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取得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繁荣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个人获得良好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要求给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新的时代学习者各方面的变化、知识爆炸式的更新换代也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学中整合先进的教育技术。这种情况为各国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所认识,并从政策、投入等方面为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做出巨大努力,期望通过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改善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解决面临的种种困境,最终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所期望的结果。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尚未成为教师普遍自发的行为,高等教育至今还未能因新技术的使用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情况基本相同,我国也不例外。这一情况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高校组织在引进或开发一项新型教育技术后,影响技术在高校组织内扩散或被采纳的因素,研究的对象为在教育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个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采纳教育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对处于不同采纳阶段的教师来说,影响采纳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有何差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书在对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识别了影响教师接受和采纳教育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关键认知信念对采纳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路径关系,遵循“认知信念采纳意向采纳行为”的分析逻辑,从创新特征、个人特征、组织干预、社会影响四个方面提出了四个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和18个理论假设。为了检验这些模型和假设以解决提出的问题,本研究根据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的个人创新采纳决策过程模型,选择了其中两个重要阶段:决策阶段和确认阶段,以高等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网络教学系统的采纳为背景,以5所不同类型的国内高等学校作为研究实施的场所,通过网络和印刷问卷调查方式共获得592个样本数据,其中处于决策阶段的被试样本180个,处于确认阶段的被试样本412个。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在与以往研究成果对话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如下研究结论:1.处于决策阶段的被试可分为三类:拒绝者、观望者和转化者;处于确认阶段的被试也可分为三类:中止倾向者、探索者和积极者。不同类别的被试采纳或持续采纳意向不同,对网络教学系统的创新特征(包括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和相容性感知)、个人特征(包括自我效能、个人创新性)、组织干预(包括制度承诺和促进条件)和社会影响(包括主观规范和社会形象感知)诸因素的认知也不同。2.创新特征感知、个人特征、组织干预和社会影响均为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采纳网络教学系统的重要因素,并且对处于不同创新采纳阶段(决策阶段和确认阶段)的教师来说,有些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地说:
(1)对处于决策阶段的教师来说,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制度承诺、主观规范和社会形象感知等因素直接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相容性感知、自我效能、个人创新性、促进条件、主观规范等因素通过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且自我效能、个人创新性和促进条件还通过正向影响易用性感知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
(2)对处于确认阶段的教师来说,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和主观规范等因素直接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和促进条件直接正向影响使用水平;相容性感知、自我效能、个人创新性、促进条件和主观规范等因素通过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且自我效能、促进条件还通过正向影响易用性感知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
(3)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来说,有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制度承诺和社会形象感知对决策阶段教师的持续使用意向具有影响,而对确认阶段教师的影响不显著。个人创新性对决策阶段教师的有用性感知具有影响,对确认阶段教师的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主观规范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主观规范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促进条件对易用性感知的影响,对两个阶段的教师来说作用程度是不同的。有用性感知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对确认阶段的教师来说作用程度较高;而易用性感知、主观规范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主观规范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促进条件对易用性感知的影响,对决策阶段的教师来说作用程度较高。
以上结论在增加创新扩散和技术采纳理论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经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国内在高校组织技术创新推广和实施研究的不足,为教育技术开发者和高校组织的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回顾与本研究有关的主要理论视角,综述这些理论视角的发展与理论创新途径,为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发展提供基础。第三章:教育领域技术创新扩散与采纳研究综述。采用元分析方法分析教育领域现有研究的现状以及关注的焦点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与采纳行为的关系进行评析,确立本研究的努力方向和研究重点。第四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首先提出研究模型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关键变量,然后对变量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最后给出本研究的研究模型。第五章: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环境的选择,然后描述问卷的设计过程,按照这个设计过程讨论变量的操作化和测量工具,介绍小范围访谈和问卷试测过程及结果,接着报告数据收集过程,最后报告对样本特征的分析结果,包括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被试对各因素的认识差异和对被试的聚类分析结果。第六章:模型和假设检验分析。首先介绍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然后报告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检验结果。第七章:结果分析和讨论。从创新特征、个人特征、组织干预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上一章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本研究分析结果与以往研究和理论对话,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第八章:研究结论、意义与展望。给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总结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结论的管理和实践意义并提出政策建议,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