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扶贫思想
本章导读:中国有历史悠久的济贫传统,孕育了深厚的扶贫济困思想。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以“共同富裕”为关键词的中国扶贫理论和思想逐步形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新阶段,全面打响了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的脱贫攻坚战。本章,主要介绍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及其丰富内涵。这是中国减贫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关键。
人类济贫的历史不仅展示了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也承载和孕育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对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最早从制度层面关注和分析资本主义贫困问题。1842年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思想的起点。同时,马克思区分并定义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指出劳动者贫困源于资本、地租和劳动者的分离,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分离导致了贫困及生产资料贫困,进一步衍生出劳动者的生活贫困、精神贫困和文化贫困。
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解剖和理论批判,指出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是实现共产主义、消灭贫困和剥削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思想,不仅确立了我国看待分析贫困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也指出了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述了物质贫困、精神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等现象,并提出消除工人阶级贫困化现象,关心人的利益,促进自由人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探寻扶贫开发战略,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一系列以“共同富裕”为关键词的扶贫理论和思想逐步形成。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履职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督战,在一系列国内外考察、视察及工作会议中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就脱贫攻坚的各个方面指明方向、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扶贫思想体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思想,也为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