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三韩与汉魏西晋王朝的封贡关系

秦朝,朝鲜半岛南部有古辰国。西汉时期,在古辰国之地形成马韩、辰韩、弁韩三个氏族部落集团。三韩中的马韩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在三韩中实力最强,“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47]西汉时武帝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四郡,使之纳入中原的郡县统治区域。郡县设置促进了半岛南部三韩诸部与中原王朝交往,并先后与中原建立了朝贡关系。

西汉时武帝灭朝鲜国设四郡,以郡县的形式对半岛北部进行统治,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能力。东汉时,韩与东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建武二十年,韩人廉斯人苏马禔等诣乐浪贡献。廉斯,邑名也。禔音是。光武封苏马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四时朝谒”。[48]这年“秋,东夷韩国人率众诣乐浪内附。东夷有辰韩、卞韩、马韩,谓之三韩国也”。[49]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春二月,汉朝“击高句骊、马韩、秽貊,破之,遂遣使贡献”。[50]建安时期,公孙氏经营辽东,使韩人内属,“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51]曹魏时,“朝鲜以东马韩、辰韩之属,世通中国”。[52]魏景初年间,赐予三韩君臣印绶,“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53]西晋统一后,韩人对西晋的朝贡活动频繁见于史册:“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54]马韩“武帝太康元年、二年,其主频遣使入贡方物,七年、八年、十年,又频至。太熙元年,诣东夷校尉何龛上献。咸宁三年复来,明年又请内附”。[55]辰韩“武帝太康元年,其王遣使献方物。二年复来朝贡,七年,又来”。[56]

东汉时,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发展,汉朝未曾对韩人之地发动战争,韩人对汉朝日渐了解,使朝贡往来逐步得以实现。韩人对东汉王朝的朝贡,无疑会得到东汉王朝的丰厚赏赐与嘉奖,此外,汉王朝的强大,又可以作为一些韩部落的保护伞,对韩部落大有益处,这些因素必然促进朝贡的持续发展,因此,东汉时代韩部落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开始频繁。

东汉末年,公孙氏经营辽东,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强。曹魏政权北征乌桓,对东北的部落政权产生很大的震慑作用,这都加强了曹魏对东北乃至朝鲜半岛的影响。西晋统一后,作为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必然会对朝鲜半岛带来很大的影响。从东汉至西晋,东北区域内的一系列变化使已经纳入封贡体系内的诸韩部落,将向中原王朝的朝贡作为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汉光武帝、曹魏明帝对韩部落首领的册封对于提升他们的地位是大有益处的。无论是作为其政治上的依托,还是作为文化、经济的一种来源,朝贡往来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西晋统一以后,韩部落的朝贡不断。汉魏晋时代,是韩部落纳入封贡体系并逐渐习惯于这一体系的过程,此后朝贡体系作为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纽带一直延续千余年。


[1]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2] 《后汉书》卷八五《倭传》。

[3] 沈仁安:《日本起源考》,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4] 《后汉书》只记载了赐以倭奴国王印绶,并没有说明是金印紫绶,但据唐初张楚金撰、雍公睿注的《翰苑》倭国条“中元之际,紫绶之荣”的记载和倭国条后关于建武中元二年关于倭国记事的附注,可知光武帝赐予倭奴国王的印是紫绶。同时紫绶原则上是与金印配套的,并且后来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金印是正确的,1784年2月23日,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发现了“汉委奴国王”金印,可知《后汉书·倭传》记载的印绶应该是金印紫绶。

[5] 李季:《二千年中日关系发展史》第一册,学用社1938年版,第253页。

[6] 苏崇民:《关于中日关系史分期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编《日本的中国移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2页。

[7] 参见[日]井伊章《倭之人们》,东京:金刚出版社1973年版。转引自沈仁安《〈汉书〉〈后汉书〉倭人记事考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8]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9] 《后汉书》卷八五《三韩传》。

[10] 沈仁安:《〈汉书〉〈后汉书〉倭人记事考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11] 王金林:《古代日本——以邪马台国为中心》,东京:六兴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12] 沈仁安:《日本起源考》,第37页。

[13] 沈仁安:《日本起源考》,第38页。

[14] 沈仁安:《〈汉书〉〈后汉书〉倭人记事考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15] 转引自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关于此次朝贡的倭国,王金林认为是初期的邪马台男王统治时期,国王帅升即是卑弥呼以前的第一代男王。参见王金林《古代的日本——以邪马台国为中心》,转引自沈仁安《日本起源考》,第48页;日本学者井上光贞认为这次朝贡是以末卢国为首的小国联盟的朝贡,这个联盟形成于奴国衰落和邪马台国崛起之间。参见[日]井上光贞《日本历史一·从神话到历史》,东京:中央公论社1965年版,第195、196页。

[16] 《后汉书》卷八五《倭传》。

[17]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

[18] 汪向荣:《邪马台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19] 李灿:《从曹氏墓字砖看古代中日关系》,《江淮论坛》1980年第4期。

[20] 《资治通鉴》卷七四,魏明帝景初二年七月条。

[21] [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陈捷译,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5页。

[22]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韩传》。

[23] 《资治通鉴》卷七四,魏明帝景初二年七月条。

[24]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渊传》。

[25] 《三国志》卷三○《魏书·韩传》。

[26] 以上引文皆出自《后汉书》卷八五《倭传》。

[27]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28] 《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29] 《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

[30]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1]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2]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3]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4] 沈仁安:《日本起源考》,第134页。

[35]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6]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7] 以上引文皆出自《三国志》卷三○《魏书·倭传》。

[38] 《晋书》卷九七《倭传》。

[39] 以上引文皆出自《晋书》卷二《文帝纪》。

[40] 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41] 杨正光:《中日关系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23页。

[42] 李灿:《从曹氏墓字砖看古代中日关系》,《江淮论坛》1980年第4期。

[43] 《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

[44] 《册府元龟》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贡第一》。

[45] 《晋书》卷三《武帝纪》。

[46] 以上引文皆出自《晋书》卷三《武帝纪》。

[47]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三韩传》。

[48]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三韩传》。

[49]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

[50]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

[51] 《三国志》卷三○《魏书·乌桓鲜卑东夷传》。

[52] 《梁书》卷五四《诸夷传》。

[53] 《三国志》卷三○《魏书·乌桓鲜卑东夷传》。

[54] 《晋书》卷三六《卫瓘张华传》。

[55] 《晋书》卷九七《东夷传》。此处史料记载有误,咸宁三年在太康元年之前,按史料的表述及时间顺序,应为永宁三年。

[56] 《晋书》卷九七《东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