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结构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基本内容由五个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二章是研究的背景材料,试图从美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的视角,对美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政策进行梳理。第三、第四章在收入分配的范畴之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进行了分析。其中,第三章从美国的收入分配实践入手,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矛盾;第四章是对这一现象的原因阐释,以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视角,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分配领域的矛盾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领域的矛盾。第五、第六章的论述以收入分配为视角,研究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在生产领域的表现。其中,第五章从美国功能性收入分配的格局出发,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第六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对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为“现代市场经济进程中美国的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当代美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由竞争与国家垄断相结合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该章以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政策进行了纵向归纳。美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反映了战后美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和政策演变当中不断冲突、较量的两大思潮,美国政府交替使用两派的政策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收入分配实践呈现出一条带有历届政府鲜明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历史轨迹。

第三章为“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贫富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创造了规模空前的报酬两极化。正是在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的收入不均程度在波动中逐渐攀升到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最高点。该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困进一步加深与财富进一步集中之间的矛盾、国家富裕与劳动者贫穷之间的矛盾。面对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及其带来的社会冲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调节各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之恶”,社会福利制度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四章为“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收入分配实践中的贫富矛盾是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运行结果。该章首先对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论述,指出市场的“效率理性”在美国社会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高度重视效率,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乃至牺牲公平为代价的。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相比,资本主义国家分配制度中“兼顾公平”特点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一分配体制依然服从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五章为“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名义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该章考察了战后美国工人工资和公司利润的变动,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停滞不前的状况,强调了美国工会的衰落对工人工资产生的负面影响。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对比,在利益层面直接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强资本”和“弱劳动”的对比。政府对工资谈判的干预、利润分享制的实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的突出表现,旨在缓和劳资双方的对立。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工人从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但是,工人工资的任何显著增加都是以生产资本的增加为前提的,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药方并不能治愈劳资之间的裂痕,劳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依然存在。

第六章为“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该章论证了美国收入差距扩大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是美国解决过剩危机的对策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对美国工人的工资形成了挤兑,也使得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发达国家的相对贫困与全球市场的相对过剩并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矛盾,另一方面却在世界范围内使得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达到极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一国扩展到全球,并且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和加深。

结束语“当代资本主义的调节机制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在简要回顾本书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产物,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扬弃。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经济矛盾在当代的演进,一方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被局限于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着自我革新的努力,说明当代资本主义还具有生命活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其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孕育着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新元素,这些元素又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动因。“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本书在研究收入分配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互动机制时,主要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这里的“个别”,不仅仅是指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而且是指带有一定抽象意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作为研究的起点。这里的“一般”,则是指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中,收入分配问题在美国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本书选取美国作为主要的研究个案。现代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共性,因此本书将其作为主要的分析背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别很大,只有以典型的、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在表现和内在联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切科学认识的任务都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能够直接从物质利益的分配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分析。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震荡和危机之后,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在收入分配上的表现尤为明显: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贫富分化的加剧,也表现为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政府调节分配的力度加大。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了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自然趋势,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这些新变化不但不排除其本质上的腐朽,而且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加深了这种腐朽。虽然它可能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甚至取得快速发展,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

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发展,相互斗争而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也在矛盾双方的依存和斗争中向前发展。本书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表现形式的探讨侧重于分析矛盾的斗争性,而对矛盾同一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各种调节手段的分析。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各种政策、分配体制中“兼顾公平”的趋势,还是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资本社会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对自身的辩证否定与自我扬弃。集发展性和联系性于一身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所谓“扬弃”,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意味着保存、保持,又意味着停止、终结。既有保留,又有克服;既激发了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生命力,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发展的基本特点。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744页。

[2] [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8页。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4] [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5] Hang K.Ryu,Measuring Trends in U.S.Income InequalityTheory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Springer,1998.

[6] Santa Monica,Anatomy of the US Income DistributionTwo Decades of Change,Lynn A.Karoly Rand,1996.

[7] Peter Gottschalk and Sheldon Danziger,“Inequality of Wage Rates,Earnings and Family Income in the Unites States,1975—2002”,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 51,No.2,June 2005.

[8] Jane Osbur,“Interindustry Wage Differentials:Patterns and Possible Sources”,Monthly Labor Review,Vol.123,2000.

[9] Jack L.Miller and John Gowdy,“Vertically Integrated Measures of the Rate of Profit in the Unites States 1950—90”,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No.44,1998.

[10] Bhashkar Mazumder,“Fortunate Sons:New Estimates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Unites States Using Security Earnings Data”,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May 2005.Katharine Bradbury,“Trends in U.S.Family Income Mobility,1969—2006”,Research Review,Jul-Dec 2011.

[11] Mary Daly and Rob Valletta,“Earnings Inequality and Earnings Mobility in the U.S.”,Frbsf Economic Letter,No.2003—28,September 26,2003.

[12] William J.Carrington and Bruce C.Fallick,“Do Some Workers Have Minimum Wage Careers?”,Monthly Labor Review,May 2001.

[13] Fuad Hasanov Oded Izraeli,“Income Inequality,Economic 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Gains:Evidence from the U.S.State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51,No.3,2011.

[14] Anna Fröβdorf,Markus M.Grabka and Johannes Schwarze,“The Impact of Household Capital Income on Income Inequality—a Factor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the UK,Germany and the USA”,J Econ Inequal,No.9,2011.

[15] Michael D.Yates,“A Statistical Portrait of the U.S.Working Class”,Monthly Review,No.56,2005.

