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奥巴马政府的接任背景
从历届美国总统的政策经历来看,决定经济政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的经济或政治压力,比如国际关系的需要或金融危机的冲击,或者当时的财政或通货膨胀状况。从历史上看,这些影响因素不少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二是总统所在党派在具体政策方面的取向,特别是如何进行税率调整,如何处理医保改革,以及如何制定贸易政策等。在这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
本文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回溯从里根政府开始。当时,美国在经历了雄心勃勃的伟大社会计划、越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冲击后,到1980年,按照现价计算的GDP在全球的占比跌落到接近1/4的水平上,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经济负增长、高失业,以及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逆差,调整的压力势在必行。面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留下的尴尬遗产,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卷土重来,并成为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在经历了减税[2]、大幅度紧缩银根、削减政府开支、平衡财政预算等一系列痛苦的货币主义实验和供给学派实践之后,通货膨胀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在1984年创下了7.3%的年度纪录,美国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26%上升到35%,出现了所谓的里根经济繁荣。
然而,与苏联在冷战对决中空前激烈的军备和太空竞赛使得美国财政状况不堪重负,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一度达到5.9%,政府债务急速攀升。这种状况在老布什执政期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由于海湾战争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在1991年甚至再次出现了负增长。于是,当克林顿入主白宫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减赤[3]。增税和节支双管齐下[4],同时将货币政策和基准利率水平回归正常,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强调政府的科技支持政策,公布国家出口战略。借助新经济的浪潮,克林顿政府最终从1998年开始实现了财政盈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都同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小布什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小布什上台伊始,就遇到了“9·11”恐怖袭击,反恐支出迅速攀升,而新经济泡沫的崩溃更是雪上加霜,财政收支再次陷入赤字的局面。这样,到奥巴马政府上台时,从宏观经济指标看,美国的经济政策又面临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组合的压力以完成一次周期性的紧缩调整。但是,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空前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个周期性的要求,奥巴马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延续小布什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全力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松的组合搭配以应对危机。所以,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完全是被动地应对危机的挑战,不仅无法放手实施他在竞选时承诺惠及大众的医保改革方案,而且由于政策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持强力的扩张政策,超常规就成了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奥巴马政府与国会的关系及其政治命运。在这个意义上说,奥巴马政府有点生不逢时、临危受命和仓促应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