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证人证言问题是法律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关注的视角是不同的。在探讨证人证言问题时,法律工作者多从证人作证资格和证人证言证明力的角度出发;心理学工作者多关注于证人证言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证人证言可信性评估的标准,有效收集证人证言的方法、技术。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内容厘清了证人证言的相关概念,对于证人证言的法律议题进行了探讨,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原理阐述了这些问题与证人证言可信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证人证言心理学研究的困难与可能。第二节内容从证人证言的危险性,裁判者对证人证言的信念,以及裁判者的判断依据三个方面分析了证人证言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司法实践中,不可信的证人证言成为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裁判者又存在倚重证人证言的倾向;并且在判断证人证言可信性时,裁判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对于维护司法公正都是不利的。因此,进行证人证言的心理学研究是必要的。第三节内容分析了证人证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影响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因素,证人证言可信性的评估方法,以及有效收集证人证言的方法。
[1]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2]樊崇义、锁正杰、牛学理、吴宏耀、苏凌:《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3]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4]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5]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6]吴丹红、张洁:《证人证言的形成问题反思——以庭审改革为切入点》,《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53—57页。
[7]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8]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9]孙金鑫、王刚:《如何使目击证人进行有效辨认》,《公安教育》2001年第3期,第28—30页。
[10]张保生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
[11]毕玉谦、郑旭、刘善春:《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1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3]参见许洁怡《刑事诉讼程序中儿童证言之研究——以证言可信性为中心》,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0—22页。
[14]Mueller,C.B.,Laird C.,&Kirkpatrick,L.C.( 2003) .Evidence.Mishawaka: Aspen.
[15]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6]同上。
[17]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18]毕玉谦、郑旭、刘善春:《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页。
[19]2002年7月,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在审理一起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首次启用证人宣誓制度。
[20]郑芸珍等译:《心理学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
[21]何家弘、何然:《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8 年3月,第7页。
[22]同上。
[23]刘立霞、吴丹红:《证人制度的实证分析》,《证据学论坛》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24]同上。
[25]戴昕:《心理学对法律研究的介入》,《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7版,第4页。
[26][美]萨克斯、黑斯蒂:《法庭社会心理学》,刘红松、黄熠烽、谢呈秋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27]“双盲程序”是心理学实验中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实验中,主试和被试都对实验内容不了解,以避免主试给被试造成暗示。在辨认中采用“双盲程序”,要求主持辨认的人和辨认者都不知道谁是犯罪嫌疑人,以避免主持者对辨认者造成暗示。
[28]Schooler,J.W.,Engstler-Schooler,T.Y.( 1990) .Verbal overshadowing of visual memories: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Cognitive Psychology,22 ( 1),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