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touxing

第一编 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章 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窗外的色彩

2008年1月31日中午,我与驻美使馆官员以及随行人员一起,来到了洛杉矶的著名智库世界事务委员会。这是我受中央派遣前往美国、加拿大宣讲十七大精神中的一项活动。

进入楼房之后,先与该委员会的副总裁会见,这是一位优雅的女士。主人先表示欢迎,然后介绍了午餐会的安排:先由我演讲,时间5到10分钟。随后边就餐边回答问题。

之后,我们进入会场。副总裁主持,先让与会人员自我介绍。每人自我介绍,有飞机公司的、银行的、大学的、投资公司的、导演、律师、牧师、联合国开发署前官员等,这位前官员说他去过中国20多次。这些人许多是世界事务委员会的董事会成员,有几个华人华侨。从介绍的情况和各人的外观来看,都是各界的精英名流,上流社会人士。

副总裁接着介绍我本人的情况,介绍得很细,还说到了我是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研究共产国际等等,看来他们事先做了功课。

随后,我便开始了演讲。没有稿子,演讲内容都是脑子里随机涌出来的。

我的开头是:“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来到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与各位进行交流。当我刚刚走进这座大楼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贵会谓之‘世界事务委员会’,那么,‘世界’是什么呢?我想,在天文学家眼里,世界可能是一个小球;在历史学家眼里,世界可能是一座画廊;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世界可能是一座火山,也可能是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当然,我们还可以说,世界是一座桥梁,它把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联接在了一起。”

说到这里,下面“哗”的一声响起热烈的掌声。

随后,我说道:“中国与美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可以连接的共同点。比如说,从大家刚才的介绍里得知,在座的有飞机制造公司的人员,而我来到美国坐的就是美国制造的飞机(大家笑);在座的还有南加州大学的有关人员,而我们昨天刚刚到了南加州大学参观访问;在座的有到南京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人士,而我是受聘于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所以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既有共同的机遇,又有共同的挑战。为此,就需要沟通,就需要架设桥梁。我们感谢世界事务委员会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而我今天来,就是希望把中国最新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走向,介绍给各位朋友。”

随后,我简短地介绍了中共十七大的情况。然后,大家就餐,并提问题,由我来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是什么态度?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也许提问的是女士,问题很“温柔”。

接下来的一位男士,问题就不那么“温柔”了。他问道:“在苏联1991年解体以后,很多原来的共产主义国家已经拒绝把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他们官方的政策,事实上,现在只有两个国家有这样的共产主义政策,就是中国和古巴。那么,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讨论过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中国是否也考虑过要调整这样的政策?”

这个问题不能不说触及到了要害。我既要坚持原则,但又要让人信服。因为我不是来吵架的,而是来做美国人的“思想工作”的。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们从自己的经验教训当中确定了每个国家都要走自己的道路,不管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都要符合自己的国情,什么主义对我们好,我们就选择什么主义。所以,我们明确宣布,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0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好。比如说,30年来,我们的经济以年均9.5%的速度在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四到五个百分点,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增长了767倍,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两千多万,我们现在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是72.95岁。所以,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谢谢!”

反应是一片掌声。随后,在回答了另外几个人的提问后,又是一位男士,一连提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下一个千年,中国会不会跟美国一样,有完全完美的、自由的、真正意义上的选举?”

面对这一挑战,我回答说:“未来的中国会不会同美国一个样?一千年、一万年,我们也可以预测一下。很可惜,今天房间里没有摆上一盆花。但不要紧,大家不妨看看窗外,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颜色吗?还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外面只有一种颜色,您会感到愉悦吗?这其实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都有自己的选择,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美国有它光荣的一面,但是有没有它不光彩的一面呢?比如说,美国的种族歧视延续了多少年?我们来到美国的时候,刚刚遇上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的纪念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直到1964年签署了《民权法案》,美国才最后消除了种族歧视。我发现今天这里有历史学家、法学家,你们可以查一查中国的历史,近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中国有没有一部法律说可以搞种族歧视?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相互之间不要互相指责,而要互相学习和借鉴。这样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样的回答,到今天来看,我认为仍然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坚持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产物和表现。用世界眼光和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进程中的一朵奇葩。

