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吴贻芳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
吴贻芳(1893—1985)是我国著名现代女教育家。江苏泰兴人,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至1951年,吴贻芳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女大)校长,成为中国教育史上著名女校长。1979年,她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妇女校友会授予的“智慧女神”奖。她将一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上,培养了一大批服务社会的优秀妇女人才。吴贻芳的女子高等教育实践曾被誉为“金陵精神”的体现,并不断升华成一套完整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本文就此略做论述。
一 女子高等教育价值观:服务社会和妇女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条件下,从其个人视角出发所提出的教育主张,这种主张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又在实践中得以彰显、活化与升华。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包括教育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教育价值观,即回答教育存在何种价值,它主要承载哪些功能。
金女大是在华的美国八个传教会的倡议下,于1915年在南京创建的女子教会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掀起收回教育权的运动,规定外国教会学校应由中国人担任校长。1928年吴贻芳开始执掌校务,她反对把女子教育的功能仅仅局限于服务家庭而培养贤妻良母,提倡女子高等教育应“促进社会福利及公民的崇高理想”[1]。她提出“训练妇女为国家服务乃学校的使命……也是中国现实最大的需要”[2],强调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民族多难、国家危亡的年代,教育要担负起抗战救国重任。在办学实践中,吴贻芳一直以满足国家、社会需求为宗旨,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和合格公民。抗日战争时期,金女大提出“自强建国”的办学宗旨,在系科设置、教育模式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调整。1938年春,为适应抗战需要,金女大在四川仁寿县筹设规模单位乡村服务处,组织训练农村妇女,提高其知识水平,增加生产技能[3]。
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强调教育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吴贻芳致力于女子高等教育,赋予女子教育更多独立的价值,即服务社会,同时也服务妇女。她说:“金女大是一所高等女子学校,就必须对一般妇女有所贡献,学校教导这些妇女的目的在帮助她们过丰盛的生活。”[4]她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以满足女性自我实现的价值;不仅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且倡导教师要有为学生负责一生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吴贻芳为学生们提供实际的服务机会,不断地扩展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项目。金女大用校训“厚生”这种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提倡和鼓励学生去实践服务于社区、国家、民众,特别是中国的妇女们,以改善妇女生活,增加女性的社会福利。
二 女子高等教育目标:培养高级妇女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是大学永恒的价值追求。吴贻芳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主张女子大学应为社会培养高级女性人才,尤其是妇女领袖。她在就职致辞中强调金女大要为社会培养妇女领袖多做贡献,“学校要使学生容易养成健全的人格,将来能做有实益的领袖。”[5]1945年11月28日,吴贻芳陈述金女大未来发展计划时说:“学校有责任训练满有基督服务精神的妇女领袖”,“这些领袖人才具有充分的学术修养、专业技能,对婚姻有正确的观念,及有基督的服务精神。”[6]在实践中,金女大一直坚持高标准办学,为学生提供成为精英人才所需要的专业训练和学术素养。学校着眼于培养未来的组织领导人才,开办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金女大注重对学生强壮体魄、坚强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锻炼,培养女性自立自强的品质。学校通过“厚生”精神的熏陶,养成学生的高尚人格和服务精神。吴贻芳邀请外国学者、教授来华度假兼讲学[7],以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另外,金女大对学生进行婚姻价值观的正确教导,鼓励女性扮演好社会、家庭两种角色,追求事业与家庭的双重成功。
金女大给女学生以旨在培养未来妇女领袖人才的训练,一改女性传统刻板形象,塑造了自立、自强、自信的新妇女形象,培养有服务社会志愿和专精学业的“妇女领袖”,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三 女子全人教育:德智体群美和谐发展
吴贻芳主张发展女子“全人教育”,为社会培养“全人”。她指出,金女大创办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在德、智、体、群四方面的全人发展”[8]。在办学实践中,她坚持教育应着眼于人的整全性和知识的综合性,注重中文英文的学习,主张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金女大实行学分制、积点计分制和主辅修制度,选课文理渗透。吴贻芳将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女性独立意识教育融入学生社会服务实践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高尚人格和服务精神。学校开设四年体育必修课,创造性地融入美育的内涵,使之适合女性的特点,注重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身体健美与保健[9]。金女大注重学生群育的培养,大力支持各种社团活动,以培养“女界领袖”所需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金女大将美育融合到教学、生活各个领域,如姿势竞赛、体育表演、非正式音乐会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普及美育、化育心灵的作用。吴贻芳提倡的女子“全人教育”[10],是中西兼修、文理渗透,以美育为“底色”,“德智体群”全面、均衡、和谐发展的完全教育。
吴贻芳提倡女子人格教育,主张女子大学的人才培养核心是建立“整全人格”。她指出:“金女大目标远大,以培育妇女学生建立整全人格为宗旨”[11]。在办学实践中,吴贻芳始终坚持培养和造就女子的健全人格。她强调,人格教育的实现从细微处做起,“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她大力提倡和支持学生通过团体活动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实现人格教育和养成女子健全人格。她注重“为师为长者”的身先垂范和特殊的个人教育,提倡应视其个人价值和性格而“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个别训育和化导[12]。金女大设立导师制、学生个别辅导制,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信仰和情感化育塑造学生崇高人格。吴贻芳主张的女子人格教育,是在继承了基督教牺牲服务精神的人格理念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需要并融入了爱国主义和女性独立自强的思想内容,把基督教的人格教化同国家社会发展和妇女解放事业相结合,强调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服务人才,是德智体群美五育和谐发展的完全人格教育。
