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Hayot,Eric)著:《中国梦:庞德,布莱希特与〈如是〉》 (Chinese Dreams: Pound,Brecht,Tel Quel ),密歇根州安阿伯:密歇根大学出版社(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年。15+220 页。ISBN:0472113402
本书的写作基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在研究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影响过程中,作者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并且意识到中国不断增加的重要性,选择了汉语作为非西方语言学习。作者享受学习的过程,甚至在学习几周后就开始用汉语做梦。一年后,作者到天津继续语言学习并研究京剧。在开始准备博士论文前,作者用一年时间在北京学习比较文学的课程。这些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历促成了本书的创作。
作者从自身学习汉语的经历出发,通过对庞德、布莱希特和《如是》杂志作者们中国观的分析,探寻西方痴迷中国的原因,检视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同时反观西方自身的演变。传统解释中国使西方着迷的原因时,总会归结到中国的某一特殊方面引起西方人的兴趣,但往往细节呈现出的中国缺少相似性。清朝初年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19世纪因不平等条约蒙羞的中国,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在西方人的描述中是不连贯的。在分析中西交往时,做“中国梦”的主体西方也会被刻板地理解,将西方痴迷中国简单归结于帝国主义扩张、探索的渴望以及对差异性的追求。而这种认识忽视了在和中国交往中,不但中国在变化,西方自身同样不断变化。作者在书中强调,在讲述西方理解的中国时,既要呈现多样的中国,同时也必须观察变化的西方。对中国概念的界定取决于如何定义西方。作者分别分析了庞德翻译的中国诗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中国因素,以及法国先锋杂志《如是》作者们对革命中国的思考,比较三个不同版本的“中国梦”,找到相同点,同时通过对中国概念的表达思考西方自身。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庞德《华夏集》中的英译汉诗。除文本分析外,作者还比较其他英译者,同时进一步深入探讨庞德和中国的关系。尽管庞德不懂中文,但所译汉诗被公认优秀,由此引发诸如西方人如何认识中国,对异质文化的理解究竟多大程度出于自身的愿望等问题。本章从庞德翻译作品中找寻中国特质,分析其现代主义哪些方面源于这些中国特质。在回答庞德翻译作品所属国别的争论——属于中国文学还是英国文学时,作者检视了“庞德和中国”讨论中所涉及的东方主义和现代主义,为后两章铺垫。第二章将目光转向对布莱希特所译的汉诗及其戏剧理论和中国的关系,重点分析其文章“中国戏剧表演中的疏离效果”。强调要理解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效果”,需要了解中国来源,尤其是他1935年在莫斯科欣赏京剧的经历。作者发现和庞德面对的问题不同,布莱希特从中国特质中提炼出陌生化效果,但并不愿意承认完全的中国化。本章探讨了布莱希特所面对的中德文化身份上的冲突。第三章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如是派”作家的中国观。从宣扬最初中国革命的形象,到1974年来华两周后所表现的失望,作者追溯这些作家的思想变化。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挖掘不同时期、不同文学家的中国观,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找到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在思想史上的线索,既分析中国特质,又反观西方自身,为解读西方人的中国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要目
第一章 庞德
第二章 布莱希特
第三章 《如是》
结语
(黄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