不仅世界上社会制度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就是社会主义,世界上的理解和界定也是多种多样。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问我: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我曾专门发表文章,分析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现状,强调说明,表面上,这似乎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社会主义的界定和标准问题,涉及所有自称社会主义的政党、国家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当然也涉及谁有权来认定谁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根据我的统计,当时的世界上,按照过去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规定的7个标准,特别是看是不是由共产党掌权,我们中国承认的社会主义国家有15个。其他通常被列为共产主义政党并由这些党执政的国家曾有9个,但我们中国从未说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有34个国家是曾由民族主义政党执政,并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或奉行社会主义政策,或以社会主义为目标。其中有3个还直接在国名上冠以“社会主义”一词,它们是: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另有8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这些国家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实在是个大难题。至于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国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一直奉行民主社会主义。而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它们排除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外的。

这种复杂的局面和问题,至少说明了两点:

第一,社会主义确实有过蓬勃发展的势头,曾经令亿万人民心驰神往。因此,曾经是一杆非常鲜明的大旗,也曾经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无论真的、假的,还是半真半假的,都一度争相使用这样的名词。这一历史现象固然有鱼龙混杂的味道,但它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

第二,由于号称社会主义的政党和国家五花八门,奉行的主张和政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别,甚至大相径庭,到底如何认定?就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但世界上归根到底并没有任何人有某种大权可以对它们作出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判决。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当然也不可能照抄照搬其中任何一个模式。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党代会报告标题中的关键词

1982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大厅里,坐满了出席中共十二大的代表。

邓小平肩负全党全国人民的重托,向大会致开幕词。他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后,面对全体代表,面对全国3900万党员和全国亿万人民,也是面对世界,庄严宣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篇开幕词,成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开卷篇;这个“基本结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成为随后几十年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主题。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转换,邓小平所作的这个基本结论没有改变。

如果阅读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的文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但也非常重要的现象:从1987年的十三大开始,到2017年的十九大,7次党代会,每一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报告的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五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报告的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八大报告的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九大报告的标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这样一种现象,清楚地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次党代会,都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和主线,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做文章的。甚至不看党代会报告的内容,仅仅从这些报告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次代表大会中占有多重的分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代会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战略,必定会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指导整个中国其他任何战略的制定。党代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其权威性、指导性、战略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不同的形势,也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的文字表述,也很有讲究。比如:

十二大上,邓小平刚刚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前,邓小平刚刚发表“南方谈话”,所以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报告要求“加快……步伐,夺取……更大胜利”;

十五大正是世纪之交,所以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已经进入了21世纪,所以任务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总为伟大旗帜,所以报告的题目提出“高举……伟大旗帜”,非常鲜明、非常有力。

十八大针对各种疑惑,再次表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时,因十七大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适应临近2020年的紧迫形势,改了一个字,把“建设”改成“建成”,于是报告标题的后一句就成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次大会接一次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词,加上这些相应的表述,组合起来,完全可以说:“一以贯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主线集中,要求明确。”

那么,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会前,我一直在静候结果,相信十九大在历次党代会的基础上,一定会有非常科学、非常深刻,也非常巧妙的表述。

最后的结果出来了。不出所料,十九大报告的标题,仍然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又第一次出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崭新的词汇。非常醒目、非常突出,一下就抓住了无数人的眼球。

仅仅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贯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主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把它当作中心口号来使用。可以说,40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赖以成功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又加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九大则进一步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确认: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根本的、总体性的发展战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奇迹的谜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辉煌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

三、长期探索取得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探索的过程,它凝集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宝贵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成立的。从1922年的中共二大起,就参加了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但也受到不正确的干预,造成过严重的损失。这种特殊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纠结着如何处理与书本、与苏联、与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阵营、与外部热战和冷战环境、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等各方面关系的复杂问题。逐步走向独立自主,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新的探索。这种探索,充满着艰难和曲折,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

