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论丛(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区的审美行为方式包括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和审美消费,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审美活动过程。特区审美文化的生产又包括审美主体的生产和审美产品的生产。

特区审美文化生产主体的生产是特区审美文化建设的第一个环节。从严格意义上说,审美文化的生产主体是指直接从事审美创造的生产者,如艺术家。所以,特区审美文化生产主体的生产问题主要是特区艺术家的形成问题。目前,特区审美文化,无论从国外不断渗入的审美观念,还是出现于特区文艺市场的审美文化产品,都难以体现出特区自身的“特色”。主要原因就是真正的特区艺术家还很有限,尚不能大量生产出足以体现特区审美观念特色的审美产品。因此,培养特区自己的艺术家是特区审美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怎样才能培养出特区自己的艺术家呢?从审美社会学的角度看,艺术家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文化环境、先天素质和个人选择。

文化环境是艺术家形成的外部条件。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家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表明,开放的、民主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造就卓越的艺术家。中外艺术史上的几个高峰期,如我国的先秦、盛唐、“五四”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等都是明证。因为这种开放、民主的文化环境提高了审美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增进了人们对审美活动的需求,从而刺激了艺术家的成长。深圳特区是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毗邻中国香港,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具有不同于内地的、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开放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对造就特区的艺术家是十分有利的。当然,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一个大的背景,还必须通过个人文化环境才能起作用。所谓个人文化环境,包括个人的生活圈、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和经历等。个人文化环境对艺术家的形成有直接作用。一般来说,知识阶层、艺术家庭或都市生活等这类个人文化环境,比起其他环境来,造就个人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更大些。例如,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音乐世家,最典型的有德国的巴赫家族,这个家庭中几代人都从事音乐作曲和演奏,而且艺术造诣很高,成就卓著。

先天素质是造就艺术家的内在原因。这些先天素质,如画家对色彩的敏感,歌唱家的嗓音,作曲家的乐感,舞蹈演员的协调性和内在的节奏感等,都是得天独厚的。只有具备较高的先天素质,后天的文化培养才能充分地开掘它,使之发展成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当然,这种先天素质如果不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引导、开发和培养,那永远也只能是一种沉睡的“人的自然”。

文化环境和先天素质为艺术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另一个条件,就是个人选择。所谓个人选择是指个体对艺术家职业或艺术生涯的一种抉择。美国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影响艺术家个人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现”,就是指年轻人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发现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有价值的、令人喜爱的,因而开始投身艺术创造活动。二是早期经验。这是指个体在儿童时代曾从事艺术活动(如绘画、唱歌、表演等),体验到这种创造活动的愉悦和自由,有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受。这种早期经验对后来的个人选择有可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三是他人的影响,尤其是来自教师和艺术家的影响。威尔逊称之为“典范的鼓励”,如一些造诣精深的艺术家同自己弟子的接触,对个体产生一种典范作用,特别是通过各种特殊技艺的传授,把青年人引上从事艺术创造的道路。〔13〕

由此可见,在形成艺术家的三个基本条件中,特区具有开放性的文化环境,又不缺乏具有先天艺术细胞的人才,因此只要有关部门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必要的引导,特区培养出自己的艺术家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特区艺术家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那么是否有应急的办法呢?当然有!那就是:从内地和海外引进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引进艺术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繁荣特区的审美文化,二是培养特区自己的艺术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就像我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最终目的是发展本国的技术,以求自立自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