[16] Teresa Ghilarducci,“The End of Retirement”,Monthly Review,May 2006.

[17] Dumnéil Gérard and Dominique Lévy,“The Field of Capital Mobility and the Gravitation of Profit Rates(USA 1948~2000)”,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 s,Vol.34,Fall 2002.

[18] Fred Magdoff,“The Explosion of Debt and Speculation”,Monthly Review,Dec 2006.

[19] 参见董全瑞《美国50年来收入分配变化探析》,《财经科学》2003年第5期。

[20] 参见刘强《美国居民收入分配现况及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21] 参见乔为国《中国和美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差异及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22] 参见王荣军《现今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及原因分析》,《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

[23] 参见朱钟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发达国家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4] 参见王家庭、杨庭《当代美国收入分化的演进历程及其政策启示》,《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8期。

[25] 参见[美]M.L.威茨曼《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林青松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26] 参见[美]路易斯·凯尔萨、帕特里西亚·凯尔萨《民主与经济力量——通过双因素经济开展雇员持股计划革命》,赵曙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27] Teresa Ghilarducci,“The End of Retirement”,Monthly Review,May 2006.

[28] Michael Perelman,“Some Economics of Class”,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2006.

[29] 参见邹贤启、万甫耀、胡述斌《美国工资福利制度的考察报告》,《当代经济》2004年第1期;苏志、单伯军《美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刘强《对国企改革中职工持股问题的思考》,《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30] 参见靳东升、王道树《美国的公司所得税制度及税收改革》,《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期;王跃军《个人所得税改革:从美国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李昌龙《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作用》,《理论建设》2005年第2期。

[31] 参见陈炳才《当代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韩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 James Alm,Fitzroy Lee and Sally Wallace,“How Fair? Changes in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1978 to 1998”,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24,Winter 2005.

[33] Ximing Wu,Jeffery M.Perloff and Amos Golan,“Effect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Inequality”,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 52,Number 2,June 2006.

[34] Mark Huggett and Juan Carlos Parra,“How Well Does the U.S.Social Insurance System Provide Social Insurance?”,Journal of PnöCiciil Economy,Vol.118,No.1,2010.

[35] Timothy M.Smeeding,“Public Policy,Economic Inequality,and Poverty:The United Stat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ocial Science Quarterly,Vol.86,2005.

[36] 参见王家庭、杨庭《当代美国收入分化的演进历程及其政策启示》,《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8期。

[37] 参见[比利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8] Michael Perelman,“Some Economics of Class”,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2006.

[39] John Bellamy Foster,“The Household Debt Bubble”,Monthly Review,May 2006.

[40] Michael D.Yates,“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Monthly Review,Feb 2004.

[41] Stephen J.Fortunato,Jr.,“The Imperative of an International Guaranteed Income”,Monthly Review,April 2007.

[42] John B.Foster,“Monopoly-Finance Capital”,Monthly Review,Dec 2006.

[43] John Bellamy Foster,Naked ImperialismThe U.S.Pursuit of Global Hegemony,Monthly Review Press,2006.

[44] John Bellamy Foster,“The Age of Monopoly-Finance Capital”,Monthly Review,Feb 2010.

[45] 参见房宁《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

[46] 参见张雷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化及在当代的深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3期。

[47] 参见任玉秋《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48] 参见胡伯项、吴晓俊《新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矛盾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49] 参见杨承训《论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阶段性特征》,《海派经济学》2010年第29辑。

[50] Michael D.Yates,“A Statistical Portrait of the U.S.Working Class”,Monthly Review,Apr 2005;William K.Tabb,“Wage Stagnation,Growing Insecurity,and the Future of the U.S.Working Class”,Monthly Review,June 2007.

[51] Michael Zweig,“Six Points on Class”,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2006.

[52] John Bellamy Foster,“Aspects of Class in the United States”,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2006.

[53] Vincent Navarro,“The Worldwide Class Struggle”,Monthly Review,September 2006.

[54] James E.Foster and Michael C.Wolfson,“Polariz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iddle Class:Canada and the U.S.”,J Econ Inequal,No.8,2010.

[55] 参见陈恕祥、杨培雷《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 参见常凯等《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与劳工政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57] 参见陈大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58] 参见赵薇《西方劳资关系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5期。

[59] 参见罗后清《西方劳资关系变迁中的新问题与趋势评判》,《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60] 参见夏顺忠、杨贵珍《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变化的新动向》,《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61] 参见崔勋、吴海艳、李耀锋《从近代西方劳资关系研究视角的变迁看劳资冲突走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5月号。

[62] 如吴茜《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63] 如李晓红《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变化》,《理论探索》2003年第3期。

[64] 如安启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

[65] 参见于金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分质变——兼与徐崇温先生商榷》,《经济经纬》2007年第4期。

[66] 参见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67] 参见韩保江《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内在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

[68] 参见靳辉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69] 参见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70] 参见于金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分质变——兼与徐崇温先生商榷》,《经济经纬》2007年第4期。

[71] 参见张彤玉、时学成《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对美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探讨》2010年第4期。

[72] 参见曾康霖《美国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与金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73] 参见沈思《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不是“按劳分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0期。

[74] 参见吕昌会《论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75] 参见胡莹《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研究——两种研究思路的比较分析》,《求实》2006年第8期。

[7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77] 参见王海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概念及其度量综述》,《阴山学刊》2005年第10期。

[78] John Bellamy Foster,“Monopoly-Finance Capital”,Monthly Review,Dec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