正是在这种艰难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有了日益清醒的认识,才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最初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创立并形成、发展的,是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4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但作为最初的思考和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种探索和成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兴建了一批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地建设起来。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方面照搬了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之后,对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在世界上广受冲击,毛泽东也开始提出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1956年,经过调查研究,他在《论十大关系》等讲话中,开始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这时,毛泽东当然还不可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毛泽东等人先后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萌芽和源泉,都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兴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当然,这种探索还不能说是创立。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中,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还占着主导地位。而且,由于把马恩列斯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教条化,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探索后来一步步走偏了方向。1957年之后,“左”的倾向逐步发展,以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

这是探索中的挫折,后果很严重。但也警醒了全党全国人民,使一大批革命家、老干部以及不同阶层的人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体制上的弊端,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这从反面促使后人坚定地走上了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全党全国人民都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首先进行拨乱反正,对重大历史是非作了认真的清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即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

时代呼唤改革开放,人民呼唤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问题。各种争论不断发生,集中到一点,就是怎么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农贸市场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修正主义?搞经济特区是不是租界又回来了?等等。

邓小平还举过一个例子,说在广东曾经听说:农民家里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他说,怪得很啊。怪不怪?确实怪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怎么就在两只鸭子呢?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导党和人民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到1982年9月,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和命题。

这一结论和命题,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中国共产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按这样的思路和方向,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概括了12个主要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此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把邓小平的思想观点称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三大以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艰难情况下,党和国家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2年初,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大动荡的局面,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正式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并没有结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对内稳定局势,对外打破制裁,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这些举措,保证了改革开放继续发展的势头。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打开通途,中共十四大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大步推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邓小平逝世后,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方面书写了一系列华彩乐章。按照“一国两制”方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这13年,与邓小平时代有一定交叉。总的来说,在这13年中,党和国家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中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确认: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原来都是作为邓小平的探索及其理论的延伸来定位的。但十六大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可以作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就是三句话。比如,我们说,中国共产党必须当好“三个代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等等,都是从狭义上说的。而广义,就是指13年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亦即“系统的科学理论”。

中共十六大肯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十六大至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及时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进一步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整合成统一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这10年中,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党和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2008年以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这10年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十八大报告指出: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在这10年中,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有关专家做过一项调查:每一年度中国最热门的流行语是什么?据查,1950年是失业,1960年是支援农业,1970年是西哈努克亲王,1980年是十年浩劫,1990年是亚运会,2000年是21世纪,2001年是“三个代表”,2002年是十六大,2003年是“非典”,2004年是科学发展观。在2004年的中国十大流行语中,科学发展观排名第一。其后依次为执政能力、雅典奥运、禽流感、中超、刘翔等。

为什么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无疑是一条快速上升的曲线(当然肯定不是直线)。中国的成就已经举世公认。这说明,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是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但是,发展总是会有一定的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发展,会有不同的挑战。在贫穷阶段,如何发展起来,是最大的挑战;但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又遇到了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利益关系、国际环境等一系列新的挑战。检视以往我们的发展方式,虽然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质的变化,但比较多的还是体现在量的扩张上:包括人力资源的扩张、资本投资的扩张、市场体系的扩张、从国内向国外的扩张等等。当这种量的扩张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靠量的扩张来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所以,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之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的战略思路、对策和要求。它凝集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道路上不断与时俱进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内容。按照中共十七大的界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概括,不是包罗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但却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非常精辟,也非常集中。

科学发展的提出,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共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治国理政上展示新特点,取得新成就,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这五年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十九大报告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特别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查处腐败分子。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这些讲话,逐步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谋划、思路、理念和蓝图,也逐步规定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使党和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大强调,这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概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四、解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谜

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也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按照中共中央文件使用过的语言,如果说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包括八种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事业、道路、实践、理论、制度、共同理想和历史进程八个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八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是从八个方面对其内容和形态所作的总体概括和标识。

从内涵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文选》中,“发展”这个词用过1066次。特别是第三卷,平均每516个字就有一个“发展”。邓小平还使用过“归根结底”“最主要的”“首要任务”“中心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根本”“根本一条”,以及“必须”“一定”“最注重”“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等等。这一思想,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党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不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是紧密联系和统一在一起的。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6次提出市场经济问题,着重解决了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六大以来,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促使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已经先后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并分别提出了加强这些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要求。到中共十八大,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毫无疑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还包括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任务,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建设,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重要的内容。没有所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社会主义。外交战略是由国家利益决定并与国家内政密切相联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特征之一。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针。按照这一方针,中国已经顺利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期待着解决台湾问题。实行“一国两制”,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特点。

