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康有为与梁启超
论及中国法治之路在清末的肇始,不可不说的人物,一定有康有为。
1858年3月,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在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的一个官僚家庭,康有为降生了。由于其出生在南海县,于是后来的人们便称其为康南海。康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后来所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青年时期就接触西方文化,深受其影响。
1879年,康有为22岁,到香港游历,初步了解西方文明后觉得英国人“治国有法度”,改变了过去那种“夷狄”没有文化的认识,激发了他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他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由于种种原因受阻,而未能上达天听。
1891年,他在广州收徒讲学,设立万木草堂。梁启超就是万木堂下听课的学生之一。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发动1300多名举人共同上万言书给清廷,史称“公车上书”。
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支持下,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发布了相关的法令。但由于遭到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对而宣告失败。此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前后历时仅仅103天。这次改革发生于中国纪年的戊戌年,故又被称为“戊戌变法”。
说到康有为,就不能不谈及梁启超。1890年春,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的梁启超,年仅18岁,在同学引荐下,前去拜访了年过33岁的康有为。此时的康有为因科举考试不顺,还仅是一名监生。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超先中举,理应较康有为为尊。康在资历上自然比不上梁启超,当初的梁心中难免有些沾沾自喜。待二人见面之后,一见如故。一聊就是好几个时辰,康有为的“大海潮音,作狮子吼”震慑了梁启超。梁顿时发现自己此前所学的东西,都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工具,谈不上什么学问。梁深深地敬佩康,不惜放低身段,执意要拜他为师,于是梁启超成为康有为万木堂下听课的学生之一,二人就此结下了师生之缘。其后,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分别逃亡日本。
康有为在日本,手捧自称是光绪皇帝缝在衣服里的所谓“诏书”——史称“衣带诏”,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保教主张,捍卫清朝帝制。梁启超则与孙中山等革命者来往,立志要革命,要推翻清王朝,进而走向民主共和。于是师徒俩分道扬镳,有时甚至还分庭抗礼,相互对阵批驳。
在辛亥革命发生后,康有为积极主张恢复清王朝的帝制。他用实际行动来推动清王朝的复辟。具体说来,他反对袁世凯称帝,串通张勋搞清帝复辟,甚至在张勋复辟成功的12天中,还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并戴上头品顶戴。
然而,在梁先生看来: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
“我敢说,已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也不会卸下,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从纯粹的道德角度评价,他俩都是值得敬重的先师。到康有为晚年直至其逝世,梁启超都在极大程度上对康有为执弟子之礼。梁时不时在经济上资助其师。在康去世后,梁启超还联络康门弟子开展悼念活动。梁启超在思想上与老师大相径庭而又能做到这些,也令人感佩。作为那个巨变时代的思想家会出现分野,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在后世看来,也都是值得敬重的。康梁所处时代与所作所为,注定了他们一定会成为那个时代闪耀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