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托艺术类型学、艺术分类学、民艺学等相关理论,在广泛挖掘、收集、整理和归纳众多石刻的基础上,结合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及其工艺自身在造型风格、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制作方法和艺术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了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进行分类的目的,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工艺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尝试着选择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工艺进行初步的分类对比后,本研究以工艺技法为主要分类标准,综合参考材料、民族、造型、功能等多种分类模式,按照以工艺技法为主的多元分类模式将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工艺划分为汉式、藏式、伊斯兰式三大类,从民族建筑、民族宗教和文化、艺术、民俗等几个大类,并对每个大的类别中的具体内容又进行更加深入的细分,构建出了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工艺的总体分类框架,基本上将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所有研究内容都涵盖在该分类框架之中。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各个具体类目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繁杂的石刻工艺项目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石刻图像和文字资料的整理收集,绘制了青海省少数民族分布图以及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工艺分布图,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青海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石刻工艺文化。
本研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在以下三方面研究作了一些新尝试:
第一,借助艺术图像学中形式装饰的分析手法对青海古代的石刻展开分类研究,进而建立其对应的全息图像。
第二,基于文献资料和民间石雕艺人的访谈,对汉、藏、回石刻的工匠身份和手艺的门派作初步的考据,以补益该研究领域的不足,深化青海民间石刻的研究。
第三,将青海伊斯兰教石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进行综合内容考量,从文化场中考察其艺术形态,又通过各种艺术特征来反观青海石刻艺术多元文化特质,并针对青海石刻的历史价值、资料整理、研究进展等问题进行探究,展望了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发展的方向。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今后对青海民族民间造型艺术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于深入认识和了解青海民族民间石刻文化及其艺术内涵,以及对于它的传承、开发和利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扩大青海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并提升青海省民族文化的知名度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 技术路线
课题调由宋卫哲副教授主持,艾丽曼副研究员协同一起实地考察,并负责调查问卷。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四期实施,共计近3个月,行程2万余公里。第一次于2011年7月实施,赴玉树、果洛、海南藏族自治州对藏族地区石刻(石经、玛尼石、摩崖、造像)进行调查。第二次于2012年2月实施赴黄南、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市对藏、回、撒拉族地区石刻(砖雕、热贡艺术、清真寺、石窟)进行调查。第三次考察于2013年8月实施。完成了对青海各地文博馆藏、私人收藏、民间收藏石刻的考察,探访了藏族玛尼石刻传承人、湟源蒙古道村石刻、陕西来青的民间碑刻艺人。第四次考察于2013年10月实施。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兰州等地文博单位、石刻场馆进行咨询和调研工作。笔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陈池瑜教授进行了相关咨询。在西安美术学院与雕塑系王起跃教授(王起跃教授曾经长期工作于青海)进行了相关探讨。
截至2013年5月,青海省共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4家、博物馆18家、文物藏品81643件,其中一级品达397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3处。[5]
本研究实地考察涉及青海省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分别是塔尔寺、瞿昙寺、洪水泉清真寺、柳湾及马厂(场)塬遗址(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和西海郡故城(建于西汉末年,为青海腹地最早建置的郡级行政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24处,其中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1处、新石器时代遗存47处、青铜时代遗址64处、汉及汉以后基葬群19处、历代城址34处、岩画16处、古代建筑26处、石窟寺6处、近现代史迹10处、其他遗迹6处。对数百件寺藏石刻文物(实物)进行了考察、鉴定、资料整理和拍照;重新对各级石刻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考察。期间发放、回收所调查的各个民族民间石刻艺人的调查问卷近200份,搜集整理各个民族石刻管理层面的石刻文本、图像资料等近30件,整理有关当地少数民族石刻风俗、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近百部,访谈各个民间石刻艺人及文化主管部门人员60余人,进而实地考证了青海石刻传承、发展、演变的各方面资料。在书稿著录期间,间歇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提取图像资料,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20余人次进行了访谈、交流、座谈,一起充实和完善了研究中的疏漏。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问卷、分析、整理、归纳、总结以及课题研究计划的修订。
本课题以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为调研重点,进行了实地的调查。这些考察点分别代表了青海地区的农村(牧区、山区、农区)、乡镇、城市类型。从目前调研考察情况看,全省民间传统石刻文化种类包括传统民间石刻艺术、传统石刻工艺制作技艺、民俗和口传资料及实物等四大类别。在所调查到的民族民间石刻传统石刻主体品种中,一级的6项,二级的42项,三级的73项,未分级的11项。其中,和日藏族刻经、湟源传统石刻等有一定价值、特色鲜明的项目传承程度较高。调查到的项目共涉及各级传承人6名。
考察过程之中,除了对石刻艺人的具体调查外,课题负责人还对青海省各级文化艺术行政机构的有关部门进行了采访,从青海省文化厅、青海省文物考古所、青海省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各州县文化馆等处获得民间石刻的资料和数据,得到了青海省民族民间石刻现存状况的具体材料。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原始美术》第1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2]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尹慧道:《浅谈石刻档案及其综合保护技术》,《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5期。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5页。
[5]青海省文物管理所提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