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抽象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论思想,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说明了社会主义最大的功能、目标和价值,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十八大报告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总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强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房屋的价值与形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解读,除了界定它的维度、内容、要求外,还需要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进一步厘清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但最好形象地加以讨论和研究。

早在1997年,我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副标题叫“由房屋而论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副标题原来是那篇文章的标题,《人民日报》不敢用比较生动的标题,发表时就改成副标题了。这篇文章以非常形象的方法,论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和形式问题。2005年4月,我又在《科学社会主义》第2期上,以访谈形式(实际均为自拟),第一次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我是这样论述我的基本思路和主张的:

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核心价值问题,可以形象地以造房子为例。如果让我们负责设计和建造一座房子,我们在动手设计和建造之前,首先要思考和回答哪些问题呢?

当然必须考虑这座房屋的形式问题:多长?多宽?多高?什么样的门窗?墙壁?形体?颜色?风格?等等。所有这些,都要认真研究、明确回答,按照要求严格设计和施工。

但是,在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之前,实际上必须首先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这座房子是干什么用的?也就是说,这座房子的功能是什么?对我们有何价值?建造这座房子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只有首先明确了这些问题,设计师才能开始设计,工程师也才能着手施工。

倘若这座房子是做礼堂用的,就要按照礼堂的功能要求设计它的具体形式,使它有较大的空间、宽敞的舞台和一定数量的座位。倘若是做居民住房用的,那就要按照住房的功能要求,设计一定数量的单元套房。只有这样,房屋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才符合它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才能真正起到它的作用。否则的话,本来需要一座礼堂,却建成了公寓,本来需要一幢住宅,却建成了仓库,虽然形式上算房子,但它已不能实现其本来的功能和价值了。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会劳而无功。

同样的道理,我们搞社会主义,当然需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即,社会主义是干什么用的?社会主义的一切制度、体制、模式,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来设计和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的一切具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

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偏差,就是只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形式,但没有注意到它的功能和价值,就形式讲形式,把形式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是根据功能、价值、目标、任务的要求来设计和规定具体形式,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

这种形象的比喻,准确地说明了价值的重要性。

研究房屋的形式和价值,就是要形象地揭示,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的一切具体制度和形式,都要体现、服从、符合这个功能、价值。符合这个功能和价值要求的,就坚持;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就改革。抓住了功能、价值这个本质规定,才抓住了社会主义范畴中最核心的内容,才能真正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从房屋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可知,价值,无论是对于房屋还是社会主义,都是最为重要的。房屋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无疑,最基本的,是供人居住。此外,还有办公、娱乐、聚会等等。房屋通过适当的材料营造了一个与大自然相对分离的独立空间,使人能够处在适宜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中,保障生理和精神的安全、舒适,防止外部环境和生物对于人类的侵害。归结起来,安全、舒适,这两条就是房屋对于人的最核心的价值。

千百年来,甚至从人类开始穴居起,房屋的形式发生过无数的变化,但它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舒适需要的核心价值却从来没有根本的不同。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它都必须具有这些功能,体现出对于人类的核心价值。如果有什么不同,那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价值需求会愈益丰富和提升;在不同时代,各种形式满足人类价值需求的层次、水平和质量有所不同。

同样,社会主义与我们人类之间,也有一种基本的价值关系。人类之所以需要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有可资利用的价值,能够满足我们某些最重要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它归根结底,是要能够满足我们对于它的价值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的形式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但它对于人们的价值应该是基本的、稳定的、一贯的。

判断某种社会主义形式适用与否、优劣如何,应该主要不是看它的形式,而是看它所包含的或能够实现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既然称之为社会主义,就必然有它内含的核心价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目的并不是锁定它的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从根本上利用它对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认识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采用社会主义的这一种或那一种形式才有明确的目标和取舍的标准,如何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才有正确的方向。