四 女子高等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创办女子大学
19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女学。1919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从制度上确立了在主流教育体系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而,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国男性思想启蒙和身体力行的产物,具有功利性。民国初,大学开放女禁后,社会存在对女子大学是否还有存在之必要的质疑,甚至认为高等教育似乎没有为女子专设的必要。即使具有新思想的男性支持女性拥有教育权,但仍需要女性向男性教育看齐,服从于男性的领导。
面对女性地位低下和女子高等教育边缘地位的现实,吴贻芳提出创办女子大学是实现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强调“中国更需要一所充分满足妇女教育需要的女子学院”[13],为妇女领袖的培养作出独特贡献。金女大向政府注册立案时,称其目标是成为同类学校的最高典范[14]。吴贻芳在职掌校务期间,金女大遭遇两次合校危机。她坚决反对合校,强调“欲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必须保持金女大的独立地位”,“金陵女大要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利,为妇女领袖的培养做出独特贡献”。[15]她指出,男女同校这种对女性需求的“忽视”缘于男性对女性教育的观点与女性自己的看法相差甚远。在当时男性主宰的教育体制内,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女子以教育机会,但不能提供平等机会给予女性,亦不具有女校特殊优势和女校特色。她从女性视角,使用性别差异和建立在这些差异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作为反对合校论战的有力武器,突出体现了女子大学的特殊功能和优势;从当时男女同校的体制缺陷出发,针对当时的性别角色和教育机会的偏斜,强调金女大独立存在的价值,以扩大女子的高等教育机会。办学实践中,吴贻芳始终坚持独立办学,建立以女性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提供形成性别意识的自由环境,以“金陵精神”为纽带,形成具强凝聚力、高效率和强烈认同感的“金陵团体”,突出办学的女性特色。吴贻芳强调在培养领袖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从事专业研究能力训练方面,女生和男生并无区别。金女大经常鼓励并提供条件为女生探索所谓“男性化”的领域,拓宽女生研究的范围,培养女子同男子一起负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同时,她并不否认两性之间的相对差异和男女教育有相对差别,提倡女子特色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上结合女性心理、生理特点和女性实际需要,为女子提供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金女大创立姐妹班制和导师制,营造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女性完整的人格与尊严、丰厚的人生底蕴、崇高的信仰与志向和自立自强自信的女性气度与品格,体现了女子教育特色。
吴贻芳执掌金女大校务23年,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教育的理念,坚持独立办学和办学的高标准,突出女子特色教育,重视对学生高尚人格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使金女大一直以教学质量高、毕业生素质好和能力强而著称。吴贻芳在金女大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既有健全人格又有较高文化素养,有着服务社会精神、独立自强意识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妇女人才。她们进入各个工作领域从事独立职业并做出突出成就,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体现女性人生的社会价值。同时,她们成为女性自我觉醒的榜样,逐步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看法,从而对中国妇女解放的进程产生了影响。为此,金女大亦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锋,成为培养优秀女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和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贻芳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是她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她对女子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和丰富多彩的办学实践,至今对我们当前女子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因如此,她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理应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载《中国电子教育》2010年第2期;作者彭雪明、杜学元)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杨天宏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2]Letter from Dr.Wu to Miss Hodge(Jan.11,1934),YDSL,UB Archives,Box 147,Folder2904.
[3]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4]Wu Yi-Fang,Community Sevice in Ginling,The Educational Rerview,Vol.27,1935,p.128.
[5]吴贻芳:《就职致辞》,《金陵女子学院校刊》1929年第11期。
[6]Wu Yi-Fang,Statement on Future Plans for Ginling,Nov.28,1945,YDSL,UB Archives,Box149,Folder 2927,p.65.
[7]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8]南京第二档案馆藏:《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第228号《金女大校长来往函件》,1948 年6月28日,全卷号:668。
[9]吴贻芳:《金陵女大四十年》,载江苏教育出版社等编《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116页。
[10]吴贻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贡献》,《教育季刊》1930年第2期。
[11]Speech by Dr.Wu Yi- Fang at the Ginling Luncheon- Ginling Annual Meeting,May 7,1943,YDSL,UB Archives,Box148,Folder 2922.
[12]吴贻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贡献》,《教育季刊》1930年第2期。
[13]Ginling Comminttee Minutes,Nov.28,1945,YDSL,UB Archives,Box126,Folder 2609.
[14][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杨天宏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5]Wu Yi-Fang,Statement on Future Plans for Ginling,Nov.28,1945,YDSL,UB Archives,Box149,Folder 2927.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