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犹太教与犹太人的复国及阿以争端
犹太教是读解犹太民族形成、复国主义及阿以争端等和犹太人有关问题的“密码”。在犹太民族的坎坷命运中,出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犹潮流,以及伴随着旷日持久的阿以争端,都和犹太教有关。
一 在反犹中自强、自奋
在犹太人的坎坷命运中,由于世界各国本土对待犹太教的不同态度,使得犹太人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在古代经历了埃及之奴和巴比伦之囚,从中世纪到近代又经历了十字军东征和二战屠杀犹太人,只有到了美国才自始至终得到了“一等公民”的待遇。由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使犹太人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得天独厚的发展。在美国,犹太人不像在“出埃及”和“巴比伦之囚”时代那样受到奴役,也不像在中世纪那样受到十字军的东征和在近代欧洲那样受到屠杀。相反,在美国,任何主要的政党从未采纳反犹太主义,这便给美国的犹太人更大的生存余地和发展空间。
在漫长的1700年的流散过程中,虽然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共同的地域,但犹太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牢固而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
保留犹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犹太教是犹太人维系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而外族人对犹太人的排犹反犹运动则反倒构成了维系犹太民族的外在力量。
可以说,犹太教是把犹太人维系在一起的牢固纽带;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犹太人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考虑的是建立犹太教会堂作为他们的活动中心。这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分散的犹太人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犹太人在流散过程中始终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坚强地继承和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犹太生活区内,建有犹太教会堂、犹太学校、犹太法院,以及犹太特色的浴池、旅社、面包房、屠宰场和公墓等设施。
二 犹太人的复国与阿以争端
阿以争端的焦点是犹太教徒与穆斯林之争。宗教之争成为两族争端的主要形式之一。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最初是在世界各地反犹、排犹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流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在长期受压下梦想返回自己的故乡,重建犹太王国,这是一种宗教及民族主义的意识。
到了19世纪,随着犹太人获得公民权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犹太复国主义开始走向政治化。以摩西·赫斯尔(Moses Hess,1821—1875)及利奥·平斯克(Leo Pinsker,1821—1891)为代表,于1897年提出,号召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宣传锡安主义(Zionism)。20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再度兴起反犹运动,致使政治化的犹太复国主义进一步高涨,欧洲的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
1917年,在英国的干预和支持下,发布了《贝尔福宣言》,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纳粹杀戮的厄运更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犹太复国主义不仅得到世界各国犹太人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西方大国的扶持,终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作出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是阿拉伯国家,一个是以色列犹太国家。
1948年5月14日,在以色列复国的这一天,以色列的犹太人就发布这样的《独立宣言》:“以色列故土是犹太民族的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犹太民族的精神、宗教和民族特性得以形成;在这片土地上,犹太民族曾过着自由而独立的生活,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和世界意义的文化。”
以色列的复国包含了复杂的国际背景。既包含着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后果,也包含着英美对犹太人建国的扶持,同时更是犹太人千百年来在异国他乡饱受屈辱不断受到《圣经》复国的启迪下百般努力的结果。二战期间,希特勒控制了欧洲的许多地区,希特勒不仅在德国屠杀犹太人,而且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大举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反对者,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在犹太人遭到灭绝的国际背景下,要求向绝望的犹太幸存者开放巴勒斯坦。在历史上曾经是犹太人的故乡的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是联合国的托管区。于是,1945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议,让10万犹太人进入这一托管地区。1946年4月,一个英美调查委员会提出了赞成杜鲁门的建议。然而阿拉伯人却极力反对,甚至提出严重警告,如果必要的话,阿拉伯人将不惜付诸武力阻止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流入。这样,联合国派了一个实情调查委员会前往巴勒斯坦。该委员会在调查后递交了一份建议把巴勒斯坦进行分治的报告。在联合国收到该委员会的报告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赞成这一报告。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根据这一划分决议,宣布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即以色列。于是,由犹太复国主义直接导致的以色列国正式建立。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人便采取了军事行动。虽然双方都是为了各自的生存而战,但犹太人的拼命程度似乎来得更加强烈。犹太人受到西方人的军事支持,加上阿拉伯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的军事领导,结果犹太人击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进攻,而且还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以色列在西方一些大国的支持下,一开始就奉行扩张领土的政策,破坏了联合国的决议,利用军事手段向四周阿拉伯各国发动战争,占领了大片的土地,遭到阿拉伯各国与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坚决反对与斗争。
在阿拉伯人最初经过两次失败的停战之后,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终于在1949年2月7日签订了停战协议。然而,停战并没有导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和解。因为在和解问题难以实行之中,存在两大难题。一个是难民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
首先中东地区面临着如何处理近100万从以色列逃出来的阿拉伯难民问题。这些难民一直住在以色列边界附近简陋的难民营里。阿拉伯国家坚决要求让这些难民返回其原来的家园,而以色列则坚决地拒绝这样做。以色列人认为,这些难民是以色列的反对者,如果允许他们返回以色列,他们必将毁掉以色列这个新建的国家。
除了难民问题,还有难以解决的边界问题。停战后,以色列人占领了联合国所分给他们更多的领土。对于他们多占的领土,阿拉伯人要求将这些分外的领土交给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则认为,这种分外领土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人自己发动的战争中赢得来的,更是从世界各地不断涌入的犹太移民对土地的第一需要。
这两大问题,导致了1956年和1967年战争的重新爆发。1956年,以色列人主动进攻了埃及,而由于苏伊士运河已经收归埃及所有,英国和法国也参加了向埃及的进攻。苏联和美国强烈反对英国和法国的侵略行为,并迫使英国、法国、以色列从埃及撤军。但1967年6月5日至10日,以色列发动了闪电式的战争,把以色列军队推进到苏伊士河和约旦河,还占领了耶路撒冷、加沙地带以及蒂朗海峡边的沙姆沙伊赫。联合国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要求以色列从所占领的地区撤军的决议。可是这一决议一直到现在都没能生效。其焦点是,以色列要求直接与阿拉伯国家谈判,而阿拉伯国家则要求以色列先撤军后谈判。冲突持续了50多年,至今未能彻底解决。巴勒斯坦国直到1988年11月15日才宣告成立,但大片土地仍处在以色列占领下。阿以冲突使中东地区成为战后世界上最不安宁的地区之一。虽然20世纪末尤其在2000年,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有所缓解,但实质的土地问题尚未解决。
可以说,从阿以冲突到巴以冲突既是个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