正因为对人有某种特别的价值,我们才需要房子,也才需要社会主义。反过来,也可以说,我们所需要的,是房屋和社会主义能够提供的价值,而并不在乎它究竟是哪种具体的形式。形式是什么,不是决定性的。它们是好还是坏,关键是看能否实现其对于我们的价值。形式要服从于价值,而不是价值服从形式。

价值有基本价值、特殊价值、不同层级的价值等等。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价值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但贯串其中的,必有它的核心价值。房屋有它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同样有它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但核心价值大体应该是恒定的。抓住核心价值,就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的个性,同时还具有时代性。我们要真正科学准确地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就必须紧紧抓住核心价值这个关键,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002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突破。但核心价值体系比较宏大复杂,所以还需要对其进行概括、总结、提炼。所以,到2012年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表述方式,没有直接指称它们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实践的发展留下了充分余地,但还是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我们应该倡导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指明了方向。

由于社会主义已经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思潮和运动,仅由我们中国人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既力所不及,又没有必要。我们界定了,别人认不认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炼和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24个字,应该认为,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文章、长文章、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还把这样一个重大的要求,形象地比喻为一篇“大文章”,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写文章当然要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如果把主题要点、框架结构都摆布好了,具有了一种科学合理、恢宏开阔的气势,后面落笔,就会像泉水奔涌一样,把一个个清晰的文字、优美的词汇、流畅的句式、深刻的思想落到文章中,从而写出一篇精美深邃的华章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展开来,它是旗帜、是道路、是理论体系、是制度。如果形象地比喻,它则可以说是一篇精彩美妙、深邃复杂、丰富多彩、宏伟壮阔的大文章。所以,几年前,我就在好几个场合发表演讲和访谈,并发表文章,呼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反映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

走向未来的10年、20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好文章、长文章、大文章。

称之为好文章,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好文章。

正因为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写出了这篇好文章,中国社会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称之为长文章,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需要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坚定不移加以书写的长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好文章,我们已经写了40年,往前回溯,甚至可以说探索了将近100多年、70多年。但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还要继续写下去。因此,它还是一篇需要继续书写的长文章。

称之为大文章,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多,涉及国内国际,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篇需要我们竭尽胆略和智慧把它写得更好的大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好文章、长文章、大文章写在哪里?我们可以说,既写在实践中,也写在理论上;既写在生活中,也写在人心上;既写在现实中,也写在历史上;既写在中国大地上,也写在世界舞台上。

第一,写好政治上的文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全党思想,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最好再加一个词:不停滞。

第二,写好理论上的文章。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握实践,不唯本本,不守教条,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第三,写好实践上的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归根结底要在实践中书写,要在实践中写好每一页、每一篇、每一章。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切实解决现实提出的各种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第四,还要写好立于世界舞台的文章。拓展眼光,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加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在与世界各种复杂因素的博弈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期间,有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发来855份贺电贺信。其中,有814份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和重要组织机构领导人发来的。前来报道十九大的3000多名记者中,一半以上来自港澳台和国外。从未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自己的会议,能吸引全球这么多关注。

十九大报告的标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而又坚定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概念,也是十九大报告映入眼帘的第一个重大亮点。使用这一崭新的概念,无疑是经过精心考量后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思想,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并始终处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之中。回顾既往,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面向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表现出阶段性来。经过40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说,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报告没有把这个新阶段当作一般的阶段,而是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宣告,这是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启的。十九大强调,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是一个什么“新时代”?报告从五个方面做了界定。“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五个方面,是五个角度,汇总起来,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要求。

时代是个很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使用。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可以归纳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从武器类别的角度,可以归纳为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核时代;从阶级关系和制度转换的角度,可以归纳为封建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从运行状态和突出问题的角度,可以归纳为战争与革命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它们各有自己的出发点和标准,但又可以相互补充,构成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性的认识。

十九大所称的新时代,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来说的,至少现在,还没有取代世界范围那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所以,报告仍然肯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高度自信和豪迈的产物。作出这样的宣告之后,未来很长的时期之内,我们所要建设的,都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将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

所以,十九大报告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大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了修改后的党章。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十九大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正式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对这一思想包含的内容,用8个“明确”作了展开和阐述。包括总目标和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等。

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这一方略一共包括14条,分别是:(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坚持新发展理念。(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方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转化、实践和应用。

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载入了党章,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