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音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城市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

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欧式建筑遍布市区。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2月27日,被毛泽东主席公开称赞为“共和国长子”。

1994年,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哈尔滨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音乐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哈尔滨城市的主城区包括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等,总面积458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1063.5971万,其中市区人口587.9万(2010年统计数据)。

国际都市人类学会主席安萨里(Ghaus Ansari)教授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上的致词中说:“在下一个世纪到来之时(指21世纪),世界所有地区将不同程度地实现城市化——在那可预见的形势下,现存的体制将削弱到只有城市和国家,城市具有经济潜力,而国家只具有单极化政治结构——城市需要从都市人类学的角度重新研究和分析。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性和整体性特征,将会为国家整体结构中城市现象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解释——整体结构中的专题研究也应该成为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基础范围。”

“21世纪早期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地方主义、跨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方案重新浮出水面。城市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场景出现。在研究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复杂性方面,跨学科——在合作与交流的意义上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和社会。都市研究一定有助于对人类和社会整体式的理解。”[2]

今天,作为人类城市发展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的“世界级都市群”开始浮出水面,其影响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线,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继“世界五大都市群”(即以美国波士顿—华盛顿为轴线形成的东北部海岸都市群,以法国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都市群,由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与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等构成的北美五大湖都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形成的英国伦敦都市群)之后,在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即“双三角”)均在向着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行列进军和迈进的同时,[3]哈尔滨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音乐之城,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纳入世界“音乐之都”的行列。今天的哈尔滨已经同意大利北部城市“波伦亚”[4]、西班牙第四大都市塞维利亚[5]、英国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6]、比利时第三大城市水城根特[7]等同享“音乐之都”的美誉。历史为什么会青睐哈尔滨这座移民城市?哈尔滨城市音乐是从什么时候兴起和形成的?它包含着哪些基本内容?历史为什么会采用西方音乐文化来建构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并使它成为这座城市的基础文化?

诸此问题,既需要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特别是建构在基督宗教基础之上的西方音乐进行全面研究和探索,又需要对城市原有本土音乐的被挤压以及所形成的以西方音乐为主体和以本土传统音乐为辅的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这些不同音乐种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空间中如何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依托以及相互碰撞等多重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其意义是深远的。

本研究的主题为“哈尔滨城市音乐”,旨在集中对现今哈尔滨这座城市中的音乐现象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立足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 at home)这个阵地,并以一种“在家乡寻找陌生”的全新视角,重新看待我们所生存的城市及城市音乐,力求将哈尔滨作为一个整体,将城市及其音乐放入整个中国和国际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本研究由硕士学位论文五部(关杰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的研究两部(关杰教授指导)以及专业人员的研究所组成。

第一章 第一节“绪论”由关杰执笔,其中二(二)至2“‘国中之国’的‘西方音乐’在向外扩展”由刘学清执笔;第二节“哈尔滨城市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由姜卓执笔。

第二章 第一节“从《庙会》的古朴到《山花》的烂漫——蒋祖馨钢琴作品的创作研究”由王晔执笔;第二节“刘凯西洋美声歌唱艺术研究”由张皓执笔;第三节“张鸿勋与黑龙江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由郑琪文执笔。

第三章 第一节“哈尔滨城市二人转音乐研究”由李春宇执笔;第二节“哈尔滨城市评剧考察和研究”由孙莹执笔;第三节“哈尔滨龙江皮影考察与研究”由王岩执笔。

第四章 第一节“哈尔滨城市和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市街头音乐比较研究”由孟晓蕾执笔;第二节“哈尔滨城市流行音乐演唱会考察及研究”由杨洋执笔。

第五章“哈尔滨音乐厅音乐文化发展进程”由梅久芳、王彤执笔。

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对于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纰漏,恳请国内外各方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朋友们谅解、理解并批评和赐教!

我们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是对哈尔滨城市中众多音乐现象的部分研究,今后还将对此研究作更进一步的、更深入和全面的探索。

在此书出版之际,对于那些在书稿的写作和出版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杰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567.htm#1.

[2] 朱里安娜·普拉托文:《从地方到全球——都市人类学的重要性》,杨春宇译,《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14日。

[3] 《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2006年6月10日,中国文化传媒网。

[4] 网上将博洛尼亚列为音乐之都,但没有说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此称号(http://wenku.baidu.com/view/5a4891659b6648d7c1c7469f.html)。

[5] 2006年3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塞维利亚“音乐之都”称号。

[6] 2008年8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格拉斯哥“音乐之都”称号。

[7] 2009年6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比利时第三大城市根特“音乐之都”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