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青海省处在内陆中原连接西域、吐蕃的通道上,是中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交汇点。汉族与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世居于此,多种文化交互影响,宗教积淀和影响甚为深厚。青海的宗教文化,主要由佛教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和伊斯兰教文化两大板块组成。据有关资料,全省现有藏传佛教寺院600多座,伊斯兰教寺院近千座,还有少量的道观和基督教、天主教教堂。这些寺院观堂不仅是当地宗教文化的中心,也是储藏国家部分珍贵历史文物的宝库,构成青海文化资源的特色板块。

青海境内较为有名的石刻有海晏汉代虎符石匮、乐都东汉三老赵宽碑、西宁北禅寺露天金刚、玉树大日如来佛造像等。岩画在省内有广泛分布,系国内岩画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有岩画分布点近20处,1000多个个体造像。其中研究价值、旅游价值较高的有天峻卢山岩画、格尔木的野牛沟岩画、德令哈的怀头他拉岩画、刚察的舍卜齐沟岩画等。西宁北禅寺石窟近57个洞窟中,遗存有隋、唐、宋、元时的壁画,其中的“九窟十八洞”素有“西平莫高窟”之美誉。今天在青海省境内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到处都可以见到与这些民族相关的石刻历史遗存和发展之中的现代石刻作品。然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当中却很少有关于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完整而系统的记述,其艺术历史往往都是在凭借着散见于古文史籍中与之相关的点滴资料基础之上,或是通过对历代口头传授的唱词歌谣、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或是通过对青海旧日的城堡、寺观、村寨、墓葬以及房屋居住遗址的清理发掘等考古学方面的手段,来寻找印证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往昔的一些活动信息。

青海石刻在各民族间搭起了文化艺术融合沟通的桥梁,起到了维系民族情感纽带的作用,使汉、藏、蒙古、回、撒拉、土等民族艺术“多元一体”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而了解一个地区,尊重一个民族,发展地域性民间美术,必须发展它的文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历史的追溯和民间艺术特点的探讨,以及民间艺术与宗教的关系,阐述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魅力的本源以及宗教对民间艺术创作的影响。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除了实用和装饰功能外,还传达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宗教观念是各种观念的叠加,但许多宗教观念意蕴深远,不可言传,因此作为具有观念载体性质的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本研究即是在回溯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青海历史的角度切入,将民间石刻造型艺术,放置于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框架下和六个世代居住于青海的民族文化之背景中进行考察梳理。从历史学、图像学、美学的多维视点,全方位探询青海各民族石刻造型艺术的瑰丽和神韵,以期获得青海民族石刻的造型艺术独立于华夏艺术之林的美学依据,探究其与生俱来的北方草原艺术风格的艺术学成因。从宏观上把握青海民族石刻造型艺术发生、发展、交融和变异的轨迹与规律,引入“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审美概念,揭示青海民族民间石刻造型艺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