学院气息。应该说,这是中国小小说理论成果能够被学界认可的学术品格;这也是1994年和1996年刘海涛创立的“小小说写作论”和“叙述策略论”能够在新加坡出版的原因。在国外出版小小说理论著作为中国与海外华文小小说营造了一个难得的互动、互促的氛围,为中国当代的小小说创作走出国门,提升其文体品格,影响海外的华文小小说创作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显示出它的特殊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同道和文友,我多次这样遐想过,作为一个大学的教授、学者,刘海涛从学院派的研究套路中为小小说文体创立了一个有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成果,如果他在创立这个文体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贴近中国和海外小小说的创作实践,注意更多地分析、总结当代灿若群星的小小说作家们不断更新的创作成果,那么他的小小说理论将具备更大的推广价值。2005年,刘海涛应邀出席郑州百花园杂志社筹办的“中国小小说高层论坛”。我认为,那一次是刘海涛走出高校校园,尽可能接触当代创作实践的标志。之后,他的小小说文体研究确实开始了某种转型。他写下了以《事件、性格、立意的排列组合:刘国芳、陈永林的比较研究》为代表的三十多篇小小说作家专论,写下了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的情节反转》为代表的五十多篇小小说作品的精细评论。2005年以后,刘海涛的这一批“作家论”、“作品论”确实运用了他前10年创立的小小说文体成果,紧扣作家的创作个性,并有意识地借鉴一些比较文学的评论方法,对小小说作家的实际创作作出了中肯的、有说服力的,同时还体现出“学院派”评论家风范的小小说作家评论。对于一些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和获奖作品,他也能采取恰当的文本分析和文化学方法,对小小说作品的表层与深层,立意与情节,人物与技巧……进行独到的深入分析。他所评鉴的小小说作品有一些被海内外各种小小说选本反复遴选,有一些作为语文阅读材料和教学素材被选入学生用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

鉴于刘海涛的研究业绩和影响力,我曾多次在小小说文友聚会时,戏称他是当代小小说业界的“创研部主任”,以认同一位体现民间立场的文学理论工作者的创新勇气和开拓精神。其实不仅如此,我觉得他还应该有一顶“小小说教育家”的帽子。他是中国高校开设小小说课程较早的、坚持时间最久的一位大学教授。从1989年开设“小小说研究”课程起,编教材,做网站,申请来自政府、民间的小小说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终断过。据说,他的小小说研究课程还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994—2007年,他每年带8个左右的大学本科生以小小说理论和小小说作家为研究对象,撰写一篇万字左右的学士学位论文;这些经他指导的研究小小说的毕业论文已经发表的超过了50篇。2007年以后,他指导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研究视阈从小小说理论和作家锁定为“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4年间,他的学生关于三十多个“金麻雀”获奖作家的毕业论文超过了50篇,有21篇毕业论文被收入“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2007年,刘海涛的学生们那种团队式地研究小小说获奖作家的事件,被业界列为年度“中国小小说十大重要事件”,刘海涛本人被评为“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

近些年来,刘海涛作为“中国小小说教育家”,一直坚持研发小小说课程、编写小小说讲义、指导大学生小小说研究活动。这在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确定的时效意义:刘海涛的那些小小说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在培养未来5年、10年的小小说读者群和作者群以及研究者群;他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小小说文学资源引入教育领域,在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文化素养和读写能力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以其带有“学院派”色彩的小小说教学成果引起了高教领域学者的注意,刷新了学者对小小说文体的种种新感觉、新体验、新视角……从这一点上看,作为“小小说教育家”的刘海涛,其作用是小小说作家、小小说编辑家所无法替代的。中国需要在教育界里有一批像刘海涛这样的专家学者来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为小小说文体的发展与繁荣推波助澜。

2009年在第三届小小说节上,刘海涛被授予“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理论奖”。他的获奖评语是:刘海涛的《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小小说创作现象为研究课题,系统探讨了这种新兴文体的创作规律和方法,从文体特征、选材立意、人物描写、结构技巧、情节模式、环境创造等方面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和归纳,并将其基本理论运用于当代小小说文体批评和小小说作家研究,通过理论作用于实践,初步构建了当代小小说文体学理论体系,体现出较强的学术创新和实用价值,对当下的小小说创作、评论和鉴赏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海涛说,他准备以原来“研究小小说文体”的成果为基础,进入“小小说文化研究”的层面,力争用一些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联系最新的小小说作家现象和作品现象,把小小说理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继续组织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用学位论文的方式研究小小说,让小小说研究和评论也像创作小小说一样快乐。

勿庸置疑,这是有出息、有水平、有阅读市场的小小说理论和评论家所需要瞄准的现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