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古代民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释“东北亚”

在传统地域划分上,亚洲通常被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东北亚”这一区域地理名词,于1926年在日本学者鸟居龙藏(Torii Ryuzo,1870—1953年)的《东北亚搜访记》一书中首次出现。此后,作为历史考古学领域的一种地域划分,为日本、苏联(今俄罗斯)和我国学者逐渐接受。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北亚”的概念被引入地缘政治研究领域,成为独立的国际政治关系区域名称。80年代后期,随着区域合作的兴起和深入,东北亚地区成为区域经济的研究热点,东北亚一词也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

纯粹地理意义上的东北亚,以经纬度划分,大致指东经114°以东直至亚美分界线,北纬38°以北的亚洲地域,包括中国华北的东部、东北部,东北三省,内蒙古的东部、东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东南部和远东地区的北部(包括东北西伯利亚)、滨海省、库页岛(又称桦太岛或萨哈林岛)等地;朝鲜半岛和日本。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东北亚的地理范围的理解却多有出入。第一种观点认为,东北亚即亚洲的东北隅,习惯上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部分。这是包括范围最为狭窄的东北亚。第二种观点,是把东北亚看做“东亚”和“北亚”之和,包括俄罗斯、中国全境、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内。研究区域经济者多采用此说。第三种观点,是将东北亚作为与东南亚相对应的概念提出,除包括第二种观点涵盖的地域以外,再加上中国台湾地区。这是大东北亚的概念,多为地缘政治研究者所采用。此外,区域史研究者基于地理范围与地缘政治的双重考虑,用东北亚概指今天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尤其侧重作为地理区域的西北太平洋地区。而日本则有学者提出,所谓东北亚,与欧洲或东南亚等概念不同,是旨在撷取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邻近诸地域的总体,以突破政治和语言的障碍,对同一地域展开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可见,理解角度和研究重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东北亚具体地理范围界定的差异。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蒙古东部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南部共同构成了东北亚的核心地区。本书所说的东北亚即以此为据。当然,在叙述中,由于民族具有流动性,不同历史时期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会有些微的扩大或缩小。

上溯至人类起源之初的远古,这片广袤土地上已经有原始居民生息繁衍。从广泛分布在这一区域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到步入文明社会后的文献典籍可以推知,至迟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存在与黄河流域基本同步的较发达的文明。至公元前10世纪,这里已经形成诸多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土著民族,他们和他们的后裔是本书的主人公。

这些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互动、融汇,并在同外部世界、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华夏)的交往中变革进步。它们不仅有共同的地理舞台,其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传承亦彼此契合,使东北亚各民族的历史进程联结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东北亚民族所共有的独特区域民族文化,不间断的发展轨迹和完整的历史过程,正是本书力图呈